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教育科學文化協會於9月12日舉辦「率土之濱:環臺漁港走讀篇01:北海岸左線」,又名班圖拉之路第一班,因為印尼漁工多半來自印尼爪哇島的北海岸(Pantura,音「班圖拉」),所以這條路徑將臺灣的北海岸稱為「班圖拉」之路,讓這條路徑增添「以他鄉憶故鄉」的氛圍,更希望大眾透過移工的視角設身處地了解他們的處境。
颱風天的外木山漁港停滿了躲避風雨的漁船。
「沿近海『境內聘僱』的外籍漁工、廠工,和本國勞工一樣,都受勞動部的《勞動基準法》保障,基本薪資為25,250元台幣,但一名境外聘僱印尼菜鳥漁工,月薪是550美元。二十年前台灣船員的薪水,至少有一萬六千元台幣。同為勞工,走「境外聘僱」的外籍漁工,卻不為勞動部管理,不受《勞基法》保障,他們沒有勞健保,一切交由市場決定。」《血淚漁場:跨國直擊台灣遠洋漁業真相》深度挖掘印尼漁工背後結構性的問題,然而不管是境內聘僱或是境外聘僱,同樣都有惡劣環境、薪資不透明等狀況急需解決。
2017年開始,新事社會服務中心服務的李正新開始關注長期被外界忽視的外籍漁工。李正新「走跳」的範圍,涵蓋北海岸24個漁港。同時他也持續推動「港邊基本人權設施」,在生理上希望有基本的盥洗設施,心理上希望能照顧外籍漁工的信仰、休閒空間。更進一步解決他們遇到的法規、薪資、職災、醫療、轉換雇主、人口販運等問題。
李正新舉例,漁工的薪資單大多都被雇主及仲介拿走,漁工基本上要不到薪資單,造成許多薪資收入的問題。實際上,就算請漁工去要,雇主也會有所顧忌。為了讓漁工能夠依法取得自己的薪資單,李正新建議漁工以母國太太懷疑丈夫隱匿的薪資為由,向雇主或仲介要薪資單,大部分都會願意協助解決家庭糾紛而提供薪資單。漁工有了薪資單,NGO組織和政府有關單位就能理解漁工的薪資結構以及詳細的細節情況。
走讀當日受到颱風影響,外舟山漁港停滿躲避風雨的船隻,捕撈小卷的水銀燈泡在船上隨風搖曳。每年4至9月是東北角這一帶的小卷季,漁船下午出航,直到漁場時已天黑。在漆黑的海面上利用小卷趨光性捕撈,雖然在半夜工作,但水銀燈強烈的光線,常導致漁工後背曬傷,然而漁工所處的小港距離醫院等醫療資源很遠,因此工傷問題常因為沒得到妥善的照顧而在身上留下傷疤。
磺港漁港訪問船上洗澡漁工的情形。
下一站萬里漁港,李正新展示他與政府、漁會合作設置的「洗澡間」設施,在設施推動之前,漁工吃喝拉撒睡都在船上,在甲板上洗澡、在消波塊之間上廁所,還有人會意外跌落在消波塊之間,生活情況非常惡劣。除了洗澡間,還推動設置祈禱室、聚會所。基本人權設施就是爭取漁工的基本「尊嚴」,漁工要先把自己當作「人」,才會要求雇主和其他人尊重他們。這些基本人權設施除了照顧基本生理需求外,更多的是要照顧「心理」上的需求,讓漁工擺脫酗酒髒亂的形象,「祈禱室」便是此重要的項目。
淡水祈禱室成功翻轉外界對印尼移工的印象。
在推動祈禱室時並不完全順利。相較於洗澡間單純可觀,祈禱室則有宗教上的差別。由於印尼籍漁工基本上為伊斯蘭教,李正新本人為基督徒,在推動之初期時常因為自己的信仰而懷疑此事究竟對他個人而言是否值得?當他在經過牧師的開導後想通,當初耶穌幫助世人時,也沒在意過對方的信仰。只要是推動正確的事情,不論宗教差異都是正確不違背信仰的。同時,他希望祈禱室可以不只讓印尼籍漁工使用,因此祈禱室定位為「穆斯林的祈禱室」,而非「漁工的祈禱室」,讓廣大在臺灣的穆斯林可以利用此空間。走讀路徑中,唯一有設置完成的祈禱室在淡水漁人碼頭,內部非常乾淨莊嚴,也成功翻轉臺灣雇主、漁會對於印尼籍漁工髒亂無法管理空間的印象。
由於走讀當日因遇到颱風侵擾,許多漁工不必出港,讓李正新能用印尼語直接隨機訪談漁工。其中在龜吼漁港恰好遇到一群漁工在港邊修補蟹籠,李正新當場訪談,並給民眾看漁工手上因為長期在海中綑綁蟹籠產生的工傷-「白化手指甲」,給現場民眾不少震撼。希望臺灣的外籍漁工議題有一天能夠逐漸步入主管機關和主流大眾的眼簾之中,想理解更多相關議題,建議閱讀走讀文本《血淚漁場》、《這裡沒有神: 漁工、爸爸桑和那些女人》、《八尺門的辯護人》、《艾爾摩莎的瑪麗亞》。
走讀路徑:外木山漁港-萬里漁港-龜吼漁港-可愛家臺越風味美食-磺港漁港-富基漁港-後厝漁港-淡水漁人碼頭
Google map路徑: https://goo.gl/maps/oghLXbknYxy4hn5D6
走讀文本:《血淚漁場》、《這裡沒有神: 漁工、爸爸桑和那些女人》、《八尺門的辯護人》、《艾爾摩莎的瑪麗亞》
印尼語:
吃飯 makan
謝謝 terima kasih
最近好嗎? apa ka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