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HTML-CSS/config.js
洪朝貴
・2011/07/27
活躍於網路社會運動、 開放數位內容、 自由軟體界, 任職於哈佛大學的 24 歲程式設計師 Aaron Swartz 在 MIT 校園用程式大量下載學術期刊, 被美國總檢察長起訴, 並以一萬美元交保。 有趣的是, 這些期刊的著作權擁有者 JSTOR 表示只想確認 Aaron Swartz 並未散佈這些文件; 但美國聯邦政府卻還是執意繼續處理本案。
Scimage
・2011/06/1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演講開頭先提到在肯亞的一場動亂發生時,有人自願寫程式解決收集危機資
活躍星系核
・2011/06/08
想像有一天,世界上的電話號碼用完了。電信公司沒辦法辦新手機、公司沒辦法提供新的客服專線、大家只能花時間搶購(或是兜售)回收的現有電話號碼。「目前的網際網路存在著類似的情況」。Facebook的 Donn Lee 所言正指出了目前,網路現有的數十億 IP 位址即將耗盡的狀況。
Scimage
・2011/05/26
網路媒體在初步的智慧化之後,引進了很多使用者不能控制的個人化規則,雖然目的是希望讓使用者看到有興趣的資訊,但是另一方面,這些演算規則也是一種資訊的排除機制;一但在網路上展現了喜好,網路能接觸的資訊就開始偏頗。
oeo
・2011/04/07
仔細想想,我們表面上追求革新,內裏卻容易無形中傾向信賴權威、墨守成規的文明世界,在不斷建構規格與規則堡壘的歷史洪流中,到頭來最容易打動人心甚至塑造「新崇拜」的,卻又是那些打破規格與規則者
科景
・2011/02/10
研究發現使用robots.txt檔案來保護網站的網路管理員,對Google較為偏袒。由於待遇上的偏差,Google 能較其他搜尋引擎獲得更多資訊。
在搜尋引擎鍵入姓名,即約可拼湊出一個人的生活輪廓,包含就學紀錄(學校錄取名單),從事的行業,銀行汽車貸款紀錄,寫過的文獻、報告、專題或是網誌,參加的民間社團活動,樂捐紀錄,子女就讀學校家長會紀錄,住宅電話甚至是否患有肺結核等等,比自己撰擬的簡歷還詳盡。大量資訊的電腦處理化與公開化,再基於資訊處理的有意或無心,都會造成個人隱私權的嚴重侵犯,個人、企業與政府都處於被資訊情報監控與饋集的陰影下。
[LOG] 02:59:46:581 MobileLogger initialized
[LOG] 02:59:46:592 [
"Breaktime au.js ver: v20250218 Copyright © 2025 Break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
[ERROR] 02:59:46:893 [
"getGtmTags error",
{}
]
[ERROR] 02:59:46:894 [
"executeGtm error:",
{}
]
[WARN] 02:59:47:023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WARN] 02:59:47:023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