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音樂成為啟動語言能力的魔法棒

  • 文/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林品含 助理研究員

當我們談到學音樂的好處時,大多數人會想到提升專注力、培養藝術素養或促進大腦發展。事實上,音樂、語言與情緒在大腦中共用許多腦區,從聲音辨識、節奏感掌握到情感解讀,這些能力彼此交織,共同影響孩子的表現。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於孩子的聲音接收能力和語言認知發展,音樂訓練也能發揮一定的作用,進而促進孩子們理解語言的能力。

音樂和語言感知在大腦的處理機制

音樂不是由大腦的單一區域處理的,而是需要多個區域協同合作。當聲音從耳朵進入大腦,聽覺皮質會處理音樂的基本訊息,包括音高、音量和音色,而小腦與基底核協助處理節奏,額葉則負責音樂中的訊息(如聲音與聲音之間的序列關係)。同時,大腦邊緣系統的杏仁核和海馬體則處理音樂引發的情緒(Braun Janzen et al, 2019)。

語言和音樂有許多相似之處:兩者都是元素(如詞彙和音符)有規則性的組合、呈現的方式也都具有一定的序列結構,並且都利用音高與節奏的變化來表達情緒。大腦中處理這些音樂訊息的區域,也恰好和處理語言的腦區高度重疊!大腦中有許多區域同時負責音樂和語言的傳導與處理,例如額葉的布洛卡語言區,也會處理一段音樂所包含的結構(Patel, 2012)。這些生理上特徵,在在顯示著音樂訓練有助於語言發展的可能性。

一張含有 美工圖案, 圖畫, 圖解, 卡通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大腦中有許多區域同時負責音樂和語言的傳導與處理。圖/AI 創建再由作者編輯

音樂活動對於認知能力的正面效果

 音樂在提升認知處理能力方面,特別是在序列訊息處理能力及記憶力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一項長期研究指出,將 8 至 10 歲的兒童分成兩組之後,讓實驗組接受 12 個月的音樂訓練,學習演奏、聆聽,以及模仿音高、節奏、音長等聲音特徵,而另一組則接受 12 個月的繪畫訓練,學習繪畫技巧與藝術創作等非音樂性的活動,做為對照(Chobert, 2014)。結果顯示,有接受音樂訓練的組別,比較能分辨音節的長短和發音的起始時間,顯示音樂訓練能增強孩子感知語音隨時間變化的能力。此外,孩子在音樂的訓練中需要記住音符、節奏和旋律,這個過程也提升了孩子的記憶力(Flohr, Miller, & deBeus, 2000),讓孩子奠定將來學習其他各種事物的基本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音樂刺激對於聲音接收能力的助益

當我們理解音樂訓練對兒童整體認知發展的重要性後,也能進一步思考這種類型的刺激對於某些孩子—例如聽損兒童—可能產生的作用。對於這些孩子來說,音樂不只是情緒的慰藉,更可能是觸發聽覺刺激處理能力的重要橋梁。

相較於日常說話,樂器的聲音涵蓋更大的頻率範圍,所以透過音樂訓練,聽損孩子能學會聽取更廣泛的聲音頻率,進而提升對音高的辨識能力(Chen et al., 2010; Torppa et al., 2014)。而不斷重複的接觸,例如讓孩子反覆聆聽歌曲,並配合簡單的動作,也能促進孩子對於聲音刺激的反應速度(Hadjidimitriou, 2013)。此外,歌曲通常由各種樂器和人聲交織而成,尤其是快節奏的音樂,而孩子在嘈雜環境中辨識語音的能力,透過哼唱歌曲或有助於加以提升(Torppa et al., 2018)。

音樂訓練對於兒童語言發展的作用

還有研究發現,音樂模仿遊戲或重複練習旋律,能夠增強兒童對於語音的敏感度。研究者綜合分析 62 個世代研究(共計 3928 名參與者)的結果指出,音樂訓練對於聽覺和語言等能力的正面影響,不受訓練類型的限制(如:是否運用樂器其實沒有顯著差異),顯示音樂訓練在多種情境下都有提升語言能力的作用(Neves, 2022)。這意謂著從孩子的幼兒時期就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加入音樂元素,簡單如唱兒歌,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比如簡單的童謠或節奏清晰的音樂片段,讓孩子練習哼唱。孩子透過反覆練習的過程,熟悉了單詞和句子的發音,進而加強口語能力。

音樂模仿遊戲或重複練習旋律的作用不受限於有無樂器。圖/AI 創建再由作者編輯

音樂訓練還有一些原則性的作法,也可以是幫助兒童發展聽覺、語言與認知能力的絕佳媒介。例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節奏感培養:鼓勵孩子跟著節拍拍手或敲擊樂器,以建立節奏和語音的對應關係。研究者綜合分析 13 個研究的結果顯示,節奏感訓練能提高語音辨識能力,而且幅度會隨著訓練時數而增加(Gordon, 2015)。
  2. 語音模仿:訓練兒童模仿歌詞或旋律,這對提高語音清晰度有直接的幫助。一項研究指出,兒童時期經常參與歌唱活動的個體,在成年後展現出更佳的語音清晰度。研究者認為,早期的聲音模仿與歌唱練習能夠強化發聲系統,進而提升語音表達能力(Christiner, 2022)。
  3. 演奏練習:透過反覆演奏簡單旋律,訓練孩子分辨不同音高與音長。一項由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作的研究,針對 74 位 4 至 5 歲的中文母語兒童進行六個月的鋼琴訓練。結果顯示,這些兒童在語音辨識(特別是子音區分)方面的表現,顯著優於接受閱讀訓練或未接受任何訓練的對照組(Nan , 2018)。

最後,對於學齡前的聽損兒童,專家們有幾個實用的方法(Hearing First, 2020),讓音樂自然融入孩子的生活,在訓練聽覺和語言的過程中發揮作用:

  • 兒歌謎語

用簡單的謎語來描述一首兒歌,讓孩子猜歌名,並試著唱出來。如:「這首歌裡有兩隻一樣的動物,它們跑得一樣快。」(答案:《兩隻老虎》)

  • 變聲猜歌

嘗試用不同的聲音(如機器人聲、老奶奶聲、動物聲)唱出一首兒歌,讓孩子猜出歌名。如:用小狗汪汪叫的聲音唱《小星星》,讓孩子辨認是哪首歌。

  • 接力哼唱

唱出兒歌的部分歌詞,鼓勵孩子接著唱出缺少的詞。如:「妹妹背著洋娃娃,走到______。」(答案:花園去看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接觸樂器

讓孩子接觸不同音色的樂器,訓練他們聽取不同音高及音色的聲音,例如可以透過低音樂器(如大提琴)和高音樂器(如小提琴)進行音高對比(Nan , 2018)。

音樂不只是培養聽損兒童的興趣,更可以是一把打開語言、認知與情緒世界的萬能鑰匙。無論是透過哼唱、韻律或是樂器的探索,音樂都能溫柔而有力地支持孩子的成長旅程。從今天開始,讓我們把音樂帶進孩子的生活,讓每個音符都成為他們邁向寬廣世界的墊腳石。

參考資料

  • Braun Janzen, T., & Thaut, M. H. (2019). Cerebral organization of music processing. In M. H. Thaut & D. A. Hodges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usic and the br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Patel, A.D. (2012). Language, music, and the brain: a resource-sharing framework. In: P. Rebuschat, M. Rohrmeier, J. Hawkins, & I. Cross (Eds.), Language and Music as Cognitive Systems (pp. 204-22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Chobert, J., François, C., Velay, J. L., & Besson, M. (2014). Twelve months of active musical training in 8-to 10-year-old children enhances the preattentive processing of syllabic duration and voice onset time. Cerebral cortex, 24(4), 956-967.
  • Flohr, J. W., Miller, D. C., & DeBeus, R. (2000). EEG studies with young children: Music educators can benefit from knowing what has been learned about young children via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7(2), 28-54.
  • Chen, J. K. C., Chuang, A. Y. C., McMahon, C., Hsieh, J. C., Tung, T. H., & Li, L. P. H. (2010). Music training improves pitch perception in prelingually deafened children with cochlear implants. Pediatrics, 125(4), e793-e800.
  • Torppa, R., Huotilainen, M., Leminen, M., Lipsanen, J., & Tervaniemi, M. (2014). Interplay between singing and cortical processing of music: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children with cochlear implan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1389.
  • Torppa, R., Faulkner, A., Kujala, T., Huotilainen, M., & Lipsanen, J. (2018). Developmental links between speech perception in noise, singing, and cortical processing of music in children with cochlear implants. Music Perception, 36(2), 156–174.
  • Hadjidimitriou, S. K., & Hadjileontiadis, L. J. (2013). EEG-based classification of music appraisal responses using time-frequency analysis and familiarity ratings. IEEE Transactions on Affective Computing, 4(2), 161-172.
  • Neves, L., Correia, A. I., Castro, S. L., Martins, D., & Lima, C. F. (2022). Does music training enhance auditory and linguistic process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evidence.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140, 104777.
  • Nan Y, Liu L, Geiser E, Shu H, Gong CC, Dong Q, Gabrieli JDE, Desimone R. (2018). Piano training enhances the neural processing of pitch and improves speech perception in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8 Jul 10;115(28):E6630-E6639.
  • Christiner, M., Bernhofs, V., & Groß, C. (2022).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inging behavior during childhood predicts language performance during adulthood. Languages, 7(2), 72.
  • Gordon, R. L., Fehd, H. M., & McCandliss, B. D. (2015). Does music training enhance literacy skills? A meta-analysi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1777.
  • Let’s Play the LSL Way: Musical Fun. Adapted for Discovering and Exploring Musical Play Learning Experience. Hearing First. March 202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Recent Posts

傳統開胸手術太風險?微創支架手術不用開胸也能修補血管

主動脈瘤潛藏巨大風險,高齡患者...

6 天 ago

量子電腦的計算是怎麼一回事?

量子電腦被譽為改變世界的科技,...

1 週 ago

害怕做胃鏡?膠囊內視鏡提供無痛新選擇

胃癌初期常無症狀,高風險族群建...

2 週 ago

骨鬆不是老化必然!健保放寬給付助攻「駝矮痛」不再來

骨質疏鬆症常悄悄侵蝕骨骼,跌倒...

2 週 ago

【成語科學】聞雞起舞:勤奮背後的生理時鐘

祖逖與劉琨聞雞起舞成就東晉雙傑...

3 週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