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快訊
353 篇文章・ 3 位粉絲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6/12/20
2016 年 11 月,學術論文討論平台 PubPeer 指出,臺灣大學教授郭明良與林明燦為通訊作者的一篇論文中,有多張圖片涉及造假,引發學界關注。後續更傳出此團隊多篇論文也使用類似手法造假,受到牽連的人數逐漸攀升。在調查結果正式出爐之前,本文先整理了事件發生以來各個重大時間點及重要回應,幫助大家了解事件前因後果。
0
0
・2016/12/14
白海豚母子檔,攝於新虎尾溪口和舊虎尾溪口之間的水域。圖/台大周蓮香教授提供,劉明章攝。 鯨豚是海洋食物鏈中最高
0
0
・2016/12/13
即使我們凡人在毒舌、中二、反社會人格或超強記憶力都趕不上捲福(捲髮福爾摩斯的暱稱),不過一份刊登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的新研究顯示,人們在記住和回憶某事件時,大腦整體的活動方式可能和福爾摩斯有 87 分像?
0
1
・2016/12/13
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高承源助研究員的團隊,發現宿主調控腸道菌相(gut microbiota)平衡的新機制,並證明特定腸道菌相能有效增加宿主能量消耗而達到抑制飲食所引起肥胖的效果。此研究成果也證實遺傳基因和飲食因素對腸道菌相的平衡皆有關鍵作用,近期發表於《自然》系列期刊:《自然微生物》(Nature Microbiology)。
0
0
・2016/12/12
「在自然中看見科學,用科學來理解自然。」孫維新用這一句話作為演講開頭,他還開玩笑說,除了是因為這句話包含了「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自然科學」四個字之外,更是因為人們對物理的認識都是從自然而來。然而在理解自然現象背後的道理時,人們卻常常出錯,孫維新認為這原因有兩種:物理知識不正確、大腦認知有問題,而更多時候是以上兩者的結合。有哪些我們平常難以察覺的錯誤物理知識呢?來與孫維新館長一一打破吧!
0
0
・2016/12/05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發現,帕金森氏症可能與腸胃道微生物有關。透過動物實驗的結果,帕金森氏症最初可能是從胃或結腸開始,接著才散佈到腦部,最終導致腦神經的傷害。如果事情為真,將可能開啟全新的治療法。
0
1
・2016/12/03
看過滿肚子都是塑膠瓶蓋跟塑膠打火機的信天翁屍體嗎?就算沒登上中途島,看過真正的信天翁屍體,牠們的照片應該也讓你揪心跟自責過好幾次。然而,你或許跟我一樣納悶:這些海鳥難道判斷不出來塑膠垃圾跟食物的差別嗎?
1
1
・2016/12/01
去年年底確認的4個新元素:113、115、117和118號,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於8日晚間公開了命名建議,而最終命名將要等到11月才會確定。
1
0
・2016/11/22
國立中山大學公開校內的重大研發成果;其中,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楊金鐘獨創的「污泥電脫水系統」,能有效降低污泥中的含水量,解決業界目前面臨如清除處理成本高昂及掩埋場嚴重不足等問題,受到廣泛關注。
0
0
・2016/11/21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清河、羅傅倫(Dr. Roffler, Steve R.)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具導航能力且可重複投遞之新型標靶藥物輸送系統」,藥物、幹細胞或血管生長因子得以精準輸送至人體患部,能促進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再生。此項技術將為糖尿病引發的下肢缺血患者帶來福音,也可望應用於癌症治療。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轉譯醫學》。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