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寒武紀大爆發「爆」出了哪些神奇生物?──《生命的故事:演化》

遠流出版_96
・2016/04/05 ・133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10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 億 4100 萬年前 ~ 4 億 8500 萬年前 ︱寒武紀 Cambrian Period

寒武紀
寒武紀大爆發後,各式各樣生物在海底蓬勃生長,有些動物類群直到今天依然活躍。

寒武紀見證了地球生命多樣性的大爆發,以及許多主要動物類群的誕生,有些類群直到今天依然活躍。牠們大部分生活在水裡,而且很多都住在淺海地帶,例如軟體動物、蠕蟲樣的動物和海綿。

究竟是什麼因素點燃了寒武紀驚人的新生命大爆發,目前並不清楚。也許因為大氣層的氧氣含量增加了,或者與變暖的氣候有關。這些新誕生的許多生物都是身體堅硬的節肢動物,也就是昆蟲、蜘蛛和甲殼類的祖先。牠們的堅硬身體不但可防禦其他生物的攻擊、以免被當作食物吃掉,也可作為身體骨架而長成較大的體型。

21
奇蝦Anomalocaris,寒武紀最大型的掠食者)在寒武紀海洋中分布廣泛,在中國、北美和澳大利亞都曾發現牠的化石。

這個時期出現一群新穎的節肢動物稱為三葉蟲(trilobite),是最早擁有複眼的動物奇蝦 (Anomalocaris)之一。牠們留下大量的化石而為人所知,身長從只有一公分到超過七十公分都有。很多三葉蟲的樣本是從加拿大卑詩省的伯吉斯頁岩地層挖掘出來,當地的化石保存得近乎完美,化石印痕不僅包括蟲身的堅硬部分,像是外殼和牙齒,也包含肌肉、鰓和消化系統,讓專家對三葉蟲的生活方式得到許多重要線索。由於這個地點的化石保存了蟲身的柔軟部分,因此科學家能夠同時研究此地發現的其他無脊椎動物,像是錢包海綿(Crumillospongia),這是一種大型囊狀海綿,與人類至今持續採集的浴用海綿是近親。

在寒武紀的海洋裡,最令人喪膽的捕獵者之一便是奇蝦(Anomalocaris)。牠擁有堅硬的外殼,捕食三葉蟲和其他節肢動物、蠕蟲和軟體動物。這些捕獵者不斷演化,牠們的獵物亦然。生活在海底的風蟲(Wiwaxia)發展出鱗片和棘刺以保護自己。渾身是刺的怪誕蟲(Hallucigenia)也有類似招數――牠用七對腳站起來,聳起背上的兩排脊刺;怪誕蟲全盲(有學者認為牠有眼點),所以靠著背上的脊刺作為防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怪誕蟲
怪誕蟲Hallucigenia,有腳和極次的有爪動物),生活在約 5 億 3 千萬年前的海洋中,古生物學家誤以為它身體上規則分佈的兩排刺是用來走路的腿,而把本用來走路的腿誤作裝飾品,認為這樣的奇幻生物「只有做夢才能夢到」,所以命名為怪誕蟲。

 

生命的故事:演化》,遠流出版。

在地球46億年的漫長歲月中,生命從初始的單細胞生物緩慢而持續演化為多細胞生物。從海洋到陸地,從陸地到天空,億萬種生物合奏出繁花似錦的生之樂章。

本書由知名藝術家繪圖,概述浩瀚壯闊的地球生命演化史。從微小細菌到龐大猛瑪象,從原始蕨類到高等蘭花,詳盡羅列82種演化史上的代表性生物,展現生命豐美的多樣性,演繹令人驚嘆的生命故事!

文章難易度
遠流出版_96
59 篇文章 ・ 30 位粉絲
遠流出版公司成立於1975年,致力於台灣本土文化的紮根與出版的工作,向以專業的編輯團隊及嚴謹的製作態度著稱,曾獲日本出版之《台灣百科》評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民營出版社」。遠流以「建立沒有圍牆的學校」、滿足廣大讀者「一生的讀書計畫」自期,積極引進西方新知,開發作家資源,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閱讀生活,矢志將遠流經營成一個「理想與勇氣的實踐之地」。

0

7
2

文字

分享

0
7
2
過去從地球誕生到寒武紀大爆發,化石證據能告訴我們什麼樣的歷史?——《丈量人類世》
商周出版_96
・2022/10/11 ・3402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陳竹亭

從冥古宙到元古宙

從地球開天闢地起,46-40 億年的期間稱為冥古宙(Hadean, 4567-4000 Ma,Ma=百萬年),也就是指比已知岩石更早之前的時期。在這地球形成的最初階段,應該有過隕石撞擊、高溫、熔岩翻天覆地的淬煉,月球也在此期間形成。

目前尚未能確認此一時期的地表岩石,而地球上能夠找到最老的礦物,則是在澳洲大陸西部得到的鋯英結晶,成分是矽酸鋯(ZrSiO4),放射線定年有 43.7 億年之久。鋯英結晶可耐數千度的高溫,是經歷了極高溫的最老的晶礦遺跡。

40-25 億年的期間稱為太古宙(Archean, 4000~2500 Ma)起始於約 40 億年前的內太陽系經歷了重轟炸後期的結束,已有可靠的最古老岩石記錄的地質年代,一般是以高度變質的變質岩(metamorphic rock)為主。加拿大西北部找到的阿卡斯達片麻岩,定年有 40.3 億年,是目前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

阿卡斯塔片麻岩的碎片。圖/Wikipedia

格陵蘭西南部找到最早的沈積岩伊蘇阿綠石帶發現變質的鐵鎂質火山沉積岩,利用鈾—鉛鋯石定年法分析的結果,距今約有 37-38 億年。有研究團隊認為該處有微生物或藍綠藻堆砌構成的疊層石,不過事實上,古代的疊層石只有少數含有微生物化石,在尚不穩定的太古宙環境中發生生命的機會,仍有許多爭議。比較可靠的證據是在澳洲西部發現艾佩克斯燧石中的微生物化石,定年的結果是 34.65 億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元古宙(Proterozoic)或稱原生宙的時期,是 25-5.4 億年間,此時代的岩石已經十分普遍,發育良好,而且已經有細菌和低等藍藻存在。元古宙最重要的環境大事,就是大氣層中氧氣的累積。因為太古宙基本上是個無氧的環境,25 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將還原性太古宙以甲烷為主的原始大氣,轉變為氧氣豐富的氧化性大氣,導致了地球持續 3 億年的第一個「休倫冰河時期」(The Huronian glaciation or Makganyene glaciation)。

距今約 24 億年時,海中開始增加豐富的亞鐵離子,促使藍綠藻進行光合作用而產生大量的氧氣,稱為「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或氧化災變。這些氧來自藍綠菌的光合作用,但突然增加的原因仍不得而知。

大氧化事件使得地球上礦物的成分發生了變化,也導致日後動物的出現。但是氧氣在一個無氧的環境中出現,是莫大的「環境災難」,因為氧氣對許多厭氧生物可說是「極毒」之氣,所以也有人用「氧氣危機」,甚至「氧氣浩劫」來形容當時的狀況。

距今約 24 億年(圖中 Stage 2)時,藍綠藻進行光合作用,產生大量氧氣,稱為「大氧化事件」。圖/Wikipedia

另一件元古宙生物圈的大事,就是細胞的演化。最早提出原核生物(prokaryote)和真核生物(eukaryote)概念的是法國的夏棟(Édouard Chatton, 1883-1947),最有名的則是馬古里斯(Lynn Margulis, 1938-2011)於 1967 年提出了葉綠體(chloroplast) 和真核細胞中的自主胞器粒線體(mitochondria)是經由「內體共生」理論(endosymbiotic theory) 成為細胞胞器的證據。1979 年, 顧爾德(G. W. Gould)和德林(G. J. Dring)也共同提出真核生物的細胞核可以由格蘭氏陽性菌(Gram positive bacteria)形成芽孢。在 20 世紀末,細菌的內體共生已經成了十分普遍的學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化石方面的證據,澳洲的苦泉(Bitter Springs)有最早的真核細胞化石紀錄。用碳—14 定年包埋這些化石的岩石,發現這些化石約有 12 億年之久。有些分子生物學家用 DNA 序列回推演化時鐘(molecular clock),推測大約早在 20 億年前就可能出現了真核生物。艾克里塔許(Acritarchs)的細菌化石約有 16.5 億年,格里帕尼亞(Grypania)藻類約有 21 億年,有些叢枝形的菌類則有 22 億年之久。整體而言,真核生物的起源有可能更早,但是成為地球上主要的生命形式,可能要晚至距今8 億年之後。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顯生宙(Phanerozoic)是 5.41 億年到 251.902 百萬年前的時期,是較高等生物開始以爆炸量出現的世代,分為古生代(Palaeozoic Era)、中生代(Mesozoic Era) 和新生代(Cenozoic Era)。

顯生宙是較高等生物開始以爆炸量出現的世代。圖/Wikipedia

古生代開始於 542±0.3 百萬年,結束於 251±0.4 百萬年。包括六個紀(period): 寒武紀(Cambrian)、奧陶紀(Ordovician)、志留紀(Silurian)、泥盆紀(Devonian)、石炭紀(Carboniferous)、二疊紀(Permian)。寒武紀、奧陶紀和志留紀為早古生代,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則為晚古生代。

伯吉斯頁岩(Burgess Shale) 的名稱是來自伯吉斯通道,位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的洛基山脈。黑色的頁岩形成於寒武紀中期,寒武紀是顯生宙的開始,距今約 5.41 億年前至 4.854 億年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英國威爾斯則是最早被研究的寒武紀地層。大約為 5.05 億年前。在幽鶴國家公園(Yoho National Park)的伯吉斯頁岩,含有非常著名而且保存狀態極佳的化石床。頁岩中的動物相極具科學價值,其中有化石紀錄中極少見的軟體有機的部分,也有已經石化的部分。

這些化石最早是在 1909 年由美國古生物學家瓦爾卡特(Charles Doolittle Walcott, 1850-1927)所發現。他曾擔任華盛頓 D. C. 的史密森尼(Smithsonian)博物館館長。他每年都回到伯吉斯的採石場收集樣本,直到 1924 年瓦爾卡特 74 歲時,已經收集了 65,000 件樣本。瓦爾卡特注意到許多像是節肢動物(arthropod)的微化石,都是新的獨有種。

圖/商周出版提供

1962 年,西蒙尼塔(Alberto Simonetta)著手重啟調查瓦爾卡特留下的東西,才注意到瓦爾卡特只觸及伯吉斯頁岩化石的皮毛。也是在那時,才有人注意到化石的生物根本無法依照現有已知的生物分類。

最近的研究結果, 更證明其中許多是全新的動物門(animal phyla)。即使在 21 世紀,有些無脊椎動物(invertebrates)的化石還是無法分類。顯然在五億年前的寒武紀,曾經發生過海中較高等全新生物的爆量發生事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84 年在中國的雲南澂江縣,也發現了保存十分完整的澄江古生物化石群,時間距今約有 5.20 -5.25 億年。整理的結果共涵蓋了 16 個門類、200 餘個物種的化石。由於化石埋藏地質條件十分特殊,不但保存了生物硬體化石,更保存了非常罕見清晰的生物軟體印痕化石。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研究員,首先在澂江縣帽天山的頁岩地發現了娜羅蟲(Naraoia)的化石,這是海中的一種節肢動物,長 2-4.5 cm,存活於寒武紀到志留紀。這是世界上第二個寒武紀生命大爆炸的遺跡,實際的時間比伯吉斯頁岩化石更要早 1 千萬年以上。

這種海中生命爆量的出現,猶如聖經創世記的七日創世,許多信徒相信地球上所有的活物是七日內由上帝所創造出來,各從其類,是所謂的「創造論」(creationism)。但如此解釋在極短的時間內,地球上突然出現了大量、多種類的生命,基本上就是卓姆斯基所說的,將不解的問題歸入「神祕」(mistery),只有愕然的驚嘆,沒有悟性理解的突破。

米開朗基羅的名畫《創造亞當》。圖/Wikipedia

科學家根據化石資料,「寒武紀大爆發」沈積化石群,是在 5.41 億年前的寒武紀,幾乎所有重要的動物門都在很短的 1 千 3 百萬年到 2 千 5 百萬年的時間內出現了。在 46 億年的自然史上,這種幾乎是「轉眼」或「瞬間」的短時間內發生的大量較高等動物的多樣性,是極為少見的例子,也導致了大多數現代動物門的發散。此外,事件前後的生物複雜度也相差甚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動物界的「門」(phylum)是生物分類法中的一級,位於界(kingdom)和綱(class)之間,有時在門下也分亞門。目前動物界有 34 個門,植物界則有 12 個門(Division),真菌界有 8 個門。現有的系統發生學就是研究不同門之生物間的關係。

生命大爆發之前的生物體,大多為單細胞生物或是菌落,但大爆發之後的生物體卻和現在的海洋動物頗為相像,多樣化速率的加速和生命的變異程度也與現今相似。雖然這究竟是化石資訊不足,還是寒武紀當時環境或是生物本身的因素所致,至今尚無定論。有人提出盤古大陸「超級大山」的形成和毀滅,可能是導致生命界劇變的原因。

無論如何,寒武紀大爆發的事件,事實上開創了顯生宙,註記了古代生物史上生命發生至為精采的一頁。

——本文摘自《丈量人類世:從宇宙大霹靂到人類文明的科學世界觀》,2022 年 9 月,商周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商周出版_96
119 篇文章 ・ 360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寒武紀大爆發「爆」出了哪些神奇生物?──《生命的故事:演化》
遠流出版_96
・2016/04/05 ・133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10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 億 4100 萬年前 ~ 4 億 8500 萬年前 ︱寒武紀 Cambrian Period

寒武紀
寒武紀大爆發後,各式各樣生物在海底蓬勃生長,有些動物類群直到今天依然活躍。

寒武紀見證了地球生命多樣性的大爆發,以及許多主要動物類群的誕生,有些類群直到今天依然活躍。牠們大部分生活在水裡,而且很多都住在淺海地帶,例如軟體動物、蠕蟲樣的動物和海綿。

究竟是什麼因素點燃了寒武紀驚人的新生命大爆發,目前並不清楚。也許因為大氣層的氧氣含量增加了,或者與變暖的氣候有關。這些新誕生的許多生物都是身體堅硬的節肢動物,也就是昆蟲、蜘蛛和甲殼類的祖先。牠們的堅硬身體不但可防禦其他生物的攻擊、以免被當作食物吃掉,也可作為身體骨架而長成較大的體型。

21
奇蝦Anomalocaris,寒武紀最大型的掠食者)在寒武紀海洋中分布廣泛,在中國、北美和澳大利亞都曾發現牠的化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時期出現一群新穎的節肢動物稱為三葉蟲(trilobite),是最早擁有複眼的動物奇蝦 (Anomalocaris)之一。牠們留下大量的化石而為人所知,身長從只有一公分到超過七十公分都有。很多三葉蟲的樣本是從加拿大卑詩省的伯吉斯頁岩地層挖掘出來,當地的化石保存得近乎完美,化石印痕不僅包括蟲身的堅硬部分,像是外殼和牙齒,也包含肌肉、鰓和消化系統,讓專家對三葉蟲的生活方式得到許多重要線索。由於這個地點的化石保存了蟲身的柔軟部分,因此科學家能夠同時研究此地發現的其他無脊椎動物,像是錢包海綿(Crumillospongia),這是一種大型囊狀海綿,與人類至今持續採集的浴用海綿是近親。

在寒武紀的海洋裡,最令人喪膽的捕獵者之一便是奇蝦(Anomalocaris)。牠擁有堅硬的外殼,捕食三葉蟲和其他節肢動物、蠕蟲和軟體動物。這些捕獵者不斷演化,牠們的獵物亦然。生活在海底的風蟲(Wiwaxia)發展出鱗片和棘刺以保護自己。渾身是刺的怪誕蟲(Hallucigenia)也有類似招數――牠用七對腳站起來,聳起背上的兩排脊刺;怪誕蟲全盲(有學者認為牠有眼點),所以靠著背上的脊刺作為防護。

怪誕蟲
怪誕蟲Hallucigenia,有腳和極次的有爪動物),生活在約 5 億 3 千萬年前的海洋中,古生物學家誤以為它身體上規則分佈的兩排刺是用來走路的腿,而把本用來走路的腿誤作裝飾品,認為這樣的奇幻生物「只有做夢才能夢到」,所以命名為怪誕蟲。


 

生命的故事:演化》,遠流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球46億年的漫長歲月中,生命從初始的單細胞生物緩慢而持續演化為多細胞生物。從海洋到陸地,從陸地到天空,億萬種生物合奏出繁花似錦的生之樂章。

本書由知名藝術家繪圖,概述浩瀚壯闊的地球生命演化史。從微小細菌到龐大猛瑪象,從原始蕨類到高等蘭花,詳盡羅列82種演化史上的代表性生物,展現生命豐美的多樣性,演繹令人驚嘆的生命故事!

文章難易度
遠流出版_96
59 篇文章 ・ 30 位粉絲
遠流出版公司成立於1975年,致力於台灣本土文化的紮根與出版的工作,向以專業的編輯團隊及嚴謹的製作態度著稱,曾獲日本出版之《台灣百科》評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民營出版社」。遠流以「建立沒有圍牆的學校」、滿足廣大讀者「一生的讀書計畫」自期,積極引進西方新知,開發作家資源,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閱讀生活,矢志將遠流經營成一個「理想與勇氣的實踐之地」。

1

7
1

文字

分享

1
7
1
鑽來鑽去,生態系統的建築師——掘穴者
嚴融怡_96
・2021/06/06 ・285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態系統當中的掘穴者 (burrowers / diggers) 經常都很隱匿或是不太起眼,除了那些較大的鼴鼠、草原犬鼠、穿山甲、狐狸、貛、袋熊等動物,或是某些比較有名的掘穴鳥類像是翠鳥、棕沙燕、蜂虎等等。有更多的掘穴者,是那些絕大多數時光都待在土壤或水域沉積物裡面活動的動物群,如蚯蚓、白蟻、蟹類和各類蠕蟲等等。

翠鳥。圖/Wikipedia

較大的掘穴者對於生態系統經常都是擔任初級洞巢者 (Primary excavator) 的角色,牠們所興築的洞穴經常在廢棄之後可以作為次級洞巢者 (secondary cavity nester),像是貓頭鷹或某些雀形目小鳥的巢窩,牠們還會對這些洞穴做一些改造。

而有些特殊的互動也是在這種情境下發生的,如草原犬鼠和穴鴞的關係很好,還會主動將一些洞穴分給穴鴞居住,讓穴鴞協助防禦外敵。或者,袋熊的家會連結很多洞穴,這樣的習慣在澳洲森林大火事件中間接讓很多小動物們受益。科學家發現很多小動物因為在大火當中躲藏在袋熊所修築的洞穴當中,因此得以倖免罹難。

掘穴者塑造了生態地貌

從微域的地貌來看,掘穴者還是生態系統很重要的塑造者,無論是小至蚯蚓和海洋蠕蟲所在各類土壤或沉積物的掘穴,可能會造成水分優勢流動路徑的產生,影響養分循環的進程;或是大至土豚這類大型動物,透過大規模挖掘洞穴與破壞白蟻穴等,對於生態地貌的塑造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白尾草原犬鼠(Cynomys leucurus)是草原犬鼠的一種,也是陸地生態系統當中重要的掘穴者之一。圖/Wikipedia

蚯蚓作為土壤當中最重要的掘穴者,大部分種類的蚯蚓所吃進的腐植質與土粒,經過消化之後會再形成富含各類較容易利用的氮、磷、鉀等養分,並且土壤也能透過它們的掘穴和翻攪等等而使土壤的團粒結構發展得更好,也更肥沃。蚯蚓的掘穴與活動過程,還有利於加強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各類微形動物群落的生物聯繫,並增強土壤生態系統的多功能性。一般在土壤含水量充分高的情況下,蚯蚓的活動、豐富度與生物量往往也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

然而,晚近以來的氣候變遷所導致的乾旱和洪水等極端天氣,正在對於全球的許多蚯蚓產生有害影響。有些條件還會導致蚯蚓的分布產生較大的改變,而這些從生態系統底層所產生的改變,其實也會逐漸對於地上的生物產生影響。

交配中的蚯蚓。蚯蚓一直都是最著名的掘穴動物群。對土壤環境的塑造舉足輕重。圖/Wikipedia

海洋中的掘穴者們

海床和潮間帶環境,一如陸地土壤,也有許多一大群掘穴動物生存,像是為數眾多的招潮蟹會開鑿複雜的洞穴體系,彈塗魚也會為自己挖掘掩蔽洞穴。而螻蛄蝦(蝦猴)則終年蟄居於蜿蜒泥沙洞中,最深還可達 1 公尺。

海洋當中還有各類多毛類環節動物所挖掘的洞穴,像是沙蠶、博比特蟲等,或是由吃食碎屑物的方格星蟲所挖的洞穴、經常在珊瑚礁沙質底泥利用尖硬尾部鑽沙洞而將身體埋入其中的花園鰻等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掘穴動物同樣會對微域環境的地貌甚至化學物質的循環產生各類的影響。

法國地質學家Joachim Barrande所製作的三葉蟲群像圖。三葉蟲作為古生代最有名的海洋動物群,實際上許多種類應該也都是古生代時期舉足輕重的掘穴者。圖/Wikipedia

早期的掘穴者如何改變世界

事實上,掘穴動物在生態系統中,可能早在久遠的古生代寒武紀時期,就已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根據耶魯大學 Lidya Tarhan 團隊的研究顯示,棲息在海底沉積物中的掘穴動物,早在大約 5.41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就已開始擴散並且變得活躍起來。

根據化石記錄,早期的掘穴動物們同樣也是寒武紀大爆發的成員,在這一時期,大多數具備複雜身體造型與生物行為的動物群體都陸續開始出現。由於牠們掘穴行為的生物擾動 (biological disturbance) 會改變沉積物的沉積過程,或者造成沉積物的混合作用,因此也會影響大氣和海洋的化學循環,像是改變海洋的磷循環、硫酸鹽濃度以及大氣當中的氧氣含量等等。

寒武紀大爆發時期海底的歐巴賓海蠍。圖/Wikipedia

事實上,早期掘穴動物的出現,增進化學循環的複雜程度,也可能促進了生產力日益提高和複雜型態生態系統的出現。牠們甚至還可能是寒武紀大爆發的重要推手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南丹麥大學 Richard Boyle率領的研究團隊推測,第一批掘穴而居的動物們,可能在穩定地球氧氣庫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牠們可能顯著增加了含氧水域和海洋沉積物接觸的程度。

暴露在含氧條件下,會導致棲息於沉積物當中的細菌將磷酸鹽儲存在細胞中。因此有掘穴動物們擾動混合的沉積物當中,磷的埋藏量會增加;而這又可能反引致海洋磷酸鹽濃度、有機碳埋藏與氧氣含量的減少。

耶魯大學的Lidya Tarhan團隊認為,大氣的氧氣含量,往往與有機碳的掩埋直接相關。隨著海洋掘穴動物們開始進行廣泛性的生物擾動,造成有機碳的掩埋減少,越來越多的氧氣被運用於生物的呼吸作用來處理那些碳,因此氧氣量也就跟著減少了。因此地球氧氣的穩定,與掘穴動物的行為有很大的關聯性。

甫誕生就開始影響生態環境的掘穴動物群

不過,那些最古老的掘穴動物群其實行動緩慢,仍舊無法和現今的掘穴動物們相提並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根據最近的研究顯示,海洋當中真正大規模的生物擾動現象,比過去科學界所認定的年代還要延遲了數百萬年,大約要在 1.2 億年後的志留紀晚期,才開始了重要的生物擾動情形。所以即便 5.41 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期,動物物種的複雜性和多樣性都明顯擴大許多。掘穴動物並非在寒武紀大爆發時期那個階段,就已到處掀起對於海洋和大氣化學的急遽影響,這中間仍然有一個遲滯的時間。

只是打從牠們剛剛誕生,所對於其他動物以及生態環境的影響就已不可小覷。

可以想像一些三葉蟲和甲殼類動物在沙泥當中鑽來鑽去,牠們或許不是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掠食者,但卻擁有對於生態系統重要的形塑能力。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更為佩服這些塑造生態系統的掘穴者們!

參考資料

  1. 沙泥灘下的寶貝——螻蛄蝦
  2. 海洋萬花筒─美食螻蛄蝦簡介 
  3. Ancient dirt churners took their time stirring up the ocean floor
  4. Burrowing animals may have been key to stabilizing Earth’s oxygen   
  5. Climate change effects on earthworms – a review 
  6. Earthworms Coordinate Soil Biota to Improve Multiple Ecosystem Functions
  7. Revenge of the seabed burrowers: Taking another look at bioturbation and ocean ecosystems  
  8. Take a look at biological disturbances and marine ecosystems again
  9. Wombats: The Furry Heroes of the Australian Wildfires
所有討論 1
嚴融怡_96
12 篇文章 ・ 61 位粉絲
曾就讀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曾在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擔任助理,長期作為台北鳥會的生態解說志工,並曾在多個學校社團擔任過講師;喜歡生態學、環境科學、地球科學、生物學、與科學史等領域,對科普教育和環境教育都有著很大的熱情。居里夫人曾說:『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應該能夠說我已經做了我能做的事。』希望一生都徜徉在科學的星河當中。

0

6
2

文字

分享

0
6
2
踏著前人的屍體前進!寒武紀大爆發和逝去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地球毀滅記》
天下文化_96
・2019/03/06 ・342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49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帝造物最有效率的時期:寒武紀大爆發

大約五億四千萬年前,埃迪卡拉紀世界毀於一旦,在「寒武紀大爆發」這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一刻,戲劇性的遭到掃平。寒武紀大爆發是驚人的生物超新星爆炸,自此動物(也就是會到處跑、會吃其他生命維生的生物)世界才真正誕生。

儘管之前那停滯不變的時代裡也有化石暗示動物的出現,但在埃迪卡拉紀混濁海洋的主宰者,仍是活動力不佳、外觀呈碎形(fractal)的生物。這一切都在寒武紀揭幕時徹底改變。動物迅速分化,推翻原本的古怪生命型態,以五花八門的更古怪生命型態取而代之。

雖然寒武紀大爆發未能列入正統五大滅絕事件之一,但它的確可能標記著複雜生命歷史上,頭一回類似的集體大型死亡事件,和我們一般的認知完全不同。

碎形的概念,也就是說埃迪卡拉紀存在的生物,可能會像這種感覺。該圖為曼德拉集合呈現的碎形。圖/Wikip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說,在紐芬蘭與其他地方,埃迪卡拉紀那些被遺忘的生物看起來像外星人塗鴉,那麼在寒武紀大爆發取代它們的那些花枝招展的生物,看起來就像是外星人本身。海洋裡突然擠滿奇詭的生物,牠們的模樣勝過最狂野的迷幻藥夢境;事實上,寒武紀有一種動物的確命名為「怪誕蟲」(Hallucigenia),還有一種是五隻眼睛、該長嘴巴的地方卻長了根手臂狀怪異附肢的「歐巴賓海蠍」(Opabinia),研究者首度在科學會議中介紹牠時,獲得滿堂哄笑。

還有別的,比方說怪到可當經典的「奇蝦」(Anomalocaris),樣子像是有波浪狀外表的魔化龍蝦,當我們想像牠在一般生命體系中的定位時,總被引得忍不住對牠瞇眼細查。這些長得面目全非的生物如今停靈在博物館展覽室裡,又在藝術家筆下散發誘人魅力,提醒我們這顆行星從降生至今,已有過許多全然不同的世界,雖然技術上它一直是同一顆「地球」。

上述某些動物界的實驗只是實驗而已,某些實驗失敗了就再也不會重現,其他有的比較成功;那些源自於寒武紀大爆發的怪異生物裡頭,其中一個說不定就是我們的老祖宗,牠是兩寸長、長得像文昌魚、其貌不揚的「後斯普里格蟲」(Metaspriggina)。

怪誕蟲、歐巴賓海蠍、奇蝦以及後斯普里格蟲。
寒武紀大爆發出現的怪誕動物們:怪誕蟲(左)、歐巴賓海蠍(中上)、奇蝦(右)以及後斯普里格蟲(中下)的模樣。/Wikip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寒武紀以來,動物影蹤處處可見,造成化石紀錄裡突然的轉變,這種看似自發的現象讓達爾文傷透腦筋。後來經過一百多年的研究,學者發現所謂「大爆發」並不是發生在極短時間內,但以地質學角度來看,這效率仍高得驚人

學界仍對大爆發的成因爭論不休,學者說法包括:因為海洋中含氧量上升(氧氣可能是由生物自己出產),所以能支持動物更有活力的生活方式;其他學說的推測性更強,比如說:視覺的出現讓掠食者與獵物的零和競技場突然大放光明,點燃掠食者間軍備競賽的引線。

然而,在熱熱鬧鬧的寒武紀大爆發裡頭,前一個短暫世界的悲傷故事卻無人聞問,那些被遺忘的神祕形體永遠從世上消失。動物世界急遽膨脹之後,海底下那些肉墩墩的奇怪葉狀生物和氣球般的蛞蝓形生物,就再也無影無蹤了。

熱鬧背後的陰影:埃迪卡拉生物大滅絕

「這是因為生物演化出新行為,最終導致的一場大滅絕。」范德比大學(University of Vanderbilt)古生物學家、埃迪卡拉紀專家達勞(Simon Darroch)如是說。

我在巴爾的摩一場地質研討會上與達勞談話,他是個稚嫩而可親、說著流利正規英語的科學家。他在一群蓄山羊鬍、稍顯孤僻、出沒於全美各地地質研討會的美國中西部中年男子裡,特別顯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寒武紀大爆發之前的奇異世界,是個禪意花園,充滿長在海床上的陌生碎形生物,以及吸附在微生物蓆(microbial mat)上拼布似的奇怪團狀物;長久以來,古生物學家都對這個世界的消失大惑不解。不過,達勞和同僚在 2015 年宣布解決這個古老懸案,答案就是生物大滅絕

寒武紀大爆發之前,是一處充滿長在海床上的碎形生物與拼布似的奇怪團狀物的僻靜花園。圖/Von Ryan Somma@wiki [CC BY-SA 2.0]
 

「我們以為,生物大滅絕需要非生物性的因素來推動,像是小行星撞擊或是長期火山活動;但證據顯示,有些生物自身會造成環境改變,導致大量複雜的真核生命的滅絕。我覺得相當類似人類現在的作為。」

有一種特定的新行為似乎應為這場動亂負最大責任:挖地洞。紐芬蘭與其他地方的奇特幾何生物,必須身處富含有機質、鋪著噁心但不被擾動的微生物泥的海底來存活。一旦寒武紀大爆發正式揭幕,動物占據地表後就開始在海床亂翻亂攪;對前朝埃迪卡拉紀那些待在海底、從平靜汙泥層中吸收養分的拼布似的奇怪團狀物而言,這簡直是大災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沒得吃、沒得住:面對動物出現,被淘汰的埃迪卡拉生物

事實上,這些岩層中生物鑽孔的生痕,成了地質學家標記寒武紀的起點。這些洞穴的始作俑者可能是所謂的「陰莖蟲」(penis worm,這不是在開玩笑),牠們翻騰著鑽過原始海床,把埃迪卡拉紀生物棲息地給毀了。

在地質學家眼中,這些鑽孔標誌著地層的質變,與過去數十億年形成的無生物鑽孔的岩層明顯不同,可以標誌著地層間的質變;接下來五億年的岩石紀錄裡可能都找不到類似的改變,直到人類為了尋求礦物和化石燃料,在岩石上打出數英里深的大洞為止。

寒武紀大爆發的動物新貴開始過濾海水,並將更多過去懸浮在水層中的有機碳送往海床;換句話說,牠們開始拉屎了。結果呢?前代埃迪卡拉紀的怪異碎形葉狀生物一下子發現自己浮在乾淨得嚇人的海洋裡,沒有東西可吃。

另一方面,寒武紀新型動物抽出水中含碳懸浮物送到海床掩埋,促進海中溶氧量增加;當時海中生物之間軍備創意競賽不斷加劇,大幅增加的溶氧量可能更強化這個情況,把慢悠悠的可憐生物遠遠拋在後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岩層中生物鑽孔的生痕,成了地質學家標記寒武紀的起點。
岩層中生物鑽孔的生痕,成了地質學家標記寒武紀的起點。而原始海床經過這一番攪和,反而將埃迪卡拉紀生物棲息地給毀了。圖/Ocea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藉由濾淨海洋,地球變得更適合更多動物生存,並刺激出生物學上更瘋狂的實驗。處在一個觸手、外骨骼和利爪等軍武不斷出現的世界裡,拼布團狀物或不會動的碎形藻類還能有希望嗎?

溫室效應,只是又一次生命改變世界的「歷史重演」

有種想法尤其流行在非科學家之間,人們以為「我們對地球破壞之嚴重已達地質規模」,只是人類自我中心的傲慢想像;這種想法其實誤解了生命歷史。從地質史來看,微小的創新就可能讓地球化學整個重組。因此現在人類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當然可能與寒武紀大爆發那些濾食性動物一樣有影響力。

「這想法沒什麼大不了,但人們卻很難接受。我覺得是因為我們不認為自己在天地運作中有那麼重要,」達勞說:「可是這兒有個例子,五億年前發生過非常類似的事。很多人把過去生物大滅絕的滅絕速率,跟現在我們逼使物種滅絕的速率相比,而這兩者都是由新行為的演化,與生態系裡的新工程所造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寒武紀挖地者為了自己的利益,將微生物蓆的世界重新塑造;人類也已將一半的陸地開墾為農業用地。我們甚至開始改變海洋的化學性質,用二氧化碳將它酸化,從農業腹地裡洶湧溢出的氮肥與磷肥使得整片大陸棚缺氧。當前這些令人眼花撩亂的科技,放眼整個生命史上,有什麼飛躍性創新能與之相比?答案大概只有寒武紀大爆發時生物層出不窮的新花樣。再怎麼說,我們的重要性應當都不會輸給陰莖蟲吧。

「我在想,這裡就是個生態工程造成生態危機的例子,」達勞說:「面對『歷史正在重演』的事實,我們不應該感到很訝異、很震驚,或是很不能置信。生物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地質力量。」

地球毀滅記封面

 

本文摘自《地球毀滅記:五次生物大滅絕,誰是真凶?》,天下文化出版。

天下文化_96
132 篇文章 ・ 618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