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偶爾會有「菜蟲慘案」發生。市場購買的青菜,儘管花了時間檢查是否有蟲,洗菜時也一層一層仔細清理,卻不見得清得乾淨。有時直到熱騰騰的菜餚端上桌,才發現蟲子竟一併下鍋煮熟了。
崩潰之餘,或許你也會疑惑:為何菜葉上的蟲總是那麼難去除?莫非洗菜洗得還不夠徹底?
其實世界上絕大多數植物,都是特定植食性昆蟲的食物,自人類發展農業以來,始終都有蟲害的煩惱。雖然化學合成的農藥能夠抑制害蟲,可是長期依賴農藥的結果,便是讓一些害蟲漸漸產生抗藥性,變得更難對付。所以像是市面常見的高麗菜、花椰菜、大白菜等蔬菜,儘管栽培時有施用農藥,採收後卻常常仍有蟲藏在裡頭。
蔬菜裡常被叫作「菜蟲」的熟面孔,往往以鱗翅目的昆蟲幼蟲居多,也就是俗稱的「毛毛蟲」。例如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擬尺蠖(Trichoplusia ni),或者一些夜蛾科的幼蟲。比起其他常見的植食性昆蟲,這類幼蟲長時間附著於植株表面,較容易隨著購買的蔬菜帶進室內。再加上特殊的習性,使牠們在洗菜時不容易被水沖掉。
究竟什麼樣的特性,令牠們跟青菜難分難捨呢?
鋪在腳底下的絲
鱗翅目幼蟲爬行時總是伴隨吐絲的行為,這些絲線的存在,能夠讓牠們不易從植物上掉落。注意過毛毛蟲爬行時「搖頭晃腦」的模樣嗎?一般那樣的動作,就是在邊爬邊吐絲。
絲是由體內腺體製造,以蛋白質為主成分的分泌物,原本是液態,但接觸到空氣後即轉化為固態,並黏附於物體表面。
鱗翅目的幼蟲在腹部並具有稱為「腹足」(原足)的不分節構造,也就是呈肉質且粗短的腳,為平時移動用的器官。不同種類的幼蟲,腹足的形狀與排列也不太一樣,多數種類幼蟲的腹足為 5、2 或 3 對。
幼蟲行走時,會不斷從口中吐出絲,接著再踏過那些塗有絲的路徑。絲線能與腹足底下的特殊構造互相配合,使幼蟲緊緊抓握住植物。
絲的另一類功用是形成具有保護作用的「繭」。部分種類的幼蟲化蛹前,會在植物表面結繭。以絲構成的繭,一面包裹著蛹體,同時又緊密黏附於植物表面,這樣的構造也讓牠們不容易因外力而掉落。
自備強力魔鬼氈
幼蟲要穩固的攀附在植物上,不能光靠在腳下的踩的地方塗上絲,還需要能穩穩抓住絲的構造來配合。在幼蟲腹足底下,便有著能幫助幼蟲攀爬的細微鉤狀結構,這些結構稱為「原足鉤」(腹足鉤)。
除了部分類群外,一般鱗翅目的幼蟲,腹部每一個腹足底下,至少有數十個原足鉤。這些迷你的小鉤子略呈彎曲,大多以環狀的形式排列在原足底下。當幼蟲處在行走狀態,原足鉤能勾住腹足所接觸到的粗糙面或纖維狀物。
你曾養過蠶寶寶(家蠶的幼蟲)嗎?每次將蠶寶寶抓起來時,是不是會有一股阻力,甚至蟲體常會「牽著絲」被拉起?那就是原足鉤勾住了絲線的緣故。
就算碰到較光滑的植物莖葉或物體,只要表面覆了一層幼蟲所製造的絲,便能安穩的爬在上頭。部分種類的幼蟲,原足鉤甚至能刺入植物的淺層組織,讓蟲體牢牢的依附。
總之,原足鉤就如同魔鬼氈摸起來較刺的那一面(勾面),絲就如同魔鬼氈觸感毛茸茸的那一面(毛面)。所以毛毛蟲在植物上爬時,不但不易摔落,還能夠在各種角度的表面爬行。而當我們用力晃動、水沖蔬菜試圖把蟲挑出時,便成了相當麻煩的一件事。
有蟲的菜比較天然健康?
除了毛毛蟲本身的特殊能力,蔬菜表面凹凸不平、能夠鑽入的皺褶或孔隙等,這些或多或少也會增加清洗上的難度。所以往後若發現青菜洗過仍有少量蟲留在菜葉上,不必覺得太意外。
此外,似乎現在還有不少人認為蔬菜上有蟲,即代表「沒有農藥殘留,可以放心吃。」其實這麼說並不正確。前面已有提過,由於許多蔬菜害蟲具有抗藥性,就算噴藥也不見得殺得死牠們。何況,世上並沒有功效全能的農藥,有沒有蟲出現,與是否有農藥殘留,兩者未必有關聯。反倒蔬果遭蟲咬後形成的傷口,有可能遭到真菌等微生物進一步感染,建議去除會比較安全。倘若你也誤以為有蟲的菜比較健康,請拋棄那錯誤且過時的觀念吧!
參考資料![](https://pansci.asia/wp-content/themes/pansci-bootstrap-child/src/imgs/chevron-down.svg)
- Lucinda Treadwell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CATERPILL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