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追蹤
臺北天文館
482 篇文章・
44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常用關鍵字
臺北天文館
・2011/11/15
YU55小行星近掠地球觀測影片與影像
臺北天文館
・2011/11/15
天文學家Pierre Vernazza等人結合羅賽達太空船(Rosetta)、歐南天文台(ESO)新技術望遠鏡(New Technology Telescope,NTT)、NASA的紅外望遠鏡設施(Infrared Telescope Facility,IRTF)及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等的光譜觀測資料,發現司琴星的性質和在地球上發現的一種罕見隕石非常相像,一般認為這種隕石應是在太陽系內側區域形成的。故依此觀點,這些天文學家認為司琴星或許與地球等內側行星是由同源物質形成的天體,之後才逐漸移動位置到火星與木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main asteroid belt)中。
臺北天文館
・2011/11/16
小精靈星雲(Pacman nebula,NGC 281)位在仙后座方向,距離地球約9200光年,寬約130光年,是天文攝影者很喜歡拍攝的目標之一。可見光波段所見的小精靈星雲其實位在這幅WISE影像的右上方;而這幅影像中央發亮的部分,則是原本小精靈星雲張開的大嘴那個三角形的部分。
臺北天文館
・2011/11/16
到目前為止,一般認為第一代恆星應該是宇宙從誕生至今,所有恆星中最大的,有些甚至可高達數百倍太陽質量。美國航太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天文學家Takashi Hosokawa等人,利用電腦程式模擬宇宙初期的狀況,在耗費數星期的演算之後,結果卻出人意料之外:那些宇宙最初誕生的第一代恆星,在完全成熟後,質量仍比先前理論預測的還小很多,只有數十倍太陽質量左右。
臺北天文館
・2011/11/16
位在大麥哲倫星系(Large Magellanic Cloud,LMC)中的劍魚座30(30 Doradus),俗稱蜘蛛星雲或狼蛛星雲(Tarantula Nebula),是全天空最大的恆星形成區。在星雲中心有近2400顆大質量恆星,集眾星之力的輻射及恆星風,自然強得不得了。被強烈輻射與恆星風推擠之下,星雲仍在不斷擴張中。天文學家最近利用星雲中熾熱而明亮的X射線氣泡結構來建構這個星雲的大尺度結構及演化狀況,同時發現大質量恆星產生的強烈輻射壓不再是現階段雕刻星雲的主力來源。
臺北天文館
・2011/11/17
van der Werf表示,在宇宙雲裡,水通常是結冰狀態,不過因為類星體或年輕恆星發出強烈輻射的緣故,冰會被蒸發。這說明了為什麼該團隊會特別選擇在這一個天體附近尋找水汽。「這個天體的位置非常遙遠,所以我們就好像搭上時光機器回到了宇宙的過去一樣,回到它比現在年輕10倍的童年時期。許許多多研究中,這是第一個鎖定要在早期宇宙中找水的。」
臺北天文館
・2011/11/20
2008年10月6日,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Catalina巡天望遠鏡(Catalina Sky Survey)偶然發現到2008 TC3小行星即將拜訪地球,在當時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計算出小行星的飛行軌跡之後,天文學家得知重達80噸的這顆巨大岩石將會為地球帶來一個撞擊事件。19小時以後,小行星2008 TC3劃破北蘇丹天空、在努比亞沙漠上空約37公里處發生爆炸,這是史上頭一遭預測小行星撞地球事件,並且預測結果相當的成功。幸運的是,撞擊落點是偏遠地區,並未引起大災難,反倒是這些在還未撞擊地球前,尚在飛行途中就已經被做過光譜分類的小行星成分資料,直到現在還提供科學家一個前所未有的好機會,好好研究小行星的碎片。
臺北天文館
・2011/11/23
德國天文學家Thomas Preibisch等人利用位在智利安地斯山脈的APEX望遠鏡(Atacama Pathfinder Experiment telescope)的LABOCA相機,以次毫米波段(submillimetre)對著名的船底星雲(Carina Nebula)進行觀測,將星雲中作為恆星誕生材料的低溫氣體灰塵顯現出來。船底星雲是個非常劇烈的恆星誕生區,我們銀河系中部分質量最高的恆星便是於此誕生,因此是瞭解這些年輕恆星與孕育它們的星雲之間究竟有什麼樣關連和交互作用的理想研究目標。
臺北天文館
・2011/11/24
宇宙中的大部分重子物質(baryonic matter) 是帶電粒子和離子,即所謂的「電漿(plasma)」。電漿流可在各種大小的空間尺度中移動,穿透行星之間的行星際空間,也會穿越恆星之間的星際空間或星系之間的星系際空間。當超音速(supersonic)電漿流遇到如行星或恆星磁場、另一股速度慢一點的物質流等阻礙時,會產生震波(shock wave,或譯為衝擊波)。
臺北天文館
・2011/11/24
光線雖然無法逃離黑洞,不過黑洞的機密總還是會有曝光的一天。透過多種天文儀器觀測,歷經20年,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和San Diego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終於首度為天鵝座X-1這個X射線雙星系統提出完整的描述,回溯它6百萬年前的形成,也解開裡面這個黑洞的身世起源之謎。
[LOG] 16:24:44:529 MobileLogger initialized
[DEBUG] 16:24:44:536 [
"Breaktime au.js ver: v20250413.2 Copyright © 2025 Break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
[WARN] 16:24:45:040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WARN] 16:24:45:041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ERROR] 16:24:45:240 [
"getGtmTags error",
{}
]
[ERROR] 16:24:45:241 [
"executeGtm err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