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國家太陽天文台(National Solar Observatory,NSO)和空軍研究實驗室(Air Force Research Laboratory,AFRL)科學家的研究:東西向帶狀流逐漸消失、黑子數量愈來愈低、太陽兩極的活動也漸趨緩慢,在在意味著我們太陽似乎即將進入休眠期。這些研究結果在美國天文協會(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AAS)太陽物理組(Solar Physics Division)於新墨西哥州立大學(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舉辦的年會中發表。
太陽黑子數量和其他太陽活動的變化平均約為11年,是太陽22年磁週的一半,因為太陽的磁南北極約每11年會對調一次,22年後才會回覆原狀。目前太陽正處於第24太陽活動週期(Cycle 24),且逐漸邁向活動極大期。從各種不同的研究,如太陽內部、可見表面或日冕等,結果都顯示下一個太陽黑子週期,即第25太陽活動週期(Cycle 25)的活躍程度都將大幅減低,甚至可能完全不會來臨。NSO的Frank Hill表示:這真是超奇特又超意外的;但事實上,的確有3種完全不同的觀點,都指向太陽黑子週期可能會消失的相同結論。
然而,緊接著會提出的問題便是:目前這種太陽活動減緩的現象,是否意味著將出現第二個芒德極小期(Maunder Minimum)?芒德極小期是發生於西元1645~1715年間的事件,在這約70年的期間,居然幾乎沒有太陽黑子現身;而在當時,歐洲恰逢小冰河時期,黑子數量與地球氣候變遷是否有關的議題,由此開始引爆,但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兩者確實有關連的確切結論。
第一個研究結果是Hill等人利用全球日震觀測網(Global Oscillation Network Group,GONG)散佈全球的6個觀測站的太陽表面振盪觀測資料,套入理論模型中後,可獲得太陽內部的結構訊息;有點類似利用地震波來瞭解地球內部結構的方式。他們的其中一個發現是太陽內部東西向的帶狀流,即所謂的「扭轉振盪(torsional oscillation)」,是從中緯度地區開始,然後逐漸移向赤道地區。扭轉振盪是引起太陽較差自轉(differential rotation)—即太陽各緯度自轉速度有所偏差的一種現象。這種帶狀流出現的緯度往往與每個黑子活動週期中,新黑子形成的緯度相同,太陽物理學家並藉此成功預測了第24太陽活動週期發生時間會比較晚的狀況。
Hill表示:若按一般太陽活動週期平均約為11年來看,第25太陽活動週期應該會從2019年左右開始,所以他們原本預期第25活動週期的帶狀流應該近期要開始發生了,但卻一直等到現在都沒看到帶狀流出現的訊息。這意味著第25活動週期可能會推遲到2021年或2022年才開始,甚至一直不會發生。
在AAS年會中第2篇相關論文為Matt Penn和William Livingston等人發表的。太陽黑子是當太陽內部強烈的磁流管(magnetic flux tube)向上浮出太陽表面,阻斷氣體隨熱對流回到太陽內部而使此處氣體溫度降低而形成的。典型黑子的磁場強度約為2500~3500高斯(gauss),而且磁場強度必須高於1500高斯才能形成黑子,這與地球表面平均磁場強度小於1高斯相較之下,真是強了許多。
不過,Penn等人分析基特峰(Kitt Peak)麥克麥斯太陽望遠鏡(McMath-Pierce Telescope)長達13年的黑子觀測資料之後,發現黑子的磁場強度似乎有逐漸減弱的趨勢,從第23活動週期到現在的第24活動週期,黑子的磁場強度每年約遞減50高斯,所以他們預測第25太陽活動週期的磁場活動會非常微弱,以致於僅會形成少量太陽黑子。此外,他們還注意到黑子溫度升高幅度與磁場強度的變化相符。如果這個趨勢持續不變,那麼磁場強度一旦低於1500高斯的下限,再也無法抵擋太陽表面熱對流的擾動,那麼黑子就會大量消失。
除了在AAS年會發表的論文之外,第3個相關研究結果是在NSO利用40公分日冕觀測望遠鏡(coronagraphic telescope)進行黑子活動觀測的美國空軍日冕研究計畫Richard Altrock等人,觀察到太陽日冕在兩極原本有相當急促的向極磁場活動,但這個活動也有趨緩的現象。這個日冕極區的活動特徵相當奇特,是根於太陽內部的強磁場結構所造成的,因此一旦觀察到這個急促向極磁場活動有變化,就代表了太陽內部深處有變化。
Altrock等人利用光度計測繪被加熱到攝氏200萬度左右的鐵離子輻射。由於外部電子被剝奪,所以帶有正電荷的鐵離子很容易受到來自太陽內部的磁場影響而聚集在一起,因此可呈現出日冕兩極的磁場狀態。目前已知一般新的太陽活動會首先從緯度70度左右之處開始浮現,然後隨著活動週期演進而漸漸向赤道聚攏;在此同時,新的磁場會迫使前一活動週期的殘餘份子向兩極方向移動,最遠可達緯度85度左右。這就是前述的急促向極磁場活動。
Altrock表示:從第21活動週期到第23活動週期,太陽極大期大都發生在這個急促向極磁場活動出現在緯度76度時。不過第24活動週期原本開始的時間就比預期的還晚而慢,所以很可能無法強到足以製造這樣的急促向極磁場活動。如果前述理論正確,這意味著可能發生於2013年的第24活動週期極大期將非常微弱;甚至如果這個急促向極磁場活動一直無法完成,那麼第23活動週期的磁場無法全部被推到極區來毀滅,後果將是什麼?不幸的是,目前還沒有任何理論學家可以精確指出這會導致太陽發生什麼狀況。
上述三項各自獨立研究的結果,都顯示現今大家很熟悉的黑子週期很可能會消失一段時間。目前太陽科學家們正著手驗證他們的研究結果究竟是否正確,如果答案是YES,那麼2013~2014年很可能是未來數十年內,我們可遭遇的最後一次太陽活動極大期,由前一篇天文新知2011-06-16 太陽活動極小期如何影響地球的新說法顯示:這將會影響從太空探索地球氣候的一切事物;但是否真的會讓地球步入冰河時期,還有待觀察。
不過,這些研究結果與之前預測第24活動週期將會非常強的其他研究相反,也與目前預測全球暖化趨勢的結果相反。最後地球究竟會愈來愈暖化,還是因太陽活動減緩而進入冰河時期?事實上,究竟會遇到什麼樣的情況,可能要等到真正遇到了才會知道吧!
資料來源:http://www.boulder.swri.edu/~deforest/SPD-sunspot-release/, 2011.06.14, KLC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