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96 篇文章・ 3646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12月 重設

・2022/12/1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研之有物」,為「中研院廣告」。 採訪撰文|田偲妤、王怡蓁
・2022/12/10
隨著全世界淨零碳排的風潮,台灣也得降低過去高碳排的發電比例。中研院如今在開發的去碳燃氫技術,也許能成為台灣想接軌世界邁向淨零碳排的新鑰匙。
・2021/12/20
生命如何在宇宙中起源?這是天文學家長期關注的一個大哉問,也許我們可以從星際中的複雜有機分子「熱微核」獲得一些線索。
・2021/12/16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吳介民研究員,在他費時 25 年的著作《尋租中國》中,分析出中國如何透過「尋租式」的政商結合,打造出世界工廠。
・2021/12/15
2000 年台灣廢除高中聯招,此後多次改革,希望破除只用考試成績決定學生的未來,也減少教育機會的階層不公平。時至今日,我們的制度足夠公平嗎?
・2020/12/25
東亞的肺癌患者與歐美大不同,過半為不吸菸者,而且女性比男性多。中研院化學研究所陳玉如所長領導的「臺灣癌症登月計畫」,與臺灣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臺中榮總的醫師合作,找出不吸菸肺癌可能的致病機轉,為全世界第一個完整剖析東亞肺癌的研究,成果發表在 2020 年 7 月《細胞》(Cell),並登上當期封面,在眾多新冠肺炎研究中殺出重圍,非常不簡單。更值得稱道的是,她如何在其中整合臺灣各領域專家學者,齊心促成此項臺灣癌症研究的關鍵突破?一起來聽聽陳玉如從不設限、有笑有淚的研究之旅。
・2020/12/23
為什麼隔離者會想偷偷溜出門?是防疫知識不足,還是社群互動邀約多?經歷 14 天禁閉,他們的心理狀態、社會互動又會有哪些變化?2020 年中研院院區開放日,社會學研究所李宣緯助研究員進行科普演講,分享「防疫點日記」的研究成果,分析影響隔離者服從、配合意願的關鍵因素。
・2020/12/21
臺灣有句俗諺:「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但面對分娩的緊張時刻, 1500 年前,中國古代婦女臨盆時不躺床上,幫助產婦安心生產的也不是醫生。古人以產婦為中心,由女性助產者環繞支持,度過生死大關。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貞德研究員,穿越時空,看看古代婦科醫學如何建構女人安胎、養胎、分娩的歷程,從中窺見身體與醫療的性別觀。
・2020/12/16
獵食者和獵物的對決,是生態系中非常普遍的重要現象。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薛雁冰,與團隊觀察真菌如何獵捕線蟲,從野外採集、實驗室驗證、建立更好的模式菌株,到自行研發分析軟體,原創性的研究成果頻頻登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 等國際期刊,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2020/12/14
台灣人在結婚、育兒到養老,都即將面臨結構性的改變。同樣的情形,已經更早發生在義大利,本文專訪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對比台灣與義大利的相似之處,帶給我們前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