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6/05/28
所有家貓的祖先一般認為都是來自北非的野貓(Felis silvestris lybica),可是科學家有個令人驚訝的發現,原來中國的農人五千年前養的家貓,是來自馴化的石虎。家貓的馴化在人類文明史中已知發生了兩次,分別是中東馴化的北非野貓和中國馴化的石虎,這也意味著家貓的馴化是農耕文明的必然結果。
・2016/05/16
各位家庭煮夫煮婦、魯蛇魯妹們應該都有上街買菜的經驗吧!看到市場上繁多的品項時,是否曾經想過這些穀物蔬果是怎麼來的?是人類將植物馴化成我們想要的樣子?還是這些植物用某種方法,控制人類協助它們傳播?如果有一本「馴化生物教戰手冊」,這本教戰手冊到底會紀錄哪些內容,指引生物們走向溫拿之路呢?
・2016/05/06
情緒表達的感知能力讓動物能評估其他動物的社交意圖和動機,但這一般來說僅限於同一個物種內,狗狗能夠讀懂人類的情緒表達卻是個例外。英國林肯大學和巴西聖保羅大學的科學家用了17隻健康成犬,讓牠們觀看和聆聽一組表達人和狗情緒的照片和聲音,藉以了解:狗狗能搞懂你的情緒嗎?
・2014/12/09
歷史上,貓咪大約是在從9500年前進入人類社會,與人類最早開始經營農牧業(在中東地區)的時間點並沒有相差太遠。野貓們躡手躡腳地遠離惡劣的沙漠環境,並且進入人類村莊的時機,起因於齧齒類動物大舉入侵穀倉之後。因此,有許多科學家猜測,牠們最有可能是自我馴化了。因為性格友善的貓咪更有可能取得人類餐桌的剩餘食物,也會受到人類的保護。研究團隊也發現了,有五個來自家貓的基因會影響神經脊細胞 ( neural crest cells )的演化,發展中的胚胎幹細胞會影響構成生物體的每個部分:從頭蓋骨的型構到皮毛的顏色。這也支持了最近的研究,也就是說,這些細胞可能都是影響動物馴養的主要控制開關,解釋了為何家畜都共享相同的特徵,例如牠們都擁有更小的腦和某種色素沉澱所致的斑紋。
・2014/10/05
研究團隊認為,桃子大約花了三千年才馴化完成;因此,中國大約在7,500年左右開始馴化桃子。他們也認為,當時的人們應該已經懂得嫁接(grafting)與扦插。
・2014/02/21
「Bale」 一詞,在泛泰雅文化的語境中,,指的是「真正的」之意。許多原住民稱之為「真正的」物種,如苦花魚、桂竹、黑狗等,何以為「真正」?令人好奇;相對於真正的物種,難道有假的物種嗎?苦花魚為真正的魚的話,其他的魚就不是魚了嗎? 謂之「真正的」物種,除了顯示其可能為生態上的先驅,也蘊含將動物植物馴化為其所用的現象。
・2012/07/06
天竺鼠 (Cavia porcellus) 現在是很多人的寵物首選,相對於貓狗等中大型哺乳類而言,天竺鼠的飼養門檻低,因為不需要大型空間,例年的醫療檢查費用支出較低,以及不用擔心攻擊性對幼兒的影響,牠們天真可愛的外表加上辨識度極高的鳴叫聲,也往往讓飼主覺得”自己有強烈被需要”的被依賴感而疼惜有加 (有養過天竺鼠的都應該知道你每次開門牠們都尖叫要你餵食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