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天文館_96
臺北天文館
482 篇文章・ 44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7月 重設

・2016/07/19
2016 年 7 月 5 日臺北時間 11:53,朱諾號在主引擎點燃 35 分 2 秒後,進入週期 53.5 天的環繞木星軌道,成為繼 1995 年伽利略號之後,第二個進入木星軌道的探測器!之後預計會在 10 月 19 日再次進行引擎點火,縮短為 14 天週期的軌道,之後才正式進入科學任務階段。
・2016/07/02
從 6 月 24 日至 7 月 2 日,太陽已經超過一周沒有黑子出現了。上一次這麼久沒見到黑子,是在 2010 年 12 月,當時太陽活動處在從極小期谷底剛要逐漸攀升的前夕。而這次這麼多天沒有黑子,顯然也是極小期即將來臨的訊號。
・2015/07/15
羅賽塔號太空船近期在67P彗星發現,許多塵埃噴流其實是源自於彗星上面的沉洞,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希望透過觀察這些活耀的窪坑,找出更多關於彗星形成、演化的秘密。
・2014/07/29
英國劍橋大學天文學家Nikku Madhusudhan等人透過哈柏太空望遠鏡尋找並研究系外行星大氣中的水汽,結果發現有三顆熱木星水汽含量比原本預期的還低很多,其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僅有標準行星行星理論所預測的1/10至1/1000而已。這個結果,顯然讓現行的標準行星形成理論相當難堪,必須進行檢討與修正,尤其是熱木星的部分。
・2014/07/14
法國天文學家發現,關於隕石的謎題,或許與強力太陽風有關。
・2014/07/01
天文學家發現距離太陽系僅16光年遠的系外行星Gliese 832 c,其質量約為地球的5.4倍以上,故被歸類為所謂的「超級地球」。而這項發現最重要之處在於:這顆系外行星恰好位在其母恆星的適居區中,且表面平均溫度253K與地球的255K非常類似,但有著明顯的季節變換,或許可以支撐生命在此發展。
・2013/07/04
即將在2013年11月底以非常近的距離掠過太陽表面,可能有成為世紀大彗星潛力的艾桑彗星,已經成為全球觀星者都在密切注意這顆彗星的發展。不過由於這顆彗星目前亮度還在13~15等之間,且近期因位置靠近太陽,因此還不是業餘觀測者觀賞的好目標。
・2012/07/31
天文學家利用歐南天文台(ESO)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VLT)觀測資料所做的最新研究顯示:那些最為明亮的高質量恆星(high-mass star)並不是單獨存在,幾近四分之三的這類高質量恆星擁有伴星,這個比例遠高於先前的認知。
・2012/07/29
專門研究「適居帶類地行星」的波多黎各大學阿雷西博分校PHL實驗室最近公佈新資料,系外行星Gliese 581g不僅獲認定為「確實存在」,並且還登上已知系外行星中「可居住可能性最高」的榜首。
・2012/07/28
一組Wide Field Camera (WFCAM) Transit Survey研究團隊的天文學家Bas Nefs等人,利用位在夏威夷的3.8米英國紅外望遠鏡(United Kingdom Infrared Telescope,UKIRT)發現4對軌道週期極短的密近雙星,每對雙星的子星們互繞的軌道週期不滿4小時。在此之前,天文學家們一直認為這樣的密近雙星是不可能存在的,但這個新發現顯然打破了先前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