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證實了長久以來家長的假設-青春期對孩子的腦袋有諸多影響。科學家發現智商(IQ)會在青少年時期升降,且腦部結構也反映了這現象。這項研究結果是首次證實智商在童年早期之後還會改變,為腦力開發帶來新的希望。
即使科學家仍在爭辯到底智商在測什麼?(請參考來自松鼠會的譯文:智商測試不靠譜?)但他們同意,測驗的分數能預測我們學習及表現的能力。許久以來,智商被認為在我們生命中相對穩定不變。部分研究也發現,智商的差異無法排除來自測驗的誤差及測驗時環境的干擾。
英國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神經學家凱西‧普里斯(Cathy Price)和同事深入分析智商分數。他們在2004年找來33位12歲受測者-19位男孩,14位女孩,四年後,當他們16歲及20時,再作一次智商測驗。同時,利用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記錄受測者在測驗語言能力(像是閱讀或者叫出物體名稱)及非語言能力(像是用手指破解圖像迷宮)時的腦部活動。而腦部顯影的結果,每次都能符合測驗得到的分數。
兩次測驗的成果有戲劇性的差異-進步或退步達20分之多!(平均為100分)部分的青少年受測者只有非語言能力,或語言能力分數有進退;或者一個進步,另一個退步。
分數的改變,也反映在腦部掃描的結果上。舉例來說,智商分數中語言能力增加的受測者,腦部掃描也顯示他大腦語言區的灰質密度增加;而非語言能力進步的受測者,則和手部活動有關的腦區有改變。
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普里斯提到:「(智商的)改變真的存在,而且能反應在大腦上」,「人們的態度會在早期決定這位小孩是聰明或不是,但這並不能套用在青春期的小孩上。」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神經學家約翰‧加布里(John Gabrieli)認為這普里斯的研究結果「真的令人振奮」。他表示,「人們認為智商是固定不變的,或者在早期就趨於穩定。但現在有證據顯示改變確實在發生,而且會持續到青春期。」
研究並未透漏為何智商會改變,不過卻顯示了藉由訓練或其他方式,提高智商的可能性。
資料來源:ScienceNow: IQ Is Not Fixed in the Teenage Brain [19 October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