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植入性胎盤:讓婦產科醫師畏懼的梅杜莎

活躍星系核_96
・2016/10/21 ・3515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481 ・五年級

文/康巧鈺|台大婦產科醫師

梅杜莎,是希臘神話的蛇髮女妖,傳說凡人只要和她雙眼對視就會被石化。最近網路上火紅的新聞,莫過於臉書上瘋傳關於植入性胎盤產婦的故事。而植入性胎盤那些鼓脹的粗大血管就像是梅杜莎的蛇髮一樣,狂妄的佈滿子宮表面,驚嚇程度總讓產科醫師們非預期遇到時會「X!」的罵了一聲後,就彷彿被石化一般的腦筋一片空白。

希臘蛇髮女妖梅杜莎。圖/Public Domain
希臘蛇髮女妖梅杜莎。圖/Public Domain

如果問一個有在接生的婦產科醫師在生產時最怕遇到的狀況是甚麼?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應該都會回答:產後大出血、子癲前症、羊水栓塞,還有植入性胎盤。俗諺「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早期的產婦遇到以上的情形,只能祈求上天保佑,剩下的就看命運造化。然而隨著醫療的進步,超音波、磁振造影、血管攝影栓塞等影像技術的發展,醫生們可以用來對付這些難搞疾病的武器變多了,因此打敗死神的機會相對的也增加許多。

什麼是植入性胎盤?

胎盤(placenta),是哺乳類動物特有連接母體和胎兒的重要器官,由羊膜、絨毛膜和基底蛻膜所組成,專門負責把媽媽的養分輸送給寶寶,再把寶寶代謝的廢棄物帶回母體排泄掉。當它功能不佳時,養分無法運輸,胎兒無法順利長大;如果它的血管生長又受到影響,會變成可怕的妊娠毒血症,導致孕婦高血壓、影響肝腎功能,嚴重者還會癲癇大發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般來說,胎盤在生長的時候,是附著在子宮內壁上,當寶寶順利產下之後,子宮便會收縮把胎盤自動排出。但是植入性胎盤不一樣,它是因為子宮底層蛻膜有缺損,造成胎盤異常的植入,緊緊地黏在子宮內壁不打緊,還伸出它的魔爪還有一堆大血管到子宮肌肉層裡,好像是樹根或是滲入紅磚牆裡的水泥一樣,讓胎盤牢牢地抓住子宮,兩者變得密不可分。

胎盤分不開,有甚麼好緊張的?大家或許會有這般疑惑。如此這般黏人的胎盤無法完整剝離,留在子宮內會造成產後大出血,幾千或幾萬 c.c. 的出血量,造成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再來它有可能侵犯到子宮附近的器官,如膀胱和直腸等,要將它們分開就好比要分開兩張用強力膠黏起來的紙張,不但很難分開,還有很大的可能會把紙撕破。

古早時期不管胎位或幾胞胎都是自然生的年代,應該很難想像生個小孩會遇到這麼棘手的情形,不過植入性胎盤發生率確實隨著近幾十年來剖腹產率的上升而增加許多,從 1930 年代的三萬分之一,到 1970 年代的 1/4027、1980 年代的 1/2510,一直到最近十幾年的 1/533,上升曲線呈倍數成長,可說是越來越多人會遭遇到這般考驗。

植入性胎盤有哪些種類?

植入性胎盤大致上根據子宮肌肉層被侵犯的深度分成三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正常胎盤(Normal,左上)、沾連性胎盤(Accreta,左下)、植入性胎盤(Increta,右上)和穿透性胎盤(Percreta,右下)。圖/By TheNewMessiah,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367136
正常胎盤(Normal,左上)、沾連性胎盤(Accreta,左下)、植入性胎盤(Increta,右上)和穿透性胎盤(Percreta,右下)。圖/By TheNewMessiah,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1.粘連性或沾黏性胎盤(placenta accreta):胎盤絨毛黏附在子宮內壁或是淺肌肉層(內三分之一),是最輕微的一種,佔全部植入性胎盤的 75~80%。

2.植入性或嵌入性胎盤(placenta increta):胎盤絨毛侵入子宮肌肉深層,還沒有吃穿子宮表面,佔 10~15%。

3.穿透性胎盤(placenta percreta):胎盤絨毛侵入穿過子宮肌肉到外面的漿膜層,甚至侵入旁邊骨盆腔內的器官,如膀胱、直腸等等,是最嚴重的植入性胎盤,佔 5%。

什麼樣的孕婦容易出現植入性胎盤?

先前提到剖腹產率的增加間接影響到植入性胎盤的發生率,子宮開過刀受過傷,疤痕處通常比較脆弱,除了容易造成子宮破裂以外,若是胎盤剛好落腳在此,也比較容易造成異常深度的侵犯,也就是植入性胎盤。先前做過人工流產搔刮手術、前胎剖腹、子宮腺肌症和子宮肌瘤、接受過子宮肌瘤切除術等的孕婦,便是好發族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胎盤的位置也會影響。一般剖腹產疤痕都是在子宮下段靠近膀胱的地方,因此若下一胎的胎盤附著在子宮頂或是後壁,植入性胎盤的機率會比較小;但如果是合併前置胎盤(Placenta previa,胎盤位於子宮下段,並且蓋住子宮頸口),那麼植入性胎盤的機率則大大的增加。研究統計,第一胎就發生前置胎盤合併植入性胎盤的機率約 3~5%;至於經歷過一次剖腹產,下一胎如果是前置胎盤,孕婦發生植入性胎盤的機率是 11%;如果經歷過三次剖腹產,同樣在下胎是前置胎盤的前提下,植入性胎盤的機率高達 61%;由此可見剖腹產的次數也和植入性胎盤的發生率相關。

正常胎盤(左)與前置胎盤(右),前置胎盤生長的位置蓋住子宮頸,影響胎兒出生。圖/By OpenStax College, CC BY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0148588
正常胎盤(左)與前置胎盤(右),前置胎盤生長的位置蓋住子宮頸,影響胎兒出生。圖/By OpenStax College, CC BY 3.0, wikimedia commons

植入性胎盤要怎麼診斷?

正因為植入性胎盤之兇險,生產中如果是不預期的發現,所造成孕產婦的死亡率非常高。要先認得炸彈的長相,才有辦法避開或是拆除它。因此產前診斷非常重要。

第一個最重要的診斷依據,便是孕婦的病史。針對之前所敘述的一些高危險因子,像是前胎剖腹,或是做過子宮內膜搔刮手術等的病人,要特別仔細檢查胎盤的位置還有型態。因此,當妳的醫生在詢問妳手術史或懷孕史的時候,請盡可能詳細的告訴他,如果因為隱瞞而誤導了診斷,造成無法收拾的後果,相信都不是大家所樂見的。再來就是產前因前置胎盤異常大出血,或產後發現胎盤剝離不完全等造成出血的產婦,都要考慮是不是植入性胎盤。另外若在懷孕早期做唐氏症篩檢,發現抽血的甲型胎兒蛋白過高,也有可能是因為植入性胎盤所引起的。

超音波產檢。圖/By Leval,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349818
超音波產檢。圖/By Leval,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再者就是醫學影像方面的檢查。超音波機器的發明,讓產檢跨越了一個時代,從憑空想像到能看見子宮內胎兒大致上的狀況。近幾年儀器不斷的進步,讓婦產科醫師們能有更好的工具來診斷這些可怕駭人的疾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超音波在植入性胎盤的診斷上有很重要的角色。不同於一般正常呈現均勻灰階的胎盤,植入性胎盤常有以下特點:(1) 具有不規則低迴音的大窟窿 (2) 膀胱和胎盤交界面的子宮肌肉層不明顯 (3)胎盤底部有豐富且高速的血流,胎盤通常會比較巨大且胎兒也都比原本的週數還要大隻。除此之外,核磁共振也是一個不錯的工具。針對侵犯超過子宮肌肉層,像是吃到膀胱、鑽到骨盆腔側邊的植入性胎盤,也可以有清楚的影像。因此在嚴重的植入性胎盤,除了超音波的檢查之外,有些醫師也會安排核磁共振。

但並不是照著上述這些就可以診斷出所有的植入性胎盤,影像的檢查還是有它的極限所在。比較容易引起大家注意和診斷的,通常都是位於子宮下段,在膀胱附近的前置胎盤併植入性胎盤;如果胎盤位於子宮較上方或是附著在肌瘤上的時候,胎盤和肌肉層的交界沒有辦法像在子宮下段看得那樣明顯,更不用說位在子宮後壁的胎盤了,要事先診斷出這些位置的植入性胎盤,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處置方法有哪些?一定要拿掉子宮嗎?

子宮對於女人來說,算是一個代表的器官,因此對於摘除子宮這檔事,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泰然接受的。對於非常輕微的部分粘連性胎盤,是有機會把子宮留下。而目前針對想要保留子宮的手術和治療方法,像是子宮動脈栓塞或是保守地希望經由時間讓胎盤慢慢吸收這類做法,陸陸續續也是有一些文獻的報導,但是成功和失敗率眾說紛紜,且胎盤留在媽媽體內,仍然像個不定時炸彈一樣,除了感染的風險之外,隨時都還是有可能會大出血。因此,針對不想再生小孩或是嚴重植入性胎盤的媽媽,通常都會建議剖腹產同時接受子宮切除手術,如此可以較為降低媽媽因為大出血而休克,甚至死亡的風險。

要執行這樣的手術並不簡單。由於無法事先很明確的知道侵犯的程度,醫生們通常都只能先盡量做好準備,然後在手術台上邊開刀邊祈禱事情沒有想像中複雜。然而許多手術的併發症,如膀胱及輸尿管受傷、腸道受傷或是因大量出血所造成的後遺症,仍然是無法完全避免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植入性胎盤造成的大出血和併發症,仍然是讓婦產科醫師們最頭痛的議題之一。產前診斷和適當的轉診,是降低生產風險很重要的關鍵!希望藉由上述的分享,讓大家可以進一步認識植入性胎盤,這個婦產科醫師們仍日以繼夜在奮力苦戰的敵人。

 

參考資料:

  • Placenta accreta. Committee Opinion No. 529.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Obstet Gynecol 2012;120:207–11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22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破解迷思!孕婦安心接種流感、百日咳疫苗,保護媽媽與寶寶
careonline_96
・2023/01/05 ・220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醫師,孕婦能不能打流感疫苗?」

「打疫苗會不會影響胎兒發育?」

接種疫苗能夠有效預防傳染性疾病,但是孕婦對於施打疫苗常有一些迷思,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婦產部詹德富教授說,孕婦可能會擔心疫苗影響胎兒的健康,或影響胎兒的發育。不過,目前會建議孕婦施打的疫苗,都經過安全性檢驗,且有助於預防疾病,對胎兒有好處。

在懷孕期間,媽媽的免疫力會下降,較容易遭到病毒、細菌的感染。詹德富醫師說,另外,在懷孕的過程中,媽媽的心臟負擔增加,而且在胸腔受到壓迫的狀況下,呼吸會比較淺,如果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病情較容易惡化,可能需要住院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孕婦施打疫苗後,可以讓身體產生抗體,預先準備。詹德富醫師解釋,當有病毒或細菌入侵的時候,身體才能夠及早做出反應,像是流感的傳染力很強,其實沒有辦法完全不受感染,但是在感染以後,能使疾病的過程比較輕微,恢復得比較快。

「有健康的媽媽,才會有健康的寶寶!」詹德富醫師說,肚子裡的胎兒完全仰賴母體供應,施打疫苗可保護媽媽,讓症狀比較輕微,對寶寶也有好處。此外,媽媽產生的抗體會經過胎盤,傳遞給胎兒,所以寶寶在出生之後,也能受到這些抗體的保護。

孕婦接種流感疫苗,呵護媽咪與寶寶!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造成的傳染病,常見症狀有咳嗽、流鼻水、頭痛、發高燒、肌肉痠痛等,會比一般感冒嚴重許多。詹德富醫師說,慢性病患者、抵抗力較差的患者,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例如肺炎、腦炎、心肌炎等,可能危及性命,也會對胎兒造成威脅。

新生兒的免疫力較弱,若感染流感病毒,較容易併發重症。詹德富醫師說,目前沒有可供 6 個月以下嬰兒接種的流感疫苗,而且嬰兒也不適合使用抗病毒藥物,僅能給予支持性療法。想要保護 6 個月以下的嬰兒,最好的方式是讓媽媽在懷孕期間接種流感疫苗,媽媽產生的抗體會經由胎盤傳給胎兒,讓出生後的寶寶獲得保護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懷孕婦女施打流感疫苗,自身罹患呼吸道疾病的情形至少降低 36%,寶寶出生後六個月內感染流感病毒的狀況也減少 63% 。

已有很多研究證實流感疫苗對於孕婦與胎兒的安全性,詹德富醫師說,任何週數都可以施打,只要進入流行季節,就應該盡快接種流感疫苗。

孕婦接種百日咳疫苗,呵護媽咪與寶寶!

百日咳是透過飛沫傳染,由百日咳桿菌引起的疾病,屬於第三類法定傳染病。詹德富醫師說,百日咳的症狀類似感冒,但是咳嗽會很厲害,且持續 1 至 2 個月以上。

百日咳沒有季節性,任何時候都有可能感染。嬰幼兒會被傳染百日咳,通常是因為父母或兄弟姊妹將病菌帶回家,詹德富醫師說,嬰幼兒得到百日咳時,病情會比成年人嚴重許多,較容易併發肺炎、中耳炎、抽搐、呼吸暫停等,嚴重可能導致死亡;發病的年紀越小,預後越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疾管署建議,在懷孕 28 週至 36 週之間接種百日咳疫苗。詹德富醫師說,孕婦施打疫苗,除了可以提升母體對於百日咳的保護力之外,我們也希望孕婦產生的抗體能夠經過胎盤,傳給小朋友。若在懷孕 32 週前接種百日咳疫苗,母體能有較充裕的時間產生抗體傳給胎兒,讓寶寶在出生後也能獲得保護力。

由於家庭成員都有可能將百日咳桿菌帶回家,再傳染給小朋友,所以可以使用「包覆策略」來保護嬰幼兒。詹德富醫師說,所謂的「包覆策略」就是替所有會接觸新生兒的家庭成員接種百日咳疫苗,給嬰幼兒更安全的環境。

雖然多數人小時候都接種過百日咳疫苗,但是經過 10 年後,百日咳疫苗的保護力會漸漸消失,所以替家庭成員接種百日咳疫苗,有助提升保護力。

「如果懷第一胎時已經接種過百日咳疫苗,當懷第二胎時需要再次接種百日咳疫苗嗎?」詹德富醫師解答,「懷第二胎時,建議再次接種百日咳疫苗,這樣母親才能產生較高濃度的抗體,保護嬰幼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貼心小提醒

流感、百日咳都會經由飛沫傳染,並對孕婦、嬰幼兒造成威脅。詹德富醫師提醒,請盡量戴口罩、勤洗手、避開人群,減少遭到感染的機會,並且藉由疫苗的協助,提高保護力。

孕婦接種疫苗能夠保護自己、保護胎兒,還能保護家人,詹德富醫師說,懷孕 28 週至 36 週間,可接種百日咳疫苗,至於流感疫苗,無論懷孕週數,都可以接種。家庭成員也可以接種疫苗,利用包覆策略來保護嬰幼兒!

careonline_96
456 篇文章 ・ 271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孕婦能使用猴痘疫苗或藥物嗎?
胡中行_96
・2022/08/08 ・3717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及至 2022 年 7 月,全球已有約 1 萬 4 千個猴痘(monkeypox)病例。[1] 疫情爆發以來,各國政府與學者積極討論防疫政策。孕婦若染疫,不僅病情可能比一般人嚴重,[2] 還有垂直傳染給胎兒的風險。[3]《刺胳針全球健康》(The Lancet Global Health)期刊上,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主席、副主席等人聯名發表的評論,聚焦於保護母嬰安全;[3] 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簡稱 CDC),也有介紹此主題的專文。[4]

猴痘病毒。圖/NIAID on Flickr(public domain

猴痘簡介

1958 年猴痘病毒首見於猴子身上,因而得名,雖然囓齒動物才是主要宿主。猴痘的潛伏期約 6 到 13 天。[3] 人傳人的管道,包括接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是被汙染的物品。若經飛沫傳播,需長時間面對面才有機會發生。[5] 現在流行的猴痘,屬於死亡率約 1% 的西非病株,所幸不是更嚴重的中非剛果分支。猴痘與天花同為正痘病毒(orthopoxvirus),因此對抗天花的疫苗和藥物,成為應付緊急疫情的希望。[3]

猴痘皮膚症狀。圖/UK Government on Wikimedia(Open Government Licence v3.0

孕期感染猴痘的數據

現在關於孕期猴痘感染的數據不多,[3, 4]《刺胳針全球健康》舉了一個未獲實驗室驗證的案例:一名懷孕 24 週的婦女在染疫 6 週後,誕下皮膚紅疹的早產兒。又過了 6 週,嬰兒便死於營養不良。另外,他們也提到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觀察性研究裡,4 名染疫孕婦中,僅 1 人順利產下足月的健康嬰兒;其他 3 個胎兒,有 2 個流產和 1 個胎死腹中。[3]

猴痘病毒。圖/NIAID on Flickr(public domain

治療猴痘的藥物

抗天花藥物 Tecovirimat、 BrincidofovirCidofovir,均被考慮用來治療猴痘感染。《刺胳針全球健康》評論的作者認為前兩個缺乏藥效證據,然後完全沒談最後一個;[3] 但美國 CDC 三個都介紹,還將 Tecovirimat 列為孕婦和哺乳中婦女的第一線選擇。[4] 美國 CDC 承認沒有 Tecovirimat 孕期人體試驗數據,而且連對動物生殖發展的影響也認識不多。唯一曉得的是,當施予比人類正常口服建議用量高出 23 倍的 Tecovirimat,對動物胎兒依然不會有負面影響。至於,孕婦服用是否能預防傳染給胎兒;此藥物對哺乳的影響;還有透過母乳間接釋出的藥物,夠不夠治療喝奶的染疫嬰兒,全部尚處未知。[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 BrincidofovirCidofovir,動物實驗結果顯示它們會導致胎兒畸形,所以第一期妊娠的孕婦,千萬不能使用。而母親用藥期間,喝母乳的嬰兒會怎樣,目前還不清楚。[4]

除了這三種證據不夠充分的藥物,美國 CDC 和那篇英國評論,都另有提及牛痘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簡稱 VIGIV)。[3, 4] 雖然孕婦施打免疫球蛋白,早已行之有年;不巧 VIGIV 連對動物生殖的影響,都還有待研究。如果孕婦或哺乳中的婦女真的想施打 VIGIV ,美國 CDC 建議依個案情形評估利弊。[4]

猴痘病毒。圖/NIAID on Flickr(public domain))

猴痘疫苗

在英國和臺灣所謂的 MVA-BN 疫苗;[3, 6]於歐盟國家叫做 Imvanex[3, 7] 而美國與澳洲稱之為 JYNNEOS[3, 8, 9] 它是一種非複製性活疫苗,能預防天花和猴痘。[3, 4] 該疫苗對猴痘的防禦力高達 85% 。與猴痘確診者接觸的人,若於 14 天內注射疫苗,雖然來不及預防發病,但仍具有減輕症狀的效果。[3] 目前美、澳、列支敦斯登、冰島和挪威等國以及歐盟,皆已核准使用這款疫苗來預防猴痘。[8-10] 英國政府的態度比較模稜兩可,沒有正式許可這個用途,卻又公告仿單外使用的參考原則。[2, 11][註]

此疫苗製作過程中的減毒程序,使疫苗內的病毒不易複製繁衍。所以理論上沒有必要擔心它會傷到孕婦或胎兒;而且就算疫苗中的病毒流入母乳,大概也對嬰兒沒什麼危害。[3, 4] 不過,或許是礙於人體臨床試驗數據有限,《刺胳針全球健康》的評論建議孕婦,非必要應暫且避開這款疫苗,僅鼓勵暴露於高危險環境的哺乳婦女施打;[3] 而澳洲政府則建議孕婦注射前,應先評估風險及效益。[9] 相較之下,美國 CDC 倒是大膽得多,覺得孕婦與哺乳婦女,都可以和醫師一起決定是否接種。[4, 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CAM2000 是另一個美國和澳洲許可的選項,[4, 9] 屬於複製型病毒疫苗,有導致流產、先天性缺陷以及胎兒感染等副作用的風險。[4] 因此,二國政府不僅警告孕婦與哺乳婦女不得施打,還呼籲具生育能力的女性,在接種後 28 天內,要避免受孕。[4, 9] 美國 CDC 甚至強調注射此疫苗的男性,這段期間內也要小心,別讓伴侶懷孕。[4]

猴痘病毒。圖/NIAID on Flickr(public domain

孕婦參與猴痘臨床試驗

臺灣目前猴痘疫情尚不嚴重,但也已經規劃採購 MVA-BN 疫苗,[6] 還從國外進口了 Tecovirimat 。[12] 衛福部在 COVID-19 疫情期間,有公告孕婦和哺乳婦女特定的注意事項,[13] 將來或許也會設計專門給她們的猴痘衛教文宣。然而,從歐美的情形可見,由於各國政府掌握的臨床證據不足,對這些婦女根本愛莫能助。根據伯明罕健康夥伴政策委員會的報告,當初因為 COVID-19 疫苗臨床試驗將孕婦排除在外,間接造成疫情期間孕婦和嬰兒無謂的死亡。[3] 有鑑於此,若非有特殊考量,《刺胳針全球健康》的評論主張孕婦應該被納入疫苗和治療的試驗。[3] 不過,他們也承認會接觸到猴痘,或是敢接種相關疫苗的孕婦,必是寥寥無幾。所以,只能期盼前瞻性國際註冊機制,登錄孕婦與高風險族群的數據,來加速藥物及疫苗的安全與效益評估。[3]

猴痘病毒。圖/NIAID on Flickr(public domain

(本文以報導國際醫療新聞為目的,考慮施打疫苗及使用藥物時,仍請以所在地之主管機關政策與醫師建議為準,謝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備註

「仿單外使用」(off-label use 或 off-label prescription)是指將某藥物用於未經許可的對象、適應症或給藥途徑。[14, 15] 比方說,在英國 MVA-BN 疫苗只被正式允許用來預防天花,但某醫師覺得這個疫苗,也能保護他的高風險病人,免於感染猴痘。雖然主管機關尚未將猴痘列入該疫苗的適應症,這名醫師的想法卻有充足且可靠的科學根據。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決定對病人來說,並無可議之處。

參考資料

  1. Emergency Committee meets again as Monkeypox cases pass 14,000: WHO (UN News, 21 JUL 2022)
  2. Protecting you from monkeypox: information on the smallpox vaccination (UK Government, 01 AUG 2022)
  3. Khalil A, Samara A, O’Brien P, et al. (2022) ‘Monkeypox vaccines in pregnancy: lessons must be learned from COVID-19.’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4.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for Monkeypox in People Who are Pregnant or Breastfeeding (U.S. CDC, 18 JUL 2022)
  5. 猴痘-疾病介紹(衛福部疾管署,2022年5月30日)
  6. WHO宣布猴痘疫情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我國將積極監測及整備應變量能,並提醒醫師加強通報及民眾留意(衛福部疾管署,2022年7月24日)
  7. MVA-BN® (Bavarian Nordic, accessed on 03 AUG 2022)
  8. Considerations for Monkeypox Vaccination (U.S. CDC, 28 JUL 2022)
  9. Monkeypox (MPX) vaccines (Australian Government, 4 AUG 2022)
  10. Bavarian Nordic Receives European Approval Of Extension Of Vaccine Label To Include Monkeypox (Bavarian Nordic, 25 JUL 2022)
  11. Connelly D. ‘Monkeypox: a visual guide’. (2022) The Pharmaceutical Journal, 309, 7964.
  12. 我國採購之猴痘口服抗病毒藥物已抵臺,將提供重症及免疫低下確診個案使用(衛福部疾管署,2022年7月28日)
  13. COVID-19疫苗Q&A-8.孕婦及哺乳婦女(衛福部疾管署,2021年11月22日)
  14. Richard Day. (2013) ‘Off-label prescribing’. Australian Prescriber, 36:5-7.
  15. Off-label use of medical devices: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 01 SEP 2021)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4
1

文字

分享

0
4
1
深部靜脈栓塞造成腳腫,嚴重會致命!
careonline_96
・2021/06/24 ・230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懷孕期間孕婦經常有腳腫經驗,因為逐漸膨大的子宮可能壓迫靜脈,而影響血液回流。

「醫師,我本來以為生產完後,腳腫就會消退,但是我的腳卻越來越腫。」三十多歲的年輕婦人指著明顯腫脹的左腿抱怨著。

出現單側腳腫時,往往要考慮到深部靜脈栓塞,所以醫師安排了進一步檢查,成大醫院心臟內科陳柏偉醫師回憶,「經由血管攝影發現她骨盆腔裡的髂靜脈已被血栓完全阻塞,所以我們利用導管介入將血管打通。這患者的狀況較特殊,她的髂靜脈先天上被隔壁的髂動脈壓迫,然後又加上懷孕,所以使得靜脈血流受阻,漸漸形成血栓而完全阻塞。」

利用導管打通血管後,靜脈血液終於可以順利回流,患者的左腳便漸漸消腫。陳柏偉醫師說,倘若反覆出現靜脈栓塞,就得考慮置放髂靜脈支架,抵抗外在壓迫讓血管保持暢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深部靜脈栓塞影響血液回流,嚴重恐截肢

陳柏偉醫師指出,在正常狀態下,血管中不應該出現血栓,如果發現血栓就必須積極尋找原因,例如凝血功能有問題、使用某些藥物而讓血液較容易凝固、血管中有放置管路、血管遭到壓迫、或是因為長時間臥床而缺乏活動等。

深部靜脈栓塞可以分成急性與慢性,陳柏偉醫師解釋,急性深部靜脈栓塞最常見的症狀是單側腳腫,如果深部靜脈栓塞很厲害,下肢血液完全無法回流,將導致脹痛、肢體發紫,若不及時搶救,恐怕會演變成腔室症候群,而需要截肢的狀況。

慢性靜脈栓塞臨床上不容易辨別,患者的腳可能沒有很腫,但是肢體末端出現色素沉積,顏色變得比較深,甚至會形成一些難以癒合的慢性傷口。

深部靜脈栓塞還可能導致另一個相當致命併發症,即「肺動脈栓塞」,因為深部靜脈的血栓可能隨著血液流回右心房、右心室,再被送入肺動脈,肺動脈被血栓阻塞時,血液便無法進行氣體交換,使身體缺氧。患者會突然感到呼吸困難、喘不過氣,是臨床上重要的急症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懷疑深部靜脈栓塞時,一般會安排靜脈血管超音波檢查」,陳柏偉醫師說明,「通常在血管超音波下,動脈血管壓不扁,靜脈血管壓的扁。所以若超音波發現靜脈血管壓不扁的時候,代表靜脈壓力過高,靜脈回流有問題。」

發現深部靜脈栓塞時,醫師會評估靜脈栓塞的位置與嚴重度,然後擬定治療計畫,陳柏偉醫師提醒,「當然也得找出形成血栓的原因,有些患者是因為腳腫來就醫,結果在詳細檢查後發現是癌症、血液疾病、或紅斑性狼瘡等問題。解決深部靜脈栓塞的同時,也要針對原因治療,以降低深部靜脈栓塞復發的機會。」

積極治療,打通靜脈栓塞

陳柏偉醫師說明,出現深部靜脈栓塞時需要使用抗凝血劑,較輕微的患者可以使用口服抗凝血劑,較嚴重的患者得住院使用針劑抗凝血劑。

若狀況更嚴重,便需要血管介入治療,「我們會進行血管攝影,確定血栓的狀況,然後放置『溶栓導管』。」陳柏偉醫師說,「醫師可以經由大腿或小腿的靜脈放入導管延伸到肚子的大靜脈,讓溶栓導管位置涵蓋血栓,然後經由溶栓導管釋放溶栓藥物。在滴注半天到一天後,大多就能發揮血栓溶解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血管介入治療除了可以放置溶栓導管,還可能會搭配氣球擴張或放置靜脈支架,以提升治療成效,降低日後深部靜脈栓塞復發的機率。

「如果患者肚子內的髂靜脈有狹窄或纖維化,可以考慮放入特製的靜脈支架。」陳柏偉醫師說,「由於靜脈管徑較大、血壓較低,容易遭到壓迫,所以可以使用支撐力較足夠的靜脈支架,以維持靜脈暢通。」

血管介入,處理洗腎廔管

近年來血管介入的技術已相當成熟,可以處理深部靜脈栓塞、冠狀動脈狹窄、周邊動脈阻塞,也可以處理動靜脈廔管的問題。

洗腎廔管是將動脈與靜脈接在一起,以進行血液透析。「因為患者每周需要三次血液透析,維持洗腎廔管的暢通相當重要。」陳柏偉醫師解釋,「洗腎廔管一般會比靜脈表淺一點,所以只要把手輕輕擺在上面,就可以感覺到血流一陣陣通過的感覺。患者可以自行觸摸,如果感覺血流變弱、消失,就要趕快回診讓醫師檢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師可以使用超音波檢查血流、以及血管是否有阻塞,爾後可以進行血管攝影,了解血管阻塞的狀況。「如果洗腎廔管狹窄,可以進行導管氣球擴張,恢復暢通。」陳柏偉醫師說,「如果較晚就醫,血管裡已經有血栓形成,所需要的術式有可能會比較複雜。」

陳柏偉醫師提醒,洗腎患者記得每天評估洗腎廔管,可以用手觸摸,評估血流快速通過的感覺是否變弱、消失;可以用眼睛看,看看手臂是否出現不對稱腫大,這些都是血管狹窄使血流受阻的徵象。 

另外,洗腎廔管若出現紅腫、疼痛、流血不止等狀況,請盡快回診,及早治療才有機會保存洗腎廔管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