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五世紀,巴比倫的天文學家首度對月球進行記錄,印度、希臘、波斯和中國的天文學家也相繼提出理論解釋月光的起源、潮汐和月相。中世紀的天文學家認為月球是完美的球體,1608年望遠鏡發明後,人們很快就將望遠鏡轉向月球。17世紀末,義大利天文學家弗朗西斯科.馬利亞.格里馬迪(Francesco Maria Grimaldi)等人已為許多月面特徵命名。
近年來,NASA、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中國國家航天局(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印度太空研究機構(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和其他組織仍不斷將軌道衛星和登陸器送上月球。2012年1月,兩艘名為聖杯號(Gravity Recovery and Interior Laboratory,簡稱GRAIL,意為月球重力描繪與內部結構實驗室)的太空船開始環繞月球,詳細地測繪月球表面,並對月球複雜的內部結構和重力進行研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仔細觀察月球表面
本圖節錄自《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20期(2016年05月號),全見版請點擊圖片。
本圖節錄自《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20期(2016年05月號),全見版請點擊圖片。
1962年5月25日,時任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提出在十年內讓人類登陸月球並平安返航的目標。這在當時是個雄心勃勃的計畫,但NASA竟成功地在1969年7月21日以阿波羅11號將人類送上月球。NASA前後共六度將太空人送往月球,但由於預算縮減和經費移往天空實驗室(Skylab)太空梭計畫,在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返回地球後,阿波羅任務就正式畫下句點,從那之後就再也沒有人類造訪月球了。
1990 年,融合蛋白 CD4 免疫黏附素(CD4 immunoadhesin)誕生。這項設計,是為了對付令人類聞風喪膽的 HIV 病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知道 T 細胞是人體中一種非常重要的白血球。在這些 T 細胞中,大約有六到七成表面帶有一個叫做「CD4」的輔助受體。CD4 會和另一個受體 TCR 一起合作,幫助 T 細胞辨識其他細胞表面的抗原片段,等於是 T 細胞用來辨認壞人的「探測器」。表面擁有 CD4 受體的淋巴球,就稱為 CD4 淋巴球。
麻煩的來了。 HIV 病毒反將一軍,竟然把 T 細胞的 CD4 探測器,當成了自己辨識獵物的「標記」。沒錯,對 HIV 病毒來說,免疫細胞就是它的獵物。HIV 的表面有一種叫做 gp120 的蛋白,會主動去抓住 T 細胞上的 CD4 受體。
而另一端的 Fc 區域則有兩個重要作用:一是延長融合蛋白在體內的存活時間;二是理論上能掛上「這裡有敵人!」的標籤,這種機制稱為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殺(ADCC)或免疫吞噬作用(ADCP)。當免疫細胞的 Fc 受體與 Fc 區域結合,就能促使免疫細胞清除被黏住的病毒顆粒。
不過,這裡有個關鍵細節。
在實際設計中,CD4免疫黏附素的 Fc 片段通常會關閉「吸引免疫細胞」的這個技能。原因是:HIV 專門攻擊的就是免疫細胞本身,許多病毒甚至已經藏在 CD4 細胞裡。若 Fc 區域過於活躍,反而可能引發強烈的發炎反應,甚至讓免疫系統錯把帶有病毒碎片的健康細胞也一併攻擊,這樣副作用太大。因此,CD4 免疫黏附素的 Fc 區域會加入特定突變,讓它只保留延長藥物壽命的功能,而不會與淋巴球的 Fc 受體結合,以避免誘發免疫反應。
從 DNA 藍圖到生物積木:融合蛋白的設計巧思
融合蛋白雖然潛力強大,但要製造出來可一點都不簡單。它並不是用膠水把兩段蛋白質黏在一起就好。「融合」這件事,得從最根本的設計圖,也就是 DNA 序列就開始規劃。
我們體內的大部分蛋白質,都是細胞照著 DNA 上的指令一步步合成的。所以,如果科學家想把蛋白 A 和蛋白 B 接在一起,就得先把這兩段基因找出來,然後再「拼」成一段新的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