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天文館_96
臺北天文館
482 篇文章・ 44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舊到新

・2012/09/05
8月舉行的國際天文聯合會會議上,天文學家宣布發現史上首見第一個「凌環雙星多行星系統」,並形成了一幅「雙雙對對」的難得景象:2顆行星環繞在2顆恆星的周圍。這項發現所蘊含的意義是,即使在雙恆星四周這種混亂的環境和條件下,多重行星系統還是有可能形成及生存。不僅如此,多行星還有可能存在於距離恆星不太遠也不太近、有利於生命發展的「適居區」中。
・2012/09/05
天文學家透過廣角紅外巡天探測器的觀測料,新發現了數百萬個超大質量黑洞和一種溫度頗高且被塵埃遮蔽的極端星系—高溫塵蔽星系(hot dust-obscured galaxies,縮寫為hot DOG,「熱狗」的諧音)。這數百萬個超大質量黑洞含塵量相當高,分佈遍及宇宙各處;而含塵量更高的DOG數量則約為1,000個左右,這些DOG可能是迄今已知最明亮的星系,因此在紅外波段才能亮得足以讓WISE觀測到。
・2012/09/06
M4這個球狀星團含有數萬顆古老恆星,是迄今已知最緊密、被研究的最多的球狀星團之一。ESO天文學家近期的研究成果顯示這個星團中有顆恆星具有奇特而意外的特性,似乎藏有可青春永駐的秘密。
・2012/09/13
身為太陽系行星之首的木星遭受小行星或彗星等小天體撞擊並不稀奇,根據研究,木星經常受到直徑10公尺級的小行星撞擊;不過撞擊木星事件亮度夠亮,又剛好被觀測者捕捉到撞擊瞬間,那就值得尖叫!
・2012/09/14
天文學家正努力羅列出一個系外行星的「罪犯照片陳列室」,從表面融化的熾熱行星到冰凍世界,不一而足。當人們持續全力搜尋「藍色圓點(blue dot)」—那些環境特徵與地球類似的系外行星時,有另一個新研究成果卻顯示:生命或許會存在於一些原本天文學家認為怪異、不可能存有生命的星球上。
・2012/09/14
生命存在,需要液態水。傳統上我們認為,行星只要位置合宜,沒有離開所謂「不冷不熱區」的話,就是一顆「適合居住」的行星,而所謂「既不可離太陽太近,又不可離太陽太遠」,實際上意味著如此一來,液態水才能剛剛好不被蒸發掉也沒有結冰。只不過,這都是以星球「表面上」的條件來看,事實上,我們並非不知道,許多微生物-幾乎達地球生物總數之半數-其實是住在地球的岩層深處底下,而非地球表面上。
・2012/09/14
在哈柏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一張星系家庭照裡,出現兩個特徵大為不同的星系。螺旋星系和橢圓星系二者間,無論大小、形狀和顏色都存有強烈對比。如此特殊的一個星系對(galaxy pair)組合,另有一個編號叫:「阿普116」(Arp 116)。
・2012/09/16
看似寧靜而永恆的美麗夜空,實則一點兒也不平靜。恆星誕生、死亡,不斷輪迴上演,有時恆星的死亡向外拋出的物質所形成的奇特結構,能創造出一場無比美麗的景致。
・2012/09/17
大麥哲倫星系是我們銀河系最大的衛星星系,距離地球約160,000光年。NGC 1929是個埋在大麥哲倫星系N44星雲裡的星團,星團中含有許多新生恆星,有些質量非常大。由於大質量恆星所發出的輻射與恆星風非常強烈,而且它們的壽命非常短暫,很快地便演化到超新星爆炸的階段。強烈恆星風加上超新星爆炸所產生的震波,將恆星周圍氣體雕塑成一個稱為「超級泡泡」的巨大氣泡狀結構。
・2012/09/17
天文學家長久研究克卜勒超新星殘骸,並試圖找出當超新爆炸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利用錢卓X射線觀測衛星資料所做的最新分析顯示:這顆超新星爆炸的威力遠大於先前估計,但由於其真實距離比較原本預期的遠,才讓天文學家低估了它的爆炸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