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96 篇文章・ 3652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熱門文章

・2019/10/25
若說起近年科普界最火紅的關鍵字,絕對少不了「重力波」。重力波到底是什麼?和黑洞又有什麼關係?2019 年中研院院區開放日,中研院物理所吳建宏研究員的精彩演講「利用重力波探測宇宙黑洞」,要跟大家聊聊重力波大小事。
・2019/10/26
不過,在愛因斯坦建構重力方程式的過程,幾何學家在背後擔任著「藏鏡人」的角色……中研院數學所研究員鄭日新,在 2019 年院區開放日的科普演講「幾何學--重力研究的好幫手」,跟民眾暢談愛因斯坦與幾何學家的故事。
・2019/12/04
臭氧層破洞是地球面臨極大危機主因之一,科學家們也極力研究造成臭氧層破洞的主因。而威脅臭氧的兇手就是「殺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的氯原子,和「遇到陽光就情不自禁分解」的過氧化氯。但在 2007 年一項學術爭議「過氧化氯分子吸收陽光的效率,到底是快?是慢?」引發兩大科學期刊《自然 Nature》 與 《科學Science》都曾對此議題發表不一致的評論。如果臭氧洞的形成另有未知的原因,目前人們保護臭氧層的方法還值得信任嗎?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所林志民與團隊,透過轉向思考、默默累積的實戰經驗,將視野聚焦到分子大小,成功解決國際科學家苦惱的難題。
・2019/12/05
在權力分立的政治制度設計中,司法,本來應該是一塊超然中立的淨土。然而臺灣從威權走向民主、從人治邁向法治,但司法與政治、金權間的曖昧關係,始終存在許多想像空間,因此許多批評司法的戲謔「俗語」應運而生。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的吳重禮研究員,以實證研究方法,對這些說法進行客觀地「驗證」。若民間印象為真,足以針砭改革;若能破除迷思,則能重建司法公信,亦能對民主政治的健全發展至為重要。
・2019/12/11
近年來,台灣的過動兒越來越多。中研院生醫所潘文涵特聘研究員,兒子從小有過動問題,累積多年照護經驗與調查研究,發現過動症與過敏、貧血和血清素偏低等因素密切相關,而這些都可由飲食得到修正。如果家中小孩出現過動的症狀,除了尋求兒童精神科處置,也可考慮從吃對食物、治療過敏這個方向切入,進一步降低風險。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2020/05/25
當線蟲和線蟲捕捉菌打得火熱,牠們可能沒想到,旁邊正有一群好奇的研究團隊,一邊透過顯微鏡觀察戰況,一邊透過實驗解析雙方的戰鬥防禦力。為了將來的寄生性線蟲生物防治發展,讓我們對於這些在實驗室犧牲小我的線蟲們,致上最高的敬意。
・2020/06/11
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各國盡力研發速度更快、更方便的快篩試劑。中研院團隊在短短十九天內找到可檢測病毒抗原的抗體,可應用作為快篩試劑。不過,快篩和傳統核酸檢測有什麼差異呢?為什麼能在十九天達到任務,背後有哪些生技平台的貢獻?你知道抗體不只用於快篩,還可用來開發治療藥物嗎?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代理主任吳漢忠,為民眾一一解惑。
・2020/08/04
殷墟是商朝晚期的王都遺址,也是中國現代考古發掘的搖籃。除了舉世聞名的甲骨文,殷墟還出土眾多銅器、陶器、馬車器、骨器等珍貴文物,件件印證了上古文明的燦爛風華。原本備受質疑的商朝歷史,也由此獲得文物的強力佐證。
・2020/09/19
讓 AI 坐上審判席,會是追求正義的新解方嗎?AI 法官是鐵面無私的包青天,或者科技暴走的新危機?「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李建良,從法學視角提供思辨觀點,我們不只應審視 AI 的技術能力,也必須嚴肅面對規範性界線。
・2020/10/12
生物有許多不可或缺的必要基因,例如:小小的酵母菌體內就有一千多個,如果某個必要基因消失,生物一定會死亡嗎?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張典顯研究員發現,如果人為刪除酵母菌的必要基因 PRP28,酵母菌依然能勉強存活,甚至經過三百代演化後,還能恢復原本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