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的數學,不一樣。在1968年Paul Ehrlich的暢銷書《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中,將人口成長帶來的影響(主要指環境、能源面向),簡化成ㄧ條簡單的數學式:影響(impact)=人口(population)×富裕(affluence)×科技(technology);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推動永續發展的先鋒Ray Anderson問道:對於環境與社會,「科技」,是否可以從分子移到分母,使其發展有助於改善環境,而非增加環境的負擔?
Ray Anderson的理想有人將之比喻成「21世紀的阿波羅任務」,期待科技的發展能夠完全解決人類開發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在多方面來評估都近乎不可能,但假使真的實現,將為未來開拓一個全新世代!與過去阿波羅任務不同,這項「永續科技任務」(Mission SusTech)失敗的代價,將是人口過度膨脹帶來的崩壞災難。
要了解科技發展趨勢,可以從各國重大研究計劃與投資金額中瞥見端倪。近年來,許多世界級經濟論壇列舉“十大前景技術”,都聚焦在乾淨能源、環境及改善社會的主題上,像是高效能水純化裝置、二氧化碳轉換、藥物傳遞及有機光電材料等等;2012年全球綠色研發報告(Global Green R&D report [1])裡提到,2007~2012年間挹注於乾淨科技、綠色經濟的金額高達3.6兆美金,其中包含2兆集中在再生能源、7000億在綠色建設、2410億在綠色科技相關的研發,以及智慧電網的2380億與提高能源效率的2310億!
隨著眾多能源議題因經濟、環境爭論浮上檯面,對於新興科技的需求更日益上升,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日本在核災後強力推行「去核電化」,自2013年9月15日以來,全日本擁有的48座核反應爐全數維持停機狀態,至今一年多時間,象徵的不只是對於傳統核能的不信任,更展現出對於再生能源技術的期待!綠色和平日本辦公室能源專案主任Kazue Suzuki表示,隨著這波再生能源使用需求的增加,預計到2020年,日本將有40%電力是來自再生能源!另外,麥肯錫全球研究中心(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研究也預測[4],目前針對能源、資源開發、物質科學的研發,將可以在2030年達到30%全球所需產值(其中有70%~85%是在開發中國家),若有效掌握這波趨勢,將可節省將近3兆美元的成本。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