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電腦資訊
384 篇文章・ 4275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2011年 重設

・2011/12/20
跟部落格或任何網站比起來, e-mail 是造謠者不具名散佈謠言的絕佳工具。 當然, 這並不表示每封出處不明的轉寄信都是謠言。 收到出處不明的轉寄信時, 「搜尋」 是分辨真假的第一步。 我不時會從 e-mail 裡面收到一些製造仇恨或荒旦不經的出處不明文章。想到轉寄給我的朋友竟然會如此輕易地受騙,就覺得很難過。 這篇文章分享我識破謠言的經驗,希望有助於提高大家分辨真偽的能力。
・2011/10/10
以書名所展示的格局來檢視,本書內容比較側重於資訊的「歷史」刻劃,全書也以時代先後的推進依序檢視「資訊」在人類社群中所扮演的角色,早至十八世紀初西方人發現非洲原居民以鼓聲說話傳遞訊息的古老智慧,晚至二十世紀末量子資訊理論問世,橫跨數世紀關於資訊傳遞的人們與其故事躍然紙上。
・2011/09/28
根據今日多家台灣媒體報導,Google已經買下彰濱工業區15公頃的土地,預計投入1億美金要打造東亞的資料中心。除了彰化以外,新加坡跟香港也都會分別建立資料中心,滿足不斷擴大的亞洲市場跟雲端服務使用者跟企業。在我的網路圈中看見不少朋友爭相走告,傳播此一「大好消息」。現在,在假設媒體報導為真的前提下,我們就來分析一下Google的資料中心來台到底是好還是壞吧。
・2011/06/16
這演講開頭先提到在肯亞的一場動亂發生時,有人自願寫程式解決收集危機資訊的問題,後來發展成一個跨國家的危難通報系
・2011/06/08
想像有一天,世界上的電話號碼用完了。電信公司沒辦法辦新手機、公司沒辦法提供新的客服專線、大家只能花時間搶購(或是兜售)回收的現有電話號碼。「目前的網際網路存在著類似的情況」。Facebook的 Donn Lee 所言正指出了目前,網路現有的數十億 IP 位址即將耗盡的狀況。
・2011/05/26
網路媒體在初步的智慧化之後,引進了很多使用者不能控制的個人化規則,雖然目的是希望讓使用者看到有興趣的資訊,但是另一方面,這些演算規則也是一種資訊的排除機制;一但在網路上展現了喜好,網路能接觸的資訊就開始偏頗。
・2011/04/13
這大概是螞蟻版的facebook吧。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儘管紅收穫蟻(Pogonomyrmex barbatus)只和少部分的螞蟻分享資訊,一些新聞仍能在資訊網路上廣泛散佈。這能解釋螞蟻聚落如何很快的對天敵和天災做出反應。
・2011/03/19
我們很少看見主流報紙在報導時會附上資料來源的網路鍊結,在電視新聞上也幾乎沒看過。或許這是因為平面媒體版面跟螢幕大小的限制,而且就算刊登或打上字幕,一般人也不太會把連結抄下來、坐到電腦前,然後上網看原始資料連結,太麻煩了。
・2011/02/10
雖然手指讓人類可以做很多事,但是手指在機器人的身上卻反而是一個大的負擔,於是科學家使用裝滿咖啡豆或是小玻璃球的橡皮袋來充當機器人的手。當橡皮袋接觸物體時,有個小管會把袋中的空氣吸走,使皮袋膠變形並依照物體的形狀貼附在物體上。
・2011/02/10
MIT Technology Review 雜誌2010年8月公佈評選的35位青年創新先行者﹝TR35﹞,其中之一的David Kobia開發了人道主義開放源軟體─Ushahi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