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追蹤
太空天文
1160 篇文章・
5053 位粉絲
+追蹤
臺北天文館
・2012/04/22
HD10180與我們的好鄰居 - 太陽之間,無論質量、溫度、亮度和化學成分上都很類似,近似度差不多就像一對孿生兄弟。但若論到行星數量,HD10180則略勝一籌,如今它有9顆行星!
臺北天文館
・2012/04/21
針對距今50~70億年前的宇宙,正在進行著大尺度結構精確測量的BOSS計畫,近日公佈了第一階段觀測結果。它使用的方法是:觀測距離大霹靂僅3萬年的原始聲波如何在宇宙介質裡傳播。物理學家對這個計畫寄予厚望,希望儘早解開「暗物質」形成之謎,目前為止的觀測資料結果顯示,仍支持「暗能量」理論正確。
臺北天文館
・2012/04/19
用塑膠材質製成,具有可撓曲特性的望遠鏡升空後可以從方塊型微衛星中推展出來,在太空望遠鏡一時被太陽風暴擊中,或者萬一軍事用途的人造衛星被敵軍打下來時,快速發揮臨時替補功能。
臺北天文館
・2012/04/19
英國倫敦大學穆勒太空科學實驗室(Mullard Space Science Laboratory,MSSL)科學家Sergei Zharkov領軍的研究團隊,分析太陽動力觀測衛星(SDO)觀測影像,首度發現日震現象(sunquake)可在太陽磁場和帶電粒子引起的爆發事件中發生。
臺北天文館
・2012/04/17
「恆星從自己所屬的恆星家庭中被丟出來,時速高達百萬英里以上」,這是大約10年前天文學就確認的事情;不過,如果恆星如此,行星的命運是否也類似?
臺北天文館
・2012/04/13
雖然大多數人認為宇宙是真空的,不過其實宇宙空間中到處有許多肉眼不可見的東西,例如:塵埃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將太陽到木星之間的宇宙空間中的所有物質壓縮成一團,可以製造出一顆直徑25公里的月亮呢!現在,有個新的「地球大氣宇宙塵(Cosmic Dust in the Terrestrial Atmosphere,CODITA)」研究計畫,由英國里茲大學大氣化學教授John Plane領軍的研究團隊,希望測量落入地球大氣層塵埃量究竟有多少。
臺北天文館
・2012/04/11
英國阿伯瑞特威斯大學太陽物理學家李醒(Xing Li)等人,從太陽動力觀測衛星(Solar Dynamic Observatory,SDO)的大氣成像裝置望遠鏡( Atmospheric Imaging Assembly telescope,AIA)所拍攝的影像中,發現一個寬約數倍地球大小的超級太陽龍捲風。
臺北天文館
・2012/04/10
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的研究者Daniel Brown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發表研究成果,認為知名的Gardom's Edge巨石(monolith)可能具有天文用途。
臺北天文館
・2012/04/07
一組歐洲天文學家發現一個非常古老的行星系統,極可能是從130億年前宇宙極早時期就已形成並留存至今的。
臺北天文館
・2012/04/07
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大小與地球類似的岩質系外行星(rocky planet)在銀河系紅色恆星(red star)周圍的適居區(habitable zone)中非常普遍,數量可能高達數百億顆,甚至可能在很靠近太陽的鄰近恆星周圍就有100顆左右。這是首度直接測量紅矮星(red dwarf)周圍超級地球的出現頻率,這項研究幾乎涵蓋了銀河系80%左右的恆星,因此可信度應該相當高。
[LOG] 13:29:30:023 MobileLogger initialized
[DEBUG] 13:29:30:032 [
"Breaktime au.js ver: v20250708 Copyright © 2025 Break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
[WARN] 13:29:30:122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WARN] 13:29:30:122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ERROR] 13:29:30:265 [
"getGtmTags error",
{}
]
[ERROR] 13:29:30:266 [
"executeGtm err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