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宜特科技
・2025/03/03
AI 晶片的發展迎來三大挑戰:超高功耗導致散熱難題、超低電壓增加測試風險、異質整合讓熱消散複雜化。解析最新可靠度驗證技術,探討如何透過液態冷卻、熱二極體監測與客製化治具來克服挑戰。
顯微觀點
・2025/02/27
道格拉斯·普拉修破解GFP基因序列,為現代生物影像技術奠基,卻因缺乏資助中斷研究,最後成為接駁車司機。2008 年,諾貝爾獎得主親邀他赴瑞典,這場遲來的榮耀,是否能彌補學術界對他的虧欠?
careonline
・2025/02/26
重鬱症患者往往面臨治療瓶頸,傳統藥物療效有限,急性發作風險高。最新的速效抗憂鬱鼻噴劑可在 24 小時內快速緩解症狀,改善自殺意念,搭配長期心理與藥物治療,提高預後並降低復發風險。
顯微觀點
・2025/02/25
2024 年諾貝爾生醫獎頒給研究 microRNA 的科學家,而秀麗隱桿線蟲再度立下大功。這種模式生物已助攻多位諾貝爾獎得主,成為生物醫學的關鍵推手,影響基因調控、神經科學等多個領域。
賴昭正
・2025/02/22
英特爾的崛起並非一蹴可幾,從仙童半導體的創立、積體電路與微處理器的突破,到與 IBM、康柏的關鍵合作,構築了矽谷科技霸權。這場豪賭讓英特爾超越 IBM,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改寫個人電腦的歷史。
careonline
・2025/02/21
肝癌患者確診多為晚期,治療困難度高。過去標靶治療效果有限,近年雙免疫合併治療成為標準治療,讓存活期從1年提升至2年,部分患者甚至腫瘤縮小,病情穩定,提升治療選擇,讓晚期肝癌治療迎來新突破。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2025/02/20
近年研究發現,腸道健康與聽力之間有著「耳腸腦軸線」的連結。腸道發炎可能影響聽力,甚至導致耳鳴與感音性聽損。迷走神經、免疫系統與腸道菌群的變化,可能是關鍵機制,顛覆傳統對聽力保健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