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學家艾弗瑞.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The Columbian Exchange: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 中,首先提出「哥倫布大交換」這個觀念。哥倫布大交換是一場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生物、農作物、人種(包括黑奴)、文化、傳染病等的突發性交流。1492年 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是世紀性大規模航海的開始,也是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聯繫的開始,引發各種生態上的巨大轉變。
哥倫布大交換對地球上的每個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歐洲人也因此帶來新的疾病。美洲的原住民因為沒有抵抗力,所以造成很多人喪生並且大量的文化流失。初估這次的災害造成了美洲的人口至少50-90%的人口喪生,估計當時死亡1,500到1,650萬人左右。
哥倫布大交換也替兩個半球帶來了人口增加和多樣的新作物品種和牲畜。雖然《改變歷史的50種動物》大多還是來自歐亞大陸或海洋,可是美洲卻貢獻了歐亞大陸再豐富多樣的作物!在當時的探險者將它們帶回歐亞大陸之後,原產自美洲的玉米、馬鈴薯、橡膠、辣椒、可可、菸草、花生、蕃茄、番石榴、木薯、木瓜、向日葵、番薯、四季豆、腰果、胡桃、香草便成為歐亞大陸的重要作物。
日本飲食文化史學家酒井伸雄的《扭轉近代文明的六種植物》(文明を変えた植物たち―コロンブスが遺した種子)就挑了其中六種植物,探討其起源、原產地、在當地如何被運用等等。酒井伸雄以這些植物們的傳播軌跡為縱軸, 飲食文化、政治與產業為橫軸,透過一則則的歷史事件與故事,看到西方國家如何因此快速崛起與強大,它們如何豐富、改變人類的生活,進而推動世界文明的進 程。
閱讀全文:
View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