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梭的退役揭開了太空探險春秋戰國篇,年輕的航太科技新秀如雨後春筍般的崛起,其革命性的創新將帶領人類進出太空更自如。
陳彥升
人類在20世紀歷經了航太科技突飛猛進的洗禮,如今進入太空從事各類科學實驗,或是進行商業探勘及通訊服務,似乎已是稀鬆平常的例行事務,然而在2011年7月美國太空梭最後一次昇空畫下句點之際,一個自1960年代以來一直挑戰著火箭科學家的老問題,正將由新一代的太空科技公司來提出解答,就如SpaceX(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的天龍號太空船(Dragon Capsule),在5月25日完成與國際太空站銜接後,安全返回地面,此創舉寫下了另一歷史新頁。
新一代發射載具
這裡所說的老問題是:「火箭發射載具為何不能既簡化又有效率?」其中的效率又有兩個面向,也就是經營成本方面,以及運載效率方面,當然這兩者通常也是相輔相成的。而簡化的訴求,主要是要使火箭系統的可靠度提昇,因而降低經營的成本。簡單的說就是,新一代的運載火箭,必須要更便宜、可靠又有效率,這也是美國結束太空梭橫跨30年飛行的主因之一。而尋求這個問題的重大突破,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重大政策決定,正如1960年代的甘迺迪總統支持太空計畫,歐巴馬總統在就職之初,即作出改變NASA及美國太空工業的決定,他們將扶植民間公司負責經營地球軌道火箭運載的任務,而讓NASA能集中精神,發展火星及外太空探索的前瞻任務。
其實自1995年以來,一些美國太空工業的新秀,即陸續積極作準備加入戰場,且在21世紀初開始展露好成績。首先,軌道科學公司(Orbital Science Corporation, OSC)利用美空軍現有洲際飛彈所改裝的發射載具,完成商業衛星的發射服務。接著,由航太設計黑馬奇才之稱的魯坦(Burt Rutan)的公司Scaled Composites(縮尺複合材料公司),所領銜設計的SpaceShipOne(太空船一號)太空飛機於2004年9月間,運用安全又簡化的「混合式火箭技術」,完成連續兩週內運送人員進入太空,並安全返回地面,贏得了1000萬美元獎金的AnsariX-Prize,而他們公司現在正與維珍銀河公司(VirginGalactic)合作,繼續發展SpaceShipTwo(太空船二號)及SpaceShipThree(太空船三號),並已有可觀的太空旅行機票的銷售,自此太空旅行業正式成形。這裡提到的混合式火箭技術,即是使用液體氧化劑,加上固體燃料,以作為火箭燃燒推進的能源。
平地一聲雷— SpaceX 的崛起
太空旅行業的發展對於先前所說的簡化與效率問題,提供了部分的答案及新穎的想像,而另一個在火箭發射營運上較重大的突破,則是在2002年SpaceX公司問世之後,才漸漸被發現與證實。目前,規劃以完全民間的資源,來提供載人或無人的發射載具服務,往返地球軌道及國際太空站的公司,主要有SpaceX、OSC、ATK以及Blue Origin(藍源)等四家公司,其中ATK與BlueOrigin的火箭載具還在發展中,而以SpaceX的想法與規劃最具競爭力。他們如何作到的,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SpaceX在2002年成立後,即推出引人注目小巧的獵鷹一號(Falcon 1)發射載具,其總長21.34公尺,不及曾經運送太陽神太空人登月的農神五號(Saturn-V)火箭的五分之一,直徑1.67公尺,重3萬8555公斤。一般的運載火箭使用3或4節的設計,而此火箭僅用兩節,減少脫節分離的風險,因此大幅提昇了可靠度而降低成本。其使用的燃料是一種精製、且比一般加油站的汽油更經濟的煤油。通常大約只要10個工程師,就可進行這火箭的測試前點火檢驗。同樣的工作,一般的火箭則需百人才能完成。若觀看工程師們圍繞著如此小的火箭的忙碌情形,會令人反思其命名獵鷹實是言過其實,也許麻雀或山雀更適當些。
但是這不起眼的「次小型火箭」卻應允將可大量消減衛星發射入軌的費用,或則甚至使美國垂死的太空工業得以因此復甦(美國的航太公司曾經囊括了全世界約80%的發射服務,現在卻不到兩成)。這個在加州霍桑市的公司計畫提供以每次約650萬美元超低價的費用,舉昇670公斤的酬載入軌。其他航太公司能提供最低價的同樣服務可是需要約美金3000萬元。根據Falcon 1的發展成功,這公司目前已完成研製及開始出售下一階段的大型火箭Falcon9,且希望能以目前標準價錢的十分之一提供載人或無人的火箭發射服務。Falcon9總長69.2公尺,寬3.2公尺,重33萬3400公斤。SpaceX 的副總裁在2005年曾經說過:「我們很可能在十年內可達到登月的目標。」由此可以知道他們長遠的企圖心。
小公司,大目標
的確,以一間小公司來講,SpaceX的主管們是必須往大的目標去思考。馬斯克(Elon Musk)是這公司的董事長兼總裁。他是以他網路鉅子所得的財源來支撐這家火箭公司,而且一直是雄心勃勃。他在2005年時曾對媒體表示:「六十年前我們並沒有核子武器,能想像六十年後我們將會發明出什麼呢?」他且認為:「能在火星上建一個自給自足的第二個人類文明,是最重要的目標。因為,既然資料的備份儲存是必要的,備份儲存一個生物環境圈應該也是相同的重要。」由此可見他的眼光與NASA的相當。
馬斯克對這個位於洛杉磯南端工業大樓的1800人企業貫徹了他的大膽作風。他們極其認真地要挑戰波音和洛克西德瑪丁。他們很清楚,這些大公司雖然是民間企業,但是他們的作法卻是像到處官僚及冗員的政府計畫。SpaceX據此發動他們的攻勢,進行了一場革命。而這種看法與論點,也得到美國政府的重視與支持。然而,這到底還是困難的火箭科學。重力是一大負擔,大氣的阻力是顯著的,還有,就算簡單的火箭,還是有高爆炸性,這使得新成立的公司經常有火箭墜落燒燬的經驗。雖然2004年SpaceShipOne贏得X-Prize是一個創舉,但那只是一項次軌道的飛行,其所需能量僅是真正入軌飛行的2%而已。儘管SpaceX只是運送一個酬載入軌環繞地球——遠小於飛到火星上落腳的規模,且還端看許多不能掌握的因素,Falcon系列發射載具的成功將給這公司的老板莫大的鼓舞。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