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3/08/22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平台上形形色色的媒體都有著各自的立場,他們挑選了傳遞給閱聽人的內容,形塑了「媒體框架」。他們是怎麼塑造這些框架?這些框架怎麼影響我們做決定?而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2022/03/27
媒體是傳播資訊的利器。然而,若是碰上科學傳播,不論是產出正確、客觀的報導,還是尊重科學家的工作和隱私,都是一大挑戰。
・2022/03/25
2020年初,莎拉.吉爾伯特得知新冠肺炎病毒的存在後,便迅速與眾多團隊合作開發 AZ 疫苗。然而,這並不是輕鬆的工作,背後充滿壓力。
・2022/01/25
網紅小玉涉嫌利用人工智能 AI「Deepfake」(深度造假)技術,把多位公眾人物的臉部圖像移花接木到色情影片的主角身上,重製成「換臉影片」,並成立「台灣網紅挖面」社群,供人付費觀看,以獲取不法利益。被害人數眾多,其中不乏藝人、政治人物、知名網紅等。而換臉行為到底會引發什麼法律問題?
・2021/07/30
隨著 COVID-19 疫情發展,讓人民在盼望疫苗的同時,陸續出現因為疫情產生的不友善舉動。在現行法規範下,什麼樣的不友善舉動會構成「不合理的差別待遇」呢?如果構成不合理的差別待遇,會受到處罰嗎?相對地,被害人又有什麼救濟方法?
・2021/01/13
20 世紀初期,科學快速進展,為了要報導日新月異、改變世界的新科技給大眾,科學記者應運而生。然而,這一百年來,科學記者的任務和定位也隨著時間轉變。現在的科學報導,不如戰時為國家服務,也不如電視、電話、清潔劑等新發明出現時為產業服務,甚至不為了宣揚科學如何改變世界,科學新聞不再只是傳遞訊息、建立形象,而是更積極創造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對話場域。
・2020/12/18
當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科學報導,事情將變得複雜許多!這些研究的模糊空間和不確定性,具有被媒體帶風向的風險,與大眾對資訊接受的偏好有密切關聯。這其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又該如何面對?
・2020/07/14
「一個國家級科研單位召開記者會,記者姍姍來遲,發佈會上,大部分記者忙著埋頭抄新聞稿打字趕即時,因為無法專心聽簡報,簡報完畢,沒提出太多問題,記者會也匆匆結束。」隨著媒體開放,在市場導向下,這是科學(科技)線資深記者李宗祐,與我分享的日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