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Alexis
在這世界好快心好累的時代,我們大學修的很多學分都很難學以致用,「不務正業」、做著跟大學主修乍看沒什麼關係的工作,可能才是常態。五月的專題徵文,就讓我們來看看「職涯」能有哪些變化!
大學念的是經濟管理學系,與設計使用者體驗完全談不上有任何關係。我想兩者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這些產出前的種種努力,都是為了讓成果得到更多的商業價值——直白的說共同目標就是賺更多錢。
讀書時期某天意外從國外的科技網站上,發現了這份職業的存在,完美契合我對夢幻工作的所有定義。
在大學憑著興趣,開始自學了設計相關的軟體,零星的接著案子練習。畢業時只有基礎的設計軟體技術但沒有任何與UX相關工作經驗下,想著能找到一份與科系相關的工作就好,等有了收入再去上培養技術的專業訓練課程,不論是人資、行銷、行政來者不拒但投了許多履歷都無果。
就在灰心喪志時,看到人力銀行出現一個包山包海的行銷工作,在看到這家新創公司有在開發自己的App時,心中瞬間充滿了希望,「說不定在這麼一家小規模新創公司裡,他們會願意讓一個沒有經驗的人參與App的開發設計」。
就這樣子得到了,我第一次的完全掌控的APP 專案包含介面、使用流程設計,緩慢但持續的累積經驗。在離職之後得償所願,以先前積累現在正式轉職成為菜鳥UX設計師。
每個專案都會進行固定的開發流程,了解客戶的需求與想要達成的效果,從需求產生的原因等細節去著手規劃最順暢的使用流程並解決使用上的痛點。
規劃初步草圖到模擬的操作原型,包含初步思考要具備什麼功能的畫面Wireframe,測試操作步驟連接是否順暢的Mockup,囊括成品UI設計的模擬原型 Prototype過程中會請客戶進行確認,是不是他們符合他們的預期。如果符合才會進行更細節的規劃,通過使用者測試後,提出詳細的規格企畫書。
上述的流程就像是連續的關卡,每一關都要成功通過才能進行下一步,「妥協」就是每關的魔王。
從最一開始的構思到跟需求方溝通,都要保持超然的觀點,客觀地去懷疑自己的設計。同時會有來自客戶緊迫的時程跟工程師希望簡化的壓力,面對溝通時不能因為怕麻煩,就抱持著「不如算了吧,這樣也可以」的心情輕易妥協,來放棄了對使用者比較好且正確的操作方式。
剛開始因為UX 設計師是近幾年才興起的產業,在非相關領域較鮮為人知,所以朋友、家人聽到這個職業名稱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一臉茫然。
當我嘗試用比較平易近人的語言解釋,像是「負責規劃操作介面的與流程,讓使用者的體驗更好」或是「把客戶的想實現的概念轉變成能實作的產品」。聽的人通常還是無法想像,那平常要做些什麼。
這時候我會舉個有關網頁、APP的例子,在聽完說明後他們似乎會理解一些,但缺點是同時會產生誤會認為UX設計就是實際投入到程式開發的部分。就是一般人比較熟悉的軟體工程師,幾乎從他們的眼神裡透露出在腦海裡正在想像,我平常工作時就是對著密密麻麻程式碼的黑螢幕敲打鍵盤。
但最近「使用者體驗」這個名詞因為成為許多科技的致力優化的目標,開始漸漸開始流行起來。在APP store的留言區也常常可以看見使用者對於體驗的評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當人們聽到這個職業時,會容易理解許多。
對於有興趣從事這份工作的人,建議可以先去試作一個簡單的UX優化測試——
「找到一頁你覺得不好用的畫面,試著說出應該的改善部分與簡單的解決方式。」
測驗自己是不是天生具有作UX的思維,並且在解決需求者操作痛點時,是會感到滿滿的成就感抑或是只會覺得麻煩?因為這份工作很多時候都是在挑戰自己原有的想法與不斷的驗證正確性,如果缺乏足夠的熱情是很難順利進行的。
先確定自己有興趣後,就可以前往相關網站了解UX架構,例如:Medium ux。了解UX架構後。再投入技術學習的部分,也可以此網站在上輕鬆找到如何從零到一的學習文章可以作為參考。
在具備足夠的技術力後,可以閱讀相關書籍來系統性的深化細節,例如:使用者至上、平靜科技都是不錯的經典書籍。
更多「不務正業」的相關文章,請見 特輯:我念XX系,但我現在在做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