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Science
NanoScience
68 篇文章・ 4 位粉絲
主要任務是將歐美日等國的尖端奈米科學研究成果以中文轉譯即時傳遞給國人,以協助國內研發界掌握最新的奈米科技脈動,同時也有系統地收錄奈米科技相關活動、參考文獻及研究單位、相關網站的連結,提供產學界一個方便的知識交流窗口。網站主持人為蔡雅芝教授。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舊到新

・2012/09/15
美國研究人員創造出一種新型的動力電池(power cell),能直接將機械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起來,需要用時再轉換成電能釋出。相形之下,其他類似技術則是先把機械能轉換成電能,然後才以化學能形式儲存。
・2012/09/16
鐵電性材料是製造次世代非揮發性記憶體的基礎,而記憶體的密度極限取決於鐵電性究竟能在多小的尺度下存在。最近美國科學家研究了碲化鍺(GeTe)與鋇鈦氧化物(BaTiO3)內鐵電形變的分佈情形,證實低至數奈米的大小仍可見鐵電性存在。根據此結果,次世代非揮發性記憶體每平方英寸的儲存容量可望高達數兆位元。
・2012/09/23
在人體組織內嵌入電子電路長久以來一直是科幻小說的主要情節之一,現在美國科學家發明一種新方法,能將活組織培養生長於含有微小電子感知器的基質中。這項研究不僅有助於更佳的組織培養以供藥物測試之用,同時也可望促進了移植用人造器官的發展。
・2012/09/24
美國研究人員結合熱力學分析模型及實驗,製作出一種在1000°C的高溫下依然穩定的新型鎢奈米微晶合金。由於一般奈米微晶在高溫環境下通常不穩定,因此這是一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並且對於研發具高強度及耐衝擊性的材料而言將有著極大助益。
・2012/09/27
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的電子自旋共振技術,利用了奈米鑽石與雷射來測量液體環境中的局部磁場。此方法可望用來監控發生於流體內的諸多現象,譬如生物細胞內的反應,或用來研究電化學電池等元件,甚至有可能藉此對腦神經周圍的電磁場進行造影。
・2012/09/30
台灣與美國的科學家利用氧化鋅奈米線與鋯鈦酸鉛製作出新型的光致熱(optothermal)效應電晶體。裝置中氧化鋅奈米線內部的汲極電流可藉由紅外光雷射的照射而予以調變,此光熱特性尤其適合遠端或無線應用領域。
・2012/10/06
美國科學家最近發現,直徑大於100 nm且以聚合物包覆的奈米微粒可以穿透腦組織。此研究結果將有助於發展新的腦組織投藥策略,特別是用來對付癌症、神經炎和其他傳統治療難以醫治的疾病。
・2012/10/06
韓國科學家最近發表了一種高靈敏的感壓膜,能感知落下的水滴、手腕的脈搏,甚至是瓢蟲輕盈的步伐也難以躲過此「電子皮膚」的感測。
・2012/10/08
美國科學家製作出第一個能精確聚焦的超薄平面透鏡。此透鏡沒有令一般球面透鏡苦惱的光學像差,因此具有定義良好的焦點,且其聚焦能力接近繞射定律所規範的物理極限。
・2012/10/13
美國與德國的物理學家發現石墨烯具有不同於其他材料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fractional quantum Hall effect, FQHE)。這項發現對於研究相對論性粒子之間的關聯性相當重要,甚至可能協助未來量子電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