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3/10/20
#longCovid(#長新冠),一個原先不存在詞典的名詞,如何透由網路社群進而發展成共通術語。
・2021/12/10
連貓奴才有時都會認錯主子了,究竟要怎麼清點全國的貓咪數量而不算錯呢?若是能知道一個區域中有多少浪貓,就能選擇適當的動物福利政策,讓限的資源能被善加利用,以救助更多浪貓
・2021/11/19
為了鼓勵更多公民科學家加入守護海洋的行列,海保署於今年舉辦「海洋公民科學家數據松」,希望透過公民的力量,將過往科學家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與知識轉譯,讓大眾一同解決各面向的海洋保育工作。
・2020/12/25
鳥類是反映棲地環境狀態的重要指標生物,鳥類活得好不好,是一個國家環境是否健全的指標。許多重視環境健全和鳥類保育的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印度、南非、澳洲和紐西蘭,都會定期整理鳥類調查紀錄並發布「國家鳥類報告」,作為環境狀況的重要基礎資訊,也是環境劣化的預警機制。
・2020/10/07
近日社群上出現了違法進口中國製口罩,和台灣製口罩的送檢報告,引起了一番「 CNS14775 不是醫療級口罩的標準!」、「為什麼不測阻擋病毒的效率?」的論戰。但這其中的觀點充滿了迷思,恐怕只會越吵越混亂。那麼,這些爭論中有那些迷思呢?本文將從過往的研究及法規整理回顧,打破關於口罩的迷思。
・2020/04/22
其實,1980 年代,台灣除了吃野味之外,也像現在的中國一樣——進出口、走私野生動物。在一波波國際保育組織的壓力之下,台灣於 1989 年制訂《野生動物保育法》,但成效有限……
・2019/12/26
由於觀光干擾、濫捕珊瑚礁魚類、盜採珊瑚、全球暖化導致海水溫度上升等原因,使台灣的珊瑚礁生態系搖搖欲墜。為了拯救台灣的海洋資源、保育珊瑚礁生態系,政府設立了國家公園並推動保育計畫。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發揮公民科學的力量,定期幫珊瑚礁體檢,一起為我們的自然環境盡一份心力。
・2019/12/20
你聽過公民科學嗎?公民科學是指公民參與在內的科學研究,例如協助研究單位蒐集資料、調查動植物分布等。公民科學行之有年,現在更是豐富多元,在臺灣也有不少公民科學計畫正在進行,例如路殺社、新年數鳥嘉年華、臺灣蛛式會社等。加入公民科學家的行列,不僅能更認識與你一同生存於台灣土地上的動植物,還能幫助科學研究,你還不一起來嗎?
・2019/10/30
2011 年 8 月創立的路殺社,成員已有一萬七千多名,是全世界首創利用社群媒體收集路殺資料的社團,目前上傳網站資料已逾十萬筆。運作這麼龐大的線上社團和資料庫,有什麼成功的「眉角」?路殺社社長林德恩以及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莊庭瑞副研究員,娓娓道來他們一路破關前行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