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科普作家潘震澤|作者部落格:生理人生,經授權轉載。
「危機情境」(Jeopardy!)是個歷史悠久(1964年3月至今)、且廣受歡迎的美國電視益智問答節目,其特殊的提問方式(從答案反推出問題)、包羅萬象的問題內容、參賽者的競爭搶答、現任(1984年至今)主持人崔貝克(Alex Trebek)的魅力,以及不時舉辦的名人賽、青少年賽、大專生賽,甚至銀髮族賽等特別節目,在在吸引人觀賞而不厭;但今年二月中連續播出三天的兩場比賽,可說是劃時代的歷史性事件。
這三場稱作「IBM挑戰」的節目,是由國際商務機器公司(IBM)特別針對危機情境所設計的超級電腦「沃琛」(以IBM的第一任總裁Thomas J. Watson為名),挑戰之前在該節目中得勝次數最多及獲得獎金最高的兩位參賽者詹寧斯(Ken Jennings)與路特(Brad Rutter)。
電腦與人腦之前已經有過一回出名的交手,那就是1997年IBM的「深藍」(Deep Blue)與世界棋王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進行的六場比賽,深藍以三勝二負一和的成績獲勝。該項成就讓許多人擔心機器即將超越並取代人類,但有識之士都曉得電腦長於記憶與計算,不但能記住成千上萬局高手棋譜,還能比最優秀的棋手多預測好幾步棋,所以占了上風。但深藍只是按指令行事,並無獨立思考能力;這一點深藍的主要設計人、來自台灣的許峰雄博士說得好:這還是人與人的比賽,一方是當眾表演的棋士,另一方則是隱身幕後的工具設計者(注一)。
然而沃琛的出現,又拉近了人與機器的距離:沃琛不但能理解主持人的問題,還能在短短幾秒鐘內找出答案,趕在兩位超級冠軍前按鈕作答,這可是讓任何看過該節目、並試圖回答問題的人驚訝不已的表現。因為這裡頭牽涉到對人類自然語言(而非電腦程式語言)的了解(注二),這是理解問題的第一步,接下來則是尋找資料、建立假說、評比推理以及做出決定等系列過程,難度可是比下棋高出太多。
雖說沃琛擁有幾千顆IBM最新的微處理器、及高達16兆位元(16 terabytes)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儲存了全套維基百科以及各種字典、文學作品、網路文章及資料庫的內容,但重點是其軟體若不能從相當於兩億頁面的資料大海中撈出針來,或是耗時需三秒以上的話,也就沒戲唱。結果沃琛在連續兩場比賽中都擊敗了對手,取得優勝。這不僅是機器的勝利,更是工具設計者的勝利。
電腦除了記憶與速度外,還有不會疲倦、不受情緒及主見左右等長處,與電腦交過手的卡斯帕羅夫與詹寧斯都提到了這一點;但現今的超級電腦造價高、體積龐大、不單耗能且受限於軟體,是其缺點。沃琛的表現,讓人想起電視影集《星際爭霸戰》(Star Trek)裡可聽懂人話、隨時提供答案的星艦電腦,但比起《星際爭霸戰》第二部影集《銀河飛龍》(Star Trek-The Next Generation)裡的機器人Data,還差得很遠:Data不但長得同真人一樣,還能行動自如,與人溝通無礙,且智力體力都超人一等。但Data還是有一點與真人不同,就是不知喜怒哀樂等情緒為何物,也不懂幽默(好些劇情橋段都以此為題),這大概是人與機器最大的差別。
有人根據電腦處理器速度不斷成級數增加的事實,預測再過三十五年,電腦智慧不但超越人腦,還會取得獨立性。到時機器將與人類並存於世,不是取代人類就是與人合而為一;這些人給該情況取了個名字,叫「奇異點」(singularity),說是「人類歷史織錦出現斷裂的一刻」(注三)。
老實說,像仿生人(android)、生化人(bionic man)或電子人(cyborg)等名詞與概念,在科幻小說與電影裡已是老生常談;機器人進步到能自我複製、繁衍並取代人類的情節,也早不新鮮。這種對未來科技發展的預測,每個時代都不乏其人;雖然猜不中的比例遠高過猜中的,但也絲毫無損許多人樂於扮演先知的興致。
利用機器的長處來增進人類能力與智慧(IA, 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的做法,自古有之,於今尤烈,沃琛就是最新的例子。但在還不了解人的情緒與意識如何產生之前,就擔心會有危及人類生存的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出現,並無多大意義。
尤有甚者,奇異點的提倡者還進一步預測:可將人的思想記憶掃描後輸入電腦,如此可保人的永生。只要懂得一點人腦如何組成及運作的生物學家,大概都不會認為那是可行之道,但也絕對阻止不了有人作夢。我們在讚嘆沃琛的表現之餘,大可靜觀其未來的應用,對人類的前途希望有所幫助,而不必杞人憂天。
注一:參見Hsu, Feng-Hsiung: Behind Deep Blue: Building the Computer that Defeated the World Chess Champ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注二:沃琛是在主持人唸問題的時,同步接收以電子文字傳來的訊息。本文在《中時》發表時,誤以為沃琛已具備語音辨識的能力,下筆有誤,承蒙讀者茄子來信指正,特此致謝。看來沃琛要達到星艦電腦的水準,與人類即時聽講溝通,還有段路要走。
注三:參見Grossman, Lev: Man and machine. Time, Feb. 21, 2011, pp. 42-49. http://www.time.com/time/health/article/0,8599,2048138,00.html?xid=newsletter-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