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96 篇文章・ 3646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2月 重設

・2022/02/25
尊重生命差異沒有雅俗之分,臺語歌對陳培豐而言,就是能夠脫掉那些包袱,回到真正的自我。循著他的蜿蜒人生路,一窺臺語歌對庶民大眾的意義流變。
・2022/02/23
在室溫就能「結凍」的愛玉,其實是非常有趣的生物材料,未來,愛玉將有望作為輸送藥物的微顆粒成分。
・2022/02/21
1950 年代,臺灣每位婦女平均生育數曾高達 7 人,但近年生育率卻呈現雪崩式下滑,一再探底。為何生育率好似青春小鳥,一去不回頭?「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鄭雁馨副研究員,她透過數據與生育指標指出,臺灣生育困境並非來自年輕夫妻只生一胎,而是因為未婚人口持續上升,低生育率的背後,與東亞的家庭和婚育文化密切相關。
・2020/02/19
當月經不再來,50 後的女人如何被看待、定義?醫療如何介入女性的身體?背後隱含了什麼身體觀?「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貞德研究員,考察古人面對「絕經」的歷史脈絡,提供對熟齡女性醫療關懷的省思。
・2020/02/12
從 1982 年開始,癌症一直是我國十大死因之首。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2018 年將近五萬人死於癌症,高達總死亡人口百分之二十八。癌症如果早期發現,大多能夠有效治療、恢復,當癌症進入晚期、開始轉移之後,可就凶多吉少。好消息是,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陶秘華研究員指出,近年來癌症免疫治療 (cancer immunotherapy) 的進步,可增加癌症晚期病患的治癒率,跟著「研之有物」 一起來了解!
・2019/02/27
王中茹與研究團隊發現,當玉米的生殖母細胞進行減數分裂時,有一個關鍵蛋白質 DSY2 會影響 DNA 斷裂和互換。這基因重組的過程,是育種學家尋找更多有用的基因、產生更多遺傳組合,以培育更優良品種的基礎。
・2019/02/23
2016 年中研院的院區開放,陳振輝進行一場「如何跟金鋼狼一樣再生複雜組織?」科普演講,有個國小小朋友問:「渦蟲最多可以切成幾段?」當開始問這個問題,就離了解再生機制更近一步。而若能了解越多,就離增強人類組織與器官再生能力更近一步。
・2019/02/23
輕微聽損的學生、長輩,因為空間距離、背景噪音,無法聽清楚老師或講者的話語。這種情況,常在課堂與演講中被忽略。中研院張佑榕、曹昱團隊與跨單位合作,打造智慧聽 APP 助聽系統,讓聲音直送耳朵,學習沒有距離。
・2019/02/23
背後中箭,不是險惡的現代社會才有。南科考古計畫協同主持人李匡悌,從文中看到史前文化住民的鬥爭躍然眼前。一起來看看這群挖故事的人如何透過發掘史前文物,找出史前文化和現代人類的連結。
・2018/02/19
科學家竟能看到你看不到的?別怕,這不是恐怖故事,而是存在於大自然的「微觀世界」。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的林曉青助研究員,拿出分子模型帶你一同想像:真菌是如何像玩樂高,組合出結構複雜的天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