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1/10/26
來自法國斯特拉斯堡天文台(Observatoire Astronomique de Strasbourg)、「宇宙黑暗時期之光(Light in the Dark Ages of the Universe,LIDAU)」計畫的2名研究人員Pierre Ocvirk和Dominique Aubert,首度發現第一代恆星在銀河系中誕生的新線索。距今120億年前,第一代恆星所發出的強烈紫外輻射驅散了銀河系衛星星系中的氣體,讓它們沒辦法再繼續大量誕生新恆星,扼殺它們的燦爛未來,被迫成為黯淡無光的銀河系同伴。
・2011/10/0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發現,發表在十月號的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11/09/30
這兩顆系外行星是「全民一起挺科學 - 行星獵人」(Planet Hunters)專案計畫自從2010年12月開始號召成員以來,結出的第一批初熟果子。這個專案動用到全球公民的眼球勢力,要在克卜勒計畫資料庫中進行挖寶活動,搜尋系外行星。
・2011/09/26
這個黑洞編號為GX 339-4,之前就已被觀測到過。它距離地球20,000光年以上,位在接近我們銀河系的中心之處,質量約為太陽的6倍,故要看到黑洞明亮的爆發活動,得在恰好的時間觀察恰好的位置。在紅外波段非常靈敏的WISE每11秒拍攝1次,就這樣持續1年之久,觀察範圍涵蓋了整個天空,這才有機會捕捉到這個罕見的爆發事件。為所謂的恆星型黑洞。
・2011/09/22
如果沒有持續補充新的氣體,銀河製造恆星的材料很快的就會用完。天文學家先前已發現有離子氣體雲覆蓋了很大一片天區,並假設這些快速移動的離子氣體雲可能是銀河系的氣體補充來源,但始終不確定它們所在的位置,當然也沒辦法確定它們和銀河系到底有沒有交互作用。
・2011/09/12
星團是由恆星聚集而成的團體,這些恆星幾乎都是由同一團氣體塵埃雲收縮而誕生,所以年齡相差無幾。但因質量不同,演化的程度也不同。通常星團中心的恆星數量比較多、質量比較高,愈往星團外側的恆星愈少且質量愈低,所以整個星團的中間區域比外圍亮得多
・2011/09/11
根據該研究論文主要作者Madau表示,「在真正的星系裡,其實恆星形成是以群體的方式發生,要將這個部份以宇宙結構模擬方式加以呈現,相當的困難。Eris計畫是所有模擬中,第一個能夠解析出恆星形成時特有的高密度氣雲,而且模擬結果正是一個「類銀河系」星系應有的「小核球+大銀盤」。除此之外,它的模擬中還能表現出冷暗物質的存在,暗物質,為星系的形成提供了框架,因此能夠產生很實際逼真的一個以盤型為主的星系。」
・2011/06/1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方為歐南天文台(ESO)天文學家利用位在智利的MPG/ESO 2.
・2011/06/09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約在50億年之後,我們的銀河系將和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