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顯示費米大面積望遠鏡(Large Area Telescope,LAT)觀測之J1823-3021A波霎所發出的伽瑪射線「開」和「關」的脈衝狀態,這個波霎的脈衝頻率約為每秒183.8次,相當於自轉一週約為5.44毫秒。Credit: NASA/DOE/Fermi LAT Collaboration
球狀星團基本上是由比較年老的恆星所組成的恆星集團,成員數從數萬到數十萬不等,整個星團的外觀幾乎成圓球形。從費米大面積望遠鏡(Large Area Telescope,LAT)觀測資料,天文學家發現共有11個球狀星團發出伽瑪射線輻射,這是數十顆毫秒波霎所發出的伽瑪射線累積的結果,但因每顆單獨毫秒波霎的伽瑪射線太微弱,費米無法分辨出單獨的毫秒波霎。
但是,NGC 6624中的毫秒波霎卻很特別,費米發現它的伽瑪射線只來自一個單獨的毫秒波霎。德國普朗克電波天文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Radio Astronomy)Paulo Freire等人對此結果相當驚訝,因為這表示這顆波霎應該才剛形成不久,所以才能發出這麼強的輻射。在年紀非常老的球狀星團中發現如此年輕的毫秒波霎,與天文學家認為的毫秒波霎成因有所衝突,因此關於毫秒波霎的理論勢必得重新修正。
根據廣義相對論的計算,一旦有重力波經過,不同脈衝星訊號之間的相關性與脈衝星在天球上的夾角會滿足一條特定的曲線,稱為 HD 曲線(Hellings-Downs curv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家以兩顆脈衝星為一組觀測單位,藉由觀測多組脈衝星的訊號、計算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再比較這些數據是否符合 HD 曲線,就能夠進一步推斷低頻重力波是否存在。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重力波訊號非常微弱,用來作為陣列的脈衝星必須有非常穩定的計時條件,因此一般會選擇自轉週期在毫秒(ms)級別的毫秒脈衝星作為觀測對象。
NANOGrav 在今年 6 月發布的觀測結果就是利用位於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已於 2020 年因結構老舊而退役)、美國的綠堤望遠鏡(Robert C. Byrd Green Bank Telescope)和甚大天線陣(Very Large Array, VLA)觀測 68 顆毫秒脈衝星。
他們分析了長達 15 年的觀測數據後,發現這些脈衝星訊號的相關性與 HD 曲線相當吻合,證實了低頻重力波確實存在於我們的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