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2/05/08
在太陽系四周尋訪暗物質,並且規模比同類計畫更大的暗物質普查計畫,最近出師不利-空手而回。這個調查的結果發現,應該有暗物質的地方,結果暗物質數量竟然最多都沒有超過預測值的1/10。這和暗物質的傳統觀點很難取得一致。
・2012/03/18
一個由志工組成的團隊,利用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紅外觀測資料,在銀河系盤面中發現超過5,000個氣泡狀結構,這些氣泡狀結構多半是年輕熾熱的恆星向外吹出的恆星風將周圍的氣體塵埃向外推擠所形成的,換言之,這類氣泡狀結構通常是新生恆星形成之地的特徵。
・2012/02/07
過去兩年多來,帶給我們許多重要科學發現的普朗克太空觀測站,隨著當初發射升空時所搭載的冷卻劑氣體在這段時間當中漸漸用完,日前於2012年1月14日宣佈:高頻儀器將不再繼續執行觀測,不過整座觀測儀器的任務尚未完全結束,低頻觀測仍然繼續!雖然低頻觀測不需要超級低溫就可以運作且處理資料,不過它所需的低溫仍然是相當驚人,達到攝氏零下255度。
・2012/02/05
2012年1月26日,NASA報告克卜勒任務搜尋系外行星最新成績:「多行星的恆星系統」一口氣多了11座、其中並確認了多達26顆行星!不但一舉將銀河系中的行星數量提高了2倍,同時也把有著多行星環繞的恆星系統數量增加3倍。這些恆星-行星系統資料對了解行星如何形成將大有幫助。「確認行星數量的速度能不能再加快一點?」想知道從「發現」行星候選人到~確認它真是行星,這中間有個很重要的「驗證」步驟,速度能更快一點嗎?下文中將有答案。
・2012/01/19
行星在銀河系中,算普遍嗎?過去我們相信地球的條件在銀河系中相當獨一無二,不過,最新研究結果帶來不同觀點:銀河系裡,質量與地球相近,繞行恆星周圍運轉的行星,總共數量恐怕不下幾十億!擁有一個以上行星的恆星不是特例。研究學者是藉由「重力透鏡法」證實,在繁星似錦的銀河系裡,平均每個恆星至少都有一顆行星伴隨在側。
・2012/01/17
天文學家從克卜勒太空任務(Kepler mission)的觀測資料中,發現一個迷你行星系統:新發現的3顆系外行星體積大約介在火星至地球之間,甚至比才宣布不久的地球級系外行星Kepler-20e還小,而且非常靠近中間的母恆星。這是到目前為止所發現規模最小的系外行星系統。這些發現不僅顯示銀河系中的行星系統性質相差非常大,也代表克卜勒任務的偵測能力,遠超過天文學家原本預期的程度。
・2012/01/10
宇宙線(cosmic ray)是高能帶電粒子,普遍散佈於各星系中,當然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而且能量高到足以逃離星系的掌控,跨越星系之間的空間,抵達宇宙另一空間。自1912發現它們的存在以來,天文學家已經藉由宇宙線的幫助瞭解一些星系整體的性質,例如熱平衡或星系含有的總能量等。
・2011/12/07
這張來自Space.com的圖表雖然不是依照正確比例繪製,但是將過去PanSci上介紹過的各種(太陽)系外行星新發現都納入了,推荐!
・2011/11/29
經由哈柏的COS(Cosmic Origins Spectrograph )光譜觀測,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周圍巨大的銀暈有大量雲氣落往銀河系,使得銀河系中的恆星形成持續進行,每年至少可新增一顆新恆星。這些熱氫氣雲距離銀河盤面約20,000光年以內,所含有的物質可以形成約1億顆的太陽。其中有些氣體是回收物質,特過恆星形成或新星、超新星爆炸的能量,將元素種類豐富的氣體送回銀暈中。
・2011/10/26
傳統上認定每個星系中央應該都有一個大質量黑洞。不僅在我們銀河系中央確認是如此,在仙女座星系(M31)以及其他一些矮星系也都確認有著概念上類似大質量黑洞的這樣的天體位於這些星系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