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臺北天文館
482 篇文章・
44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常用關鍵字
臺北天文館
・2011/11/25
美國德州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Britney Schmidt等人根據美國航太總署(NASA)伽利略號(Galileo)太空船資料,認為木衛二(Europa,歐羅巴)表面冰層下方含有水量相當於北美五大湖的液態水水體。若此為真,那麼在木衛二冰層下方,或許將是太陽系中另一個適合生命生存與發展的場所。
臺北天文館
・2011/11/27
科學家利用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星系演化探索衛星(GALEX,Galaxy Evolution Explorer)的觀測資料,發現一種新型的嗜極生物:嗜好極端環境的恆星!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GALEX計畫科學家Susan Neff表示:他們在相當極端的星系環境中發現恆星,這些極端環境都是天文學家原本認為不應該會誕生恆星的地方,所以這個發現真的是相當驚人的發展。
臺北天文館
・2011/11/28
1970年代,俄羅斯的月球19號和22號太空船首度偵測到月球電離層的證據。當它們以貼近月表的軌道環繞月球時,這2艘太空船感應到有帶電物質散佈在離月表約數十公里高的地方,帶電物質密度最多可達每立方公分1000個電子的程度,大約是任何理論可解釋的1000倍以上。當月球掩過遙遠電波源的過程中,電波訊號穿過月球邊緣的瞬間,電波天文學家也發現月球電離層存在的證據。
臺北天文館
・2011/11/29
經由哈柏的COS(Cosmic Origins Spectrograph )光譜觀測,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周圍巨大的銀暈有大量雲氣落往銀河系,使得銀河系中的恆星形成持續進行,每年至少可新增一顆新恆星。這些熱氫氣雲距離銀河盤面約20,000光年以內,所含有的物質可以形成約1億顆的太陽。其中有些氣體是回收物質,特過恆星形成或新星、超新星爆炸的能量,將元素種類豐富的氣體送回銀暈中。
臺北天文館
・2011/12/07
冥王星表面是由氮冰所組成的薄殼層,在其下方則是水冰殼層。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行星科學家Guillaume Robuchon和Francis Nimmo等人計畫探究冥王星冰層下方是否有海洋存在?如果有海洋存在的話,那麼在冥王星表面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特徵?Robuchon等人利用電腦模擬冥王星的熱能演化模式,看看冥王星表面冰殼會如何隨其下方的海洋而改變。諷刺的是,最容易看出特徵的狀況居然是如果下方沒有海洋存在之時。
臺北天文館
・2011/12/08
要是能親歷其境住在那顆行星上,欣賞極光秀將不會只是住在南北極才能享受的特權,而是全球都能同時共同經歷的視覺饗宴 – 那個星球上應該連赤道附近也能都看得到極光,每晚都有,比地球極光絢爛壯麗100倍,就算歷史上氣勢最磅礡的極光之舞和它相比都會黯然失色,只能說完全不用比。不過壞消息是,最多也只能看個幾秒鐘,因為觀眾都不長命,高能量的X射線會立刻置人於死。
臺北天文館
・2011/12/08
在蜘蛛星雲這個恆星搖籃所孕育的眾多明亮恆星中,Dufton等人發現其中一顆光譜型為O型、編號為VFTS 102的恆星(右上圖中央箭頭所指處),自轉速度高達每秒500公里以上,甚至可達每秒600公里,相當於1秒內可從臺灣最北點通過臺灣最南點到巴士海峽中,這個速度約比太陽自轉速度快了300倍以上,瀕臨因離心力造成星體潰解的邊緣,是迄今已知自轉速度最快的一般恆星。
臺北天文館
・2011/12/10
天文學家利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的觀測資料,首度在一顆與太陽類似的恆星旁、可以讓水以液態存在於行星表面的適居區(habitable zone)中,發現直徑僅約地球2倍多的超級地球。除此之外,克卜勒望遠鏡還發現了1,094顆新的系外行星候選者,讓目前已知的候選系外行星數量增為原來的2倍,達2326顆;其中有10顆新增的候選行星,不僅體積逼近地球,而且位在其母恆星的適居區中,但需要後續觀測來證實這些候選者是否確為行星。
臺北天文館
・2011/12/11
柏克萊大學天文學教授馬中珮表示,早期宇宙有很多類星體或活躍星系核,一般認為,它們的能量是來自於質量有100億太陽那麼大的「超大質量黑洞」。像這次新發現的這兩顆超大質量黑洞,因為在質量大小上與年輕的類星體近似,未來它們很可能會在天文學裡解釋類星體如何演化成超大質量黑洞的過程時,扮演關鍵角色。
臺北天文館
・2011/12/11
天文學家捕捉到一幅太空吸血鬼正在作案的畫面:在一個雙星系統中,其中一顆子星的質量絕大部分都被它的吸血鬼伴星掠奪。不過,讓天文學家意外的不是掠奪的現象,而是這顆伴星掠奪物質的速度比天文學家原本預期的還要溫和。
[DEBUG] 06:01:38:827 [
"Breaktime au.js ver: v20250413.2 Copyright © 2025 Break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
[LOG] 06:01:38:853 MobileLogger initialized
[WARN] 06:01:39:001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WARN] 06:01:39:001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ERROR] 06:01:39:174 [
"getGtmTags error",
{}
]
[ERROR] 06:01:39:175 [
"executeGtm err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