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常在網路上看到靠北 XX 的社群與文章,在組織中也很常見到成員在抱怨主管或同儕,總覺得大家都有意做惡。但人們卻不容易讚揚他人,會覺得做了好事應該有其他的目的,並不是有意為善的。
實驗哲學家與心理學家就設計了一些問題來探討這樣的現象。像是下列的問題你會怎麼回答呢?
一個企業老闆知道他的計畫將會傷害環境,但他並不在意計畫會對環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進行這項計畫只是為了增加利潤。你認為這個老闆是有意傷害環境的嗎?
(原文:The CEO knew the plan would harm the environment, but he did not care at all about the effect the plan would have on the environment. He started the plan solely to increase profits. Did the CEO intentionally harm the environment?)
我想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很憤怒,心想:「WTF 該死的無良老闆只想著賺錢又不顧環境,他一定是故意的混蛋!」沒錯,根據先前的研究有82%的人會認為這個老闆是有意傷害環境的,但如果相同的問題但把傷害(harm)改成幫助(help),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一個企業老闆知道他的計畫將會幫助環境,但他並不在意計畫會對環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進行這項計畫只是為了增加利潤。你認為這個老闆是有意幫助環境的嗎?
人們可能會這樣想:「嗯,他只不過是順便做了對環境有幫助的事,並不是真心要做好事啦。」而研究也發現確實只有 23% 的人認為這個老闆是有意幫助環境的。
顯然的對於他人行為的意圖與否,會根據其結果的好壞而有不同的判斷途徑,為什麼會這樣呢?
杜克大學這個研究或許可以提供一點線索。
他們找了一群人做類似上面的問題,判斷文中的人是否為故意造成該後果,題目並不見得一定是老闆,也可能是指某個虛構的人。在回答問題的同時以 fMRI 掃描參與者大腦的活動。結果發現:當情境是造成對他人、環境、社會的傷害這類負面結果時,大腦杏仁核如果越活躍,就越會認為對方是故意的,但若造成的是正面結果時,就不會有這個現象。
杏仁核是與情緒相關的腦區,一般而言激發程度越高就代表情緒強度會較高。所以人們在判斷當事人是否有意圖時,並不單純是理性看待,是會有情緒介入的,而當情緒一介入就很難理性啦,因此就會有這種壞的都是你的錯,好的就讓我想想應該不關你事的情況。
看來想當個好人真的很不簡單啊,做好事別人也不見得會認同,只能期許自己不要忽略了他人的好。同時也提醒自己,下次要聲稱自己理性時,先察覺一下有沒有負面情緒存在吧。
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