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MathMenu.js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_96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38 篇文章・ 9 位粉絲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由中央大學馬國鳳教授與科普作家潘昌志(阿樹)共同成立的地震知識部落格。我們希望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讓地震知識走入日常生活中,同時也會藉由分享各種地震的歷史或生活故事,讓地震知識也充滿人文的溫度。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9月 重設

・2019/09/18
歲月如梭,九二一大地震距今已滿二十年,這麼多年以來,除了仰賴強地動觀測網的資料,臺灣地震科學家也透過車籠埔斷層鑽探計畫 (TCDP) 以及現地井下地震儀的安裝,對車籠埔斷層進行深入的探究並擁有了卓越的研究成果更致力於其他前瞻研究、整合社會資源、提升地震教育,期許能夠為臺灣鋪出更光明的未來。
・2019/09/04
「芮氏規模 9.0」的大地震!這樣的說法哪裏有問題呢?事實上根本不會有「芮氏規模 9.0」地震!真的不存在這樣的東西,或許因為是最早使用的地震規模為芮氏規模,所以許多人會理所當然的以為規模前面就是要加個「芮氏」才嚴謹。一般規模7以上的地震,芮氏規模和震矩規模已經有比較大的落差。
・2017/09/26
科學家往往最感興趣的就是調查「不合理」的事物。從「S 波消失」這件事,發現外核是種「S 波無法穿透的物質」。1930 年代前,科學家們認為有著一層地殼、地函、和液態地核。丹麥地震學家萊曼(Inge Lehmann)發現到另一種不同的波相,她推測這個這個波是從震源一路穿過地球核心而來,且震波速度又與古騰堡發現的P’不盡相同。萊曼大膽假設,如果這個核裡面還有一個內核的話,就可以解釋她看到的現象。 1938 年當古騰堡與芮克特重新檢驗這個模型後,基本上也同意內地核的想法。接著經過幾年的驗證與討論後,越來越多的地震學者支持這樣的模型,1939 年傑佛瑞斯和布林提出了地球速度模型時也將固態內地核列入考慮。由於儀器進步、日益廣泛運用,以及科學家們的細心觀察,加上時有大膽的假設與嚴謹求證。短短數十年的光景,人類已經逐漸「摸透」地球內部的主要構造。
・2017/09/26
想知道地球到底有多厚,因會遇到過大的壓力等,無法直接的鑽入地心,只能透過非侵入是探勘的方法,但要如何製造巨大的波動源? 最好還要傳得夠遠、能穿進地球深處。德國天文學家瑞布爾帕西維茲意外的重力觀測站發現地震所引起的古怪訊號,進而理解了地震發生時,震波其實是可以擾動整個地球的。完美的波動源找到了—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