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中興大學解剖臺灣首次發現大王魷魚

活躍星系核_96
・2016/02/02 ・863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27 ・七年級
相關標籤: 大王魷魚 (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1日晚間興大解剖大王魷魚

充滿傳奇與神祕色彩的大王魷魚日前(1/11上午)出現在宜蘭外海!這是臺灣首次有實體標本的紀錄,漁船意外捕獲後立即連絡相關研究人員確認為大王魷魚,當天即由清大生科院焦傳金教授團隊協助運送至中興大學生科系,由國際頭足類專家盧重成講座教授團隊與吳聲海教授團隊偕同清大團隊11日晚間11點多開始在中興大學漏夜進行解剖與形質測量,經過4個多小時的解剖,結果發現這是一隻珍貴的成熟雄性標本,在全世界的大王魷魚紀錄中,少有如此完整而新鮮的雄性個體標本,因此研究人員都相當興奮。

這隻大王魷魚身體長度約80公分,全長卻達4公尺長,這是因為大王魷魚的觸腕特別長的緣故(如圖)。一般認為大王魷魚雄性個體的成熟體長約為1公尺,因此這個標本刷新最小成熟體長的紀錄。雖然與全長達13公尺的世界記錄相比,臺灣的首次記錄顯得相當嬌小,但因為各項形質特徵皆很完整,提供不少關於大王魷魚生物學的重要發現。

大王魷魚出現在臺灣周圍海域其實是可預見的,過去幾年跨國的研究團隊即在日本海域發現多隻大王魷魚的紀錄,甚至拍攝到活體大王魷魚的影像,而與日本地理位置相近且同樣具有廣大大洋區的臺灣東部與南部海域也曾經有出現大王魷魚的傳聞,只是沒有留下實體的標本或影像紀錄。至於大王魷魚出現代表的生態意義為何,仍需進一步研究,因此希望未來漁民若有發現類似的個體,能立即通報相關單位,一同協助揭開大王魷魚的神秘面紗。

研究團隊已完成形質測量與攝影紀錄,將進行遺傳分析以確認這隻標本與已知世界廣泛分布的大王魷魚之關係,並由海洋大學漁科系王佳惠教授團隊進行平衡石分析以確定年齡。標本目前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固定保存,未來將成為國內外相關研究的重要材料,也希望能在博物館中向大眾展示、介紹這個迷人的大洋生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中興大學新聞稿(2015/01/13)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22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