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1/04/01
黑白照片在沒有明顯參考物體時很容易造成視覺上的錯覺,尤其是空照圖,以前在大學時常常要閱讀空照圖或是雷達圖,如果照片轉個方向,山谷常常看成高山,高山卻看成山谷,2011/3/29NASA的網站上公布了MESSENGER發回來第一張水星北極區域的照片,由於是在極區,太陽光的角度很低(光線和地平面夾角很小),這種照片常常會使地表起伏的影子拉得比較長,所以立體感特別好,但是NASA在網頁上放的照片讓我看起有點迷惑,隕石坑看起來很奇怪...
・2011/03/31
如果要將該本科幻小說用一句話來形容整個劇情、我想引用法蘭西斯.培根曾說過的一句話,「世上唯一值得讓我們恐懼的事物、只有恐懼本身。」
・2011/03/29
持續的捕食壓力,對獵物造成的負面影響,可能超過過去的想像。研究發現,雌鳥暴露在捕食壓力下,會生下體型較小的幼體;但出乎意料的,這些幼鳥的翅膀會較長。或許這是一種對捕食者的適應,能使幼鳥更擅長飛行。
・2011/03/29
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布將於2011年3月29日將信使號MESSENGER第一次環繞水星軌道的照片公布...
・2011/03/28
有大犬齒的獵食者不多,大犬齒更不可能在素食主義者之列。科學家現在發現一種短吻,貘大小的古獸孔目(theraps
・2011/03/27
一般看到的物體顏色,是由物體表面對不同波長的光的吸收跟反射來決定,同樣的概念也可以用在紅外線照明上--不同顏色的物體對紅外線的波段也有不同程度的反射與吸收,所以只要分析反射的紅外光的強度跟波長頻譜,就有可能去反算物體表面的顏色,便可以利用紅外線照明給出物體的彩色資訊。
・2011/03/27
Earth Hour 以 上影片,是「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的台灣宣傳影片。「地球一小時」是一個全球性節能活動,提倡於當地時間三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晚上,家庭及商界用戶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一 小時。希望藉此活動推動電源管理,減少能源消耗,喚起人們以實際行動應對全球變暖的意識。 該活動最初由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澳洲及雪梨 晨鋒報合作發起,並於澳洲雪梨當地時間2007年3月31日,晚上7:30至8:30期間舉行了第一次活動。地球一小時2007有近220萬人參與,相信 節省了當天雪梨市市電電源的2.2%至10.2%。2008年,該活動被推廣到世界各地,全球40多個城市,近380個城鎮接力執行該活動。 台灣主要由台北市的地標台北101為首進行地球一小時的活動,另外配合響應的飯店業者包括六福皇宮、台北遠東、台南遠東與台北喜來登飯店;金融業則是有新光金控、玉山金控及匯豐銀行,在全台灣至少兩百五十三家分行配合響應。 我昨天看到這影片,就轉貼到FACEBOOK,還留下了這一句評語:「這個活動實在有夠蠢。關燈一個小時完全不可能救地球,永遠都不要開燈才有可能會!這種活動只會讓人自我感覺良好地以為我們正在救地球,然後再幹更多蠢事加速地球的滅亡!」後來這句評語引起了一些討論,以及批評。我想乾脆藉機會,現在在這裡把我的主張說得更清楚! 首先,我當時的評語說得太重、太超過了。我想,比較好的說法是,「這個活動實在有夠蠢。關燈一個小時完全不可能救地球,永遠都不要開燈才有可能會!這種活動只會讓人自我感覺良好地以為我們正在救地球,然後再繼續幹著蠢事坐視地球的滅亡!」總而言之,我是反對這個活動的。反對的原因,不是因為我不愛環保。事實上,我熱愛環保(請見「延伸閱讀」中我寫過的文章),我只是反對本末倒置、捨本逐末的環保運動! 閱讀全文: 關燈一小時能改變世界拯救地球嗎?
・2011/03/26
最後理論 Final Theory 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 The Omega Theory 我雖然是愛看驚悚的人,可是卻還不常找到可以一口氣廢寢忘食地看完的驚悚小說。前陣子能讓我拍案叫絕的驚悚小說是去年看過的千禧年三部曲-《龍紋身的女孩》(Man som hatar kvinnor)、《玩火的女孩》(Flickan som lekte med elden)和《直搗蜂窩的女孩》(Luftslottet som sprangdes)。最近,書單上又多了兩本-《最後理論》(Final Theory)和《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The Omega Theory)。 《最 後理論》和《最後理論 2 科學之子》是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史家大衛.史威夫(David Swift)、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理論物理學家莫妮卡.雷納多(Monique Reynolds)以及他們的親人朋友的冒險故事,兩部小說都非常有想像力,居然可以把高深的理論物理學方程式化為各國極力爭獲的間碟陰謀,真的很不簡 單。 閱讀全文: 科學之子的最後理論
・2011/03/25
諾亞計畫是一個由來自全世界的公民科學家共同建構的線上生物資料庫,鼓勵人們紀錄自己在大自然中遇到的一切,幫助人們更加了解自己周遭的動植物,親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