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為什麼食物能滿足心靈?帶你了解食物的療癒魔力!——《用心理學發現微幸福》

幼獅圖書
・2020/02/26 ・203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86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蔡宇哲、潘怡格

小美:「我今天要好好大吃一頓!」
小明:「為什麼?你今天發生什麼事了嗎?」
小美:「最近事情一堆,搞得我好煩躁,所以我要吃東西發洩壓力。」
小明:「確實,有些食物總讓人感到很療癒,那你想吃什麼呢?」
小美:「我現在好想吃小時候巷口賣的那家豆花喔,真懷念!」

究竟食物有著什麼神奇的魔力,可以滿足人們的身心靈呢?除了食物本身真的好吃以外,是否還有其他魔力呢?

沒錯!食物是有魔力的!圖/GIPHY

其實,食物所散發的氣味也很容易勾起人的懷舊回憶呢!

當我們聞到某種熟悉的味道,它會喚醒曾經存在過的昔日回憶,而且通常那些記憶都是比較開心的片段,例如:熱狗可能會勾起去遊樂園或是逛夜市的經驗、爆米花會想起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感覺等等。

比起食物喚醒記憶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在某種程度上,會讓我們的心情變得更好。那些讓心靈上具有某種程度療癒作用的食物,吃下時會充滿幸福感。

它或許與自己的兒時記憶與成長背景經驗有關,且依習俗民情不同,各國代表性的食物也五花八門,通常為甜點、炸物,或是媽媽煮的家常菜。這種與昔日回憶、療癒有關的食物,應該就是每個人心裡都有的「媽媽的味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好像料理鼠王中,雜菜煲像是讓人回到自己小時候一樣。圖/GIPHY

我們什麼時候會需要療癒食物?

心理學家喬登‧特洛伊西(Jordan Troisi)與他的團隊,在 2015 年做了一個關於療癒食物的研究,目的是想知道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會最需要療癒食物。

研究者在第一個實驗邀請 77 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大學生,他們會先做一個關於人際關係型態的測驗,共分成「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畏懼型」等四種類型,然後隨機分成危機組與一般組,危機組被要求回想自己與最親近的人發生爭吵時的情景,然後詳細描述當時的情況與心情;一般組則是被要求在五分鐘內列下住所中的物品清單。

同時,研究者依照過往學術經驗,將洋芋片作為本次實驗的療癒食物,因此,在完成任務後,研究者會給予每個同學一份洋芋片,請他們依照享受程度、美味程度、開心程度評分。

吃洋芋片很療癒,對吧!圖/GIPHY

結果發現,被分類為安全型的同學,也就是對自己及他人都有較正向的看法,認為自己是有價值、被愛的那群人,在經過危機組的任務後,對於洋芋片明顯有較高的評價。

這代表有正面關係的人,在自己遇到危機壓力,或是感到孤獨沒有歸屬感的時候,會較偏好從療癒食物中獲得安慰。

不過,或許有人會覺得未必大家都認為洋芋片是療癒食物啊,每個人對食物的感覺又不一定相同!

沒錯,正因為如此,研究者重新邀請了 85 位大學生,同樣先進行人際關係型態的測驗,然而,這次的大學生接下來的十四天都要在傍晚寫日記,內容除了評估孤獨情緒的程度外,也要記錄自己的飲食狀況,並回答「我今天是否吃了自己所認為的療癒食物」,透過日常生活的紀錄,來觀察孤獨情緒與吃療癒食物的關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趣的是,結果與第一個實驗相似,那些較正向的參與者,在自己平常感到孤獨、沒有歸屬感的時候,吃療癒食物的機率明顯增加。

所以,當人們在人際上感到孤獨無助時,就會產生一種動力想要消除這種不適感。

這不代表你能夠豪無節制的暴飲暴食啦!圖/GIPHY

因此,人在感到孤獨無助時,常會嘗試去做一些行為,來給自己一些舒服與快樂的感覺,而吃東西就是其中一種方式。不過,這可不代表你可以無節制的暴飲暴食喔!

我們可以如何健康地紓壓?

怎樣吃得健康,又能緩解負面情緒是一門大學問,以下提供兩點建議:

一、療癒食物可以提供歸屬感

療癒食物的力量可以喚起腦海中,某些讓你覺得安心的回憶或是情緒,而這種現象又特別明顯存在於擁有正面關係的人身上,或許這也是為什麼離家的人總是容易懷念家人所做的料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比起吃到飽火鍋,家常料理或許更能勾起美好的回憶。圖/Pixabay

下次若發現身邊的朋友想用吃來發洩情緒時,不妨帶他去品嘗他所懷念的家鄉味。比起去吃份量驚人的吃到飽火鍋,一碗平凡的滷肉飯或許更能勾起他美好的回憶,撫慰他受傷的心靈喔!

二、食物不應是唯一的心理安慰

大吃的重點應該不在於吃本身,而是能有一個方式讓自己紓解壓力。不妨透過運動、與朋友聊天來排解情緒,若每次有壓力都是藉由大吃大喝來解決,長期來說,不但效果不佳,健康、身材也都可能因此變差。

——本書摘自《用心理學發現微幸福》,2019 年 11 月,幼獅文化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幼獅圖書
6 篇文章 ・ 2 位粉絲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當情緒像過山車?從亢奮到低落,解碼躁鬱症的真實面貌
PanSci_96
・2024/10/12 ・225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正式名稱為「雙向情緒疾患」或「雙極性情感障礙」,是一種讓患者的情緒不受控制地在極度亢奮和極度低落之間擺盪的精神疾病。這樣的情緒變化不僅僅是短暫的起伏,而是持續多天、甚至數週的狀態,對於患者的生活、關係和工作會造成重大影響。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什麼是躁鬱症?

躁鬱症患者的情緒通常經歷兩個極端階段:躁期和鬱期。

在躁期,患者可能會感到無比的精力充沛、自信心爆棚,甚至會有過度樂觀和衝動的行為。然而,躁鬱症不僅僅是「情緒高漲」的表現,在躁期過後,患者往往會經歷嚴重的情緒低谷,進入所謂的鬱期。此時,他們會感到情緒低落、無力感、甚至有自我傷害的傾向。

近幾年大眾逐漸正視精神疾病的影響,許多名人也曾經公開分享他們的躁鬱症經歷,如歌手瑪麗亞.凱莉、演員小勞勃道尼。這些公眾人物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了這種精神疾病的廣泛影響,以及如何對他們的創作、生活和心理造成衝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躁鬱症的分類與盛行率

根據跨國研究,不論種族、性別或地區,躁鬱症的盛行率約為 1%,這意味著每 100 人中就有一人可能經歷過躁鬱症的發作。如果將所有的亞型計算在內,終生盛行率甚至可能高達 2.4%。躁鬱症的發病年齡通常集中在 20 至 30 歲之間,超過 70% 的患者在 25 歲前就會出現早期症狀。

躁鬱症依照症狀的不同,還可以分為不同的亞型。最常見的分類是第一型和第二型。第一型躁鬱症的特徵是患者會經歷完整的躁期,通常會影響患者的日常功能,甚至需要住院治療。而第二型躁鬱症的躁期則相對較輕,稱為「輕躁期」,但鬱期仍然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躁鬱症根據症狀可分為不同亞型,最常見的是第一型和第二型。圖/envato

什麼是「躁期」和「鬱期」?

「躁期」和「鬱期」是躁鬱症的兩個主要特徵階段。

躁期: 許多人對「躁」字的理解常常會聯想到「暴躁」或「焦躁」,實際上躁鬱症的躁期,更多的是情緒高昂、亢奮的狀態。在輕躁期(Hypomania),患者會持續數天感到極度精力充沛,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表現得比平時更有自信和創造力。但問題是,這種情緒亢奮狀態不一定持續太久,躁期可能會逐漸惡化為狂躁期(Mania)。這時,患者的行為可能會變得極端,容易做出無法預測的決定,例如過度消費、縱情娛樂或進行不安全的行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鬱期: 在鬱期,患者的情緒和行為完全反轉。他們會感到無精打采、情緒低落,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勁。這時候,患者的日常活動變得困難,注意力和記憶力也會大幅下降,甚至有自我傷害或自殺的傾向。

從外界看來,躁期似乎是一個非常「高能」的狀態,但實際上,躁鬱症的危險之處正在於它的不穩定性。躁鬱症患者在躁期中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即使感覺自己處於高峰狀態,這樣的「興奮」很可能會導致衝動行為,如不理智的財務決策或人際衝突。

如何應對躁鬱症?

躁鬱症不僅僅是情緒的擺盪,同時也會對患者的生活產生影響:

  1. 無法控制的躁期時間:躁期的長度和強度不是患者能控制的,患者可能從精力充沛的狀態,轉變為難以收拾的混亂局面。
  2. 鬱期的危險性:在躁期過後,進入鬱期的患者常常因為自責或對前期行為的後悔,而陷入更深的低谷,這增加了自我傷害的風險。
  3. 生活質量下降:反覆發作的情緒擺盪讓患者難以享受生活,甚至對快樂的感受也會變得懷疑和恐懼。
  4. 人際關係受損:情緒極端的變化會讓患者難以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這對於長期支持系統的建立是巨大的挑戰。
  5. 大腦損傷:每次發作對大腦的損害都是不可逆的,長期下來,注意力、記憶力、甚至思考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治療與日常應對方法

對於躁鬱症的治療,藥物和心理治療是兩個不可或缺的部分。穩定情緒的藥物,如鋰鹽,是控制躁鬱症的重要工具。鋰鹽自 20 世紀開始就被廣泛用於躁鬱症的治療,能有效減少躁鬱症的復發風險。如果患者正處於躁期,醫生還可能會使用抗精神病藥物來幫助控制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同樣重要,特別是在症狀穩定後,透過心理治療,患者可以學習如何識別躁鬱症復發的早期徵兆,以及如何調適壓力和情緒。

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學習識別躁鬱症復發的早期徵兆,並有效調適壓力和情緒。圖/envato

如何支持身邊的躁鬱症患者?

身為躁鬱症患者的家人或朋友,了解如何在不同的情緒階段支持患者是關鍵。在躁期時,避免硬碰硬,而是試著將患者的注意力引導到安全的活動上;在鬱期時,提供非批評的陪伴,讓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與支持。

躁鬱症是一種需要長期管理的疾病,但這並不意味著生活的希望就此消失。許多躁鬱症患者在接受治療後,依然能過著豐富充實的生活,並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發揮才華,擁有幸福的人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0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黃瓜也可以當甜點?瓜籽肉會發出碘的味道?探索瓜味的多重宇宙——《料理滋味創意地圖》
積木文化
・2024/08/19 ・1432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瓜 CONCOMBRE

黃瓜可以只做成冷盤沙拉,也能在鹽水、英式醃菜中展現出多種滋味,甚至可以煮成配菜。它的滋味比看起來的要複雜許多:很明顯它有綠質及強烈的葉綠素滋味,但也有碘和奶油味。沒有交集的兩個世界,讓這種蔬菜能往兩種滋味方向去發揮!

黃瓜的芳香輪,解鎖更多黃瓜搭配。 圖/積木文化《料理滋味創意地圖

正確切削黃瓜:善用皮與苦味的微妙平衡

黃瓜外皮呈綠色並略帶苦味,想當然爾也有葉綠素滋味⋯⋯我們去皮不是為了美觀,而是要除掉這種苦味。又或者,我們可以刻意保留全部或部分黃瓜皮,對這有點侵略性的味道做進一步運用。經過斟酌的苦味能帶來無可否認的餘韻,也讓這種蔬菜含水量相當高的芳香特性變得複雜。薄荷、蒔蘿、青蘋果等「綠色」食材會凸顯出黃瓜的清新。

善用瓜味,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美味。 圖/積木文化《料理滋味創意地圖

籽肉的碘香秘密:黃瓜與海鮮、乳製品是絕配

為何把黃瓜的果肉跟籽吃進嘴裡時,能感受到碘味和奶油味呢?答案是因為醛類*1,存在於麵包皮和多種油裡。出乎意料的是,黃瓜能跟海藻、牡蠣、麵包和奶油做組合。為了發揮這些香氣,我們不妨將乳酸化合物(芒果、荔枝等)搭配帶乳香的乳狀食物(如希臘優格,這解釋了希臘沙拉醬﹝Tzatziki﹞*2 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或是藍紋乳酪、昂貝爾藍紋乳酪﹝Fourme d’Ambert﹞、馬斯卡彭乳酪也可以),以及一些像孔德里約(Condrieu)這樣帶奶油香味的酒。有了黃瓜內部的果肉跟籽,這些組合就保證成功。

*1:主要為 (E,z)-2,6- 壬烯醛、2-壬烯醛(non-2-énal)。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譯注:以希臘優格和黃瓜碎粒為主要材料的沙拉。

除了海鮮、乳製品之外,還有其他食物也可以嘗試看看。 圖/積木文化《料理滋味創意地圖

來試試吧!甘納許巧克力黃瓜

  • 準備甘納許:煮滾 300 毫升的水,加入 1 克洋菜粉,離火並倒進 150 克的黑巧克力碎片攪打混合,再倒進容器裡約 1 公分高度,隨後放進冰箱至少一小時。
  • 準備黃瓜:將黃瓜(用果汁機)榨成汁。提取 150 毫升,取其中一半與 1 克洋菜粉和一茶匙糖一起煮沸。離火,將剩下的另一半加進去,放涼後小心地倒在巧克力甘納許上(約 0.5 公分高),然後放進冰箱。
  • 擺盤:切成固定長度(約 6 公分長,1.5 公分寬)。可和黑巧克力圓脆片(Tuiles)一起食用。

不同變化:富含葉綠素的活力蔬果汁

選擇未處理過的小黃瓜,連皮榨汁,增強青綠及微苦滋味。這種富含葉綠素的果汁可以調味油醋汁、雞尾酒(琴酒等)和西班牙冷湯。可以將果汁冷凍在冰塊盒裡供多次使用。

——本文摘自 拉斐爾.歐蒙(Raphaël Haumont)、提耶里.馬克思(Thierry
Marx),《料理滋味創意地圖:法國材料物理化學專家聯手米其林主廚,15種香調、80種常見蔬果食材的氣味因子,探索 1,500 種創新風味搭配!》,2024 年 8 月,積木文化,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積木文化
16 篇文章 ・ 11 位粉絲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AI 可以幫你聽懂老婆的情緒了?AI 情緒理解原理解密!
泛科學院_96
・2024/07/01 ・510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讓電腦理解人類情感,一直是許多科學家關注的議題。那你知道現在 AI 已經學會人類情緒的辨識了嗎?

所以我們這集就來講講:

  1. AI 如何理解人類情緒
  2. AI 如何生成情緒語音
  3. 世界上第一款具有同理心的 AI 對話工具 Hume

那麼我們就開始吧!

最後,你覺得 AI 情緒辨識能拿來做什麼呢?

  1. 就陪我練英文而已吧
  2. 挖賽這樣我就有女友翻譯器啦
  3. 開始想跟 AI 談戀愛
  4. 其他也歡迎留言分享喔

如果有其他想看的 AI 工具測試或相關問題,也可以留言發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泛科學院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泛科學院_96
44 篇文章 ・ 53 位粉絲
我是泛科學院的AJ,有15年的軟體測試與電腦教育經驗,善於協助偏鄉NPO提升資訊能力,以Maker角度用發明解決身邊大小問題。與你分享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每週更新兩集,讓我們帶你進入科技與創新的奇妙世界,為未來開啟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