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登入/註冊
最新
熱門
科資源
臺灣公民科學入口網
研之有物
分類
人體解析
地球脈動
太空天文
文明足跡
環境生態
生命奧祕
科學傳播
科技能源
自然生態
萬物之理
醫療健康
電影中的科學
Lab
科科齊打交
社群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Line
科電報
Podcast
精選
看A片學性教育
百工裡的科學人
她是科學家
異星知識王
COVID-19專區
所有特輯
贊助我們
搜尋
登入/註冊
+追蹤
諾貝爾物理獎
37 篇文章・ 0 位粉絲
+追蹤
常用關鍵字
反物質
反質子
塞格雷
曼哈頓計畫
砈
諾貝爾物理獎
質子
鎝
3M
X 光
石墨烯
碳
透明膠帶
J/ψ 介子
丁肇中
夸克
高能物理
魅夸克
π 介子
強核力
所有文章
熱門文章
書籍
長評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選擇年份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化學物語
張瑞棋
・2015/02/01
發現元素鎝、砈與「反質子」──塞格雷誕辰|科學史上的今天:2/1
1931 年,狄拉克首次預言了反物質的存在,第二年,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果真從宇宙射線中發現它的蹤跡,並命名為「正子」。這個發現鼓舞了科學家尋找另一個反物質──質子的反粒子,然而許多年過去,卻始終沒有反質子的跡象,許多人開始懷疑也許並沒有反質子⋯⋯
反物質
反質子
塞格雷
曼哈頓計畫
砈
諾貝爾物理獎
質子
鎝
0
0
化學物語
張瑞棋
・2015/01/31
生活用品「膠帶」誕生,產生X光、石墨烯就靠它啦!|科學史上的今天:1/31
1922 年,3M 公司的工程師 Richard Gurley Drew 見到汽車維修廠的工人要噴漆時,都得用漿糊將報紙黏在車體上,施作與善後都很麻煩,為了幫他們解決這困擾,於是發明了紙膠帶。但噴漆工人試用後效果不佳,還嘲諷道:「把這膠帶拿回去給你那些吝嗇的老闆,叫他們多放點黏膠上去。」Drew 花了兩年時間才研發成功,並改用玻璃紙。1925 年的今天,3M 公司推出全世界第一捲透明膠帶,名字就叫 Scotch tape。
3M
X 光
石墨烯
碳
諾貝爾物理獎
透明膠帶
0
0
科學史上的今天
張瑞棋
・2015/01/27
發現「J 粒子」──丁肇中生日|科學史上的今天:1/27
1974 年秋,丁肇中領導的小組用同步加速器撞出的電子─正子對數據確有蹊蹺。現有已知的粒子都不可能在 31 億電子伏特處有這樣的衰變表現,他們很可能發現了一個新粒子。
J/ψ 介子
丁肇中
夸克
諾貝爾物理獎
高能物理
魅夸克
0
0
太空天文
張瑞棋
・2015/01/23
日本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誕辰|科學史上的今天:1/23
1936 年,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Carl David Anderson)與同事終於辛苦的將器材運上洛磯山脈的派克峰峰頂。四年前他才發現正子,希望這一次也能幸運地從宇宙射線留下的蹤跡發現新粒子。是的,此時粒子加速器還沒發明,物理學家只能從抵達地球的宇宙射線中尋找跡象。安德森的辛苦有了代價,他再次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新粒子,而西方也因此才終於發現了一位他們從未聽聞的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
π 介子
強核力
湯川秀樹
緲子
諾貝爾物理獎
0
0
科學史上的今天
張瑞棋
・2015/01/13
奠基黑體輻射研究:威廉.維因誕辰|科學史上的今天:1/13
維因於1896年從熱力學的角度推導出「維因公式」,首度賦予黑體輻射一個明確的關係式。但怎麼知道這個公式對不對呢?畢竟現實世界中又不存在理想中的黑體,供我們測量其輻射能量來加以驗證。他們建議做一個密閉的空腔,僅留一個極小的孔洞。如此一來,即使有外界的光恰巧射入小孔,也會被「鎖」在腔內不斷反彈,幾乎沒機會再從小孔逃出,就相當於不會反射任何外來輻射的黑體。將空腔加熱至一定溫度後,小孔發出的光就是空腔內壁本身的熱輻射,分析其光譜就可以得到相當於此一溫度的黑體輻射。
威廉·維因
盧默
空腔實驗
維因公式
諾貝爾物理獎
量子力學
黑體輻射
0
0
太空天文
張瑞棋
・2015/01/10
微波背景輻射發現者──威爾遜生日|科學史上的今天:1/10
1965 年春季,28 歲的威爾遜望著他的同事彭齊亞斯,希望這位大他三歲、又有過兩年雷達實務經驗的夥伴還能想出新點子。他已經沒轍了,打從去年到現在,他們就是無法擺脫那神秘的雜訊,甚至連它的來源是什麼都毫無頭緒。
大霹靂理論
宇宙雜訊
彭齊亞斯
無線電天文學
羅伯特・威爾遜
諾貝爾物理獎
2
0
太空天文
張瑞棋
・2015/01/09
宇宙最終結局揭曉|科學史上的今天:1/9
四面八方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這是我們在一九二○年代就已經知道的事。事實上是所有星系都在彼此遠離,因為宇宙正在膨脹。但我們更想知道的是:未來呢?
哈伯
宇宙膨脹
暗能量
紅移
諾貝爾物理獎
超新星宇宙學計畫
高紅移超新星搜索隊
0
0
上一頁
1
...
3
4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
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
。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