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Y. M. Huang
Y. M. Huang
95 篇文章・ 4 位粉絲
輔大心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探討情緒與認知之間的關係、老化對認知功能的影響、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落實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部落格網址:認知與情緒新聞網 (http://cogemonews.com)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2013年 重設

・2013/12/18
很久以前,照片的存在的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回憶過去發生的事情,在電影中央車站中也提到了「如果你想我,可以看看我們的合照,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我怕你有一天會忘了我。」但隨著智慧型裝置的普及,很多人隨時隨地都可以照相,但你是否有想過,你保留下來的究竟是照片還是回憶?
・2013/12/04
葛雷柯是知名的西班牙畫家,他的畫通常非常狹長,你知道為什麼?有一個說法是葛雷柯的視覺系統異常,看到的世界就是比較狹長的,自然就會畫出比較狹長的東西。如果葛雷柯看到的東西都是狹長的,那他看到的畫布應該也是狹長的,所以應該畫出來的東西比例上會是對的。但為什麼會如此呢?這個現象是否反映了我們人的知覺系統和認知系統其實有落差呢?
・2013/11/27
在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中,有學者會根據一個人做事的態度,將人們分為prevention focus (預防焦點)或是promotion focus (促進焦點)。從字面上就可以得知,預防焦點的人做事態度會是比較預防性的,盡可能守住擁有的,而不去追逐新的;促進焦點的人,則是會傾向去冒險、嘗鮮。根據這樣的特質,我們會預期預防焦點的人,會傾向停留在原本的狀態,但如果原本的狀態是錯誤的,他們是否還會傾向停留在原本的狀態呢?
・2013/11/20
在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人們會傾向要與眾不同,做自己,這樣的風潮在台灣也陸續的興起。但是與眾不同究竟是一種真實的現象,還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呢?
・2013/11/05
最近打開新聞,就會發現又一家油品公司出了問題,食品安全成了大家相當關注的議題。這次新聞不斷重複強調,連GMP認證的東西都會出問題,那還有甚麼可以相信。有些聲音就開始檢討GMP的認證,並說明這個認證有哪些可以改善的部分。但民眾究竟怎麼想呢?民眾究竟怎麼做呢?
・2013/10/23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經歷情緒的起伏,負向情緒尤其會對於我們的生活造成影響。在面對負向情緒時,有些人選擇逃避,有些人選擇重新評估,有些人選擇淡定處理。但究竟哪一種情緒調控的方式比較好呢?
・2013/10/21
今天在各大媒體中看到,手機電磁波不會致腦癌的報導。主因就是有台灣的研究團隊,根據手機門號數量,和罹患腦癌的人數作追蹤,發現2000-2009年間,台灣手機門號明顯增加,但罹患腦癌的人數卻沒有明顯的增加,因此作了這樣的推論。
・2013/10/16
大家或許覺得種族歧視這個議題,不是很久以前就結束了嗎... 事實上,台面上大家一團和氣,台面下種族歧視的議題還是存在的,更廣泛一點看,其實社會上還是彌漫着各種不同的歧視。
・2013/10/09
首先,這絕對不是一篇要討論馬先生的文章,雖然讀者不一定認同,但筆者本次絕對不泛政治。過去研究顯示自戀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個是所謂的vulnerable narcissism,這類的自戀者,對於情緒感受較敏感,而他們之所以自戀,其實是為了補償自己年幼時的低自尊。另一個類型是grandiose narcissism,這類的自戀者,就是充滿自信,不太會理會其他人的類型。
・2013/10/02
當眼睛和嘴巴是來自不同情緒的臉時,實驗參與者的反應較慢且容易出錯。但實驗參與者也能快速地調整反應模式,例如當前一題的刺激是衝突的,下一題若也是衝突的,則錯誤率會快速下降,顯示實驗參與者可以快速轉換判斷的策略,以能夠正確快速完成任務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