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我念傳播系,現在是課程專案經理──「不務正業」徵文

活躍星系核_96
・2019/06/07 ・235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74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世界好快心好累的時代,我們大學修的很多學分都很難學以致用,「不務正業」、做著跟大學主修乍看沒什麼關係的工作,可能才是常態。五月的專題徵文,就讓我們來看看「職涯」能有哪些變化!

  • 文/Miss M│曾路過公關領域,現在是在新創圈打滾的產品 X 行銷混血人,也是個不時會拎著背包到處走走的旅人。有一個 Medium 記錄工作日常,也會寫一些想給當時初入社會的自己的心得。
圖/pixabay

我在 2013 年從國立大學的傳播相關科系畢業,當初申請這個系完全是誤打誤撞,覺得聽起來有趣、分數過門檻,最後面試過程也跟教授們聊得來,就這樣唸了四年。

傳播科系有分很多種,公關、廣告、圖文、影像、新聞和多媒體等,當時系上較著重新聞學與傳播相關理論,所以與新聞應用的相關課程有影音新聞採訪、新聞稿撰寫和多媒體電子報專題等,較與學術理論相關的則有社會學、消費者心理學、批判思考與政經議題等。

整體來說,我在這四年接觸的學問很廣,但都不深。更可怕的是,畢業後的我並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只憑藉著大學時對於社團、校際活動、寫作的興趣,找了看似與此稍有連結、卻又不完全正相關的第一份工作:消費產業的公關代理商

公關代理商要幫客戶擬新聞稿發給記者、找部落客體驗產品寫心得和舉辦新品發表會等,做了一年多,我覺得這份工作雖有挑戰也有趣,但終究是「幫別人(客戶)做事」,也就是個「為人作嫁」的角色,所以還是希望能到品牌端,體驗品牌企業內部運作的方式。

後來我在 2016 年加入一家與英文學習相關的新創公司,憑藉著過往寫文案、發想企劃與舉辦實體活動的經驗,稍微「轉行」擔任線上課程的數位行銷。當時網路行銷正夯,但我在上一家公司幾乎沒碰過網路行銷,幸好老闆很願意帶我,我就學著寫臉書廣告貼文、經營 google 廣告、當粉專小編、寫部落格做 SEO。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在這間公司確認了自己對線上教育產業的熱情,認為數位學習既是一個趨勢,也是一件值得努力、對社會有幫助的事情。然而,我能夠做的內容較偏向宣傳企劃,對於產品的決策權不多,發揮空間越來越有限,所以我在 2018 年主動應徵了現在這家公司,同樣是新創產業,也與線上學習相關,職稱大致上是「課程專案經理」,主要負責線上課程內容設計與執行,工作內容包含與老師討論課程大綱、將課程拍攝為影片並透過網路宣傳與販售、改善網站功能,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與學習效果。

而這三份工作,其實都跟我的大學所學沒有正相關,與我同職位的同事或主管幾乎都不是傳播背景。但我並不會因此斷言「學校教的東西都沒用」,我覺得「所學與工作不符」,一半的主因是「世界變化太快」。

大學時期我修過攝影,那時要扛著半身高的攝影機和腳架去拍攝,拍完還要回宿舍「過帶」(是的,沒有記憶卡);我也上過整合行銷,那時只會把影片傳到 YouTube 上,根本沒想過原來還可以進一步分析影片的點擊數、觀看時間與互動情況;系上開了人機互動的課,但當時「使用者體驗」或「UI/UX」等詞彙也不普及。而我大學畢業也不過是 2013 年,原來五、六年的時間,科技可以進步這麼快,因而導致產學之間的落差。

另外一半的主因則是「當時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所以沒有好好善用學校資源。如果我知道自己會對內容企劃、數位學習有興趣,或許我在當時可以多修一點與教育和管理有關的課,讓自己有更多背景知識,畢業走出校門那刻,或許就不會那麼徬徨。

然而,我也感謝當時徬徨的自己,沒有因為「不知道要做什麼」而什麼都沒做,反而因此嘗試了打工(接案寫新聞稿)、社團(偏鄉服務)與實習(到廣告公司做競品分析與市場調查)。我認為這些體驗主要增進的並不是學會使用剪片軟體、增加寫稿速度、懂得數據分析等「硬技能」,而是人際相處和團隊溝通等「軟技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剛剛說過,我現在這份工作主要目標就是「設計出一套線上課程」,不管是蒐集參考資料以設計課程大綱,還是運用各種文件與專案管理工具統整資訊,都是靠著時間與經驗可以養成的硬技能。但其實日常工作中最容易碰到的,並不是這些問題。

舉例來說,設計出課程大綱,如果授課老師不喜歡怎辦?課程影片拍攝完畢,但不符合預期,該怎麼做?課程好不容易準備好了,結果公司說行銷預算不足,又要怎麼辦?課程終於上線了,結果上課學員不滿意,寫到客服信箱大罵,該如何處理?說到底,工作上最常碰到的還是「人」這關。

我認為即使學校時期紮的底子不夠厚實,出社會後仍可以透過書籍、課程或公司教育訓練等管道補強;然而,上面這些真實例子才是工作上的最大挑戰,因為人不是機器,每個人都有脾氣與個性,也有不同的相處偏好。

所以,如果你已經知道自己對什麼工作有興趣,趁學生時期去實習看看、多問學長姐、上網了解相關公司與產業新知,好好培養你的「硬技能」,同時,多培養人脈或參加團體活動,適應團體生活絕對有助於職場生存;如果你還沒找到自己的方向,也不要害怕,分享一句最近工作上合作老師勉勵學員的話:”You don’t have to be great to start, but you have to start to be great.” 很少有人一開始就知道要幹嘛,也很少有人一開始就能把事情做得很好、把人生活得很漂亮,但如果想做到這些事,我們必須勇於嘗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如果你對線上教育、數位學習有興趣,不妨多參考他國案例,如中國的得到、喜馬拉雅、知乎等;還有美國的 coursera、udemy 等,畢竟台灣的相關產業在近兩年才開始有較明顯的發展,整個生態的成熟度、經營策略、行銷手法等都還在逐漸建立,不過也因為這樣,才顯得這件事情更為重要、更加有挑戰性,也歡迎你進來。

更多「不務正業」的相關文章,請見 特輯:我念XX系,但我現在在做OO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近零碳建築新趨勢:從節能創意到 2050 淨零轉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3 ・370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根據聯合國統計數據,全球每年 38% 的溫室氣體排放,並非來自道路上的交通工具,而是由「現代都市與建築」所造成的。

我們如今站在兩條路徑的十字路口。一條是依賴更多水泥建築與空調系統來抵禦夏季酷暑,然而這樣的選擇只會加劇室外大氣的惡化。另一條則是徹底改革建築、用電、設計與都市規劃,不僅尋求低碳排放的建築方式,還要找出節能降溫的解決方案,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我們是否真的能將建築業的碳排放歸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建築的溫室氣體哪裡來?

在建築物 60 年的生命週期中,建材的碳足跡其實只佔 9.8%,因為建築一旦完成後,材料不會頻繁更換。相反,日常生活中的用電才是主要的碳排來源,占了 83.4%,其中大部分來自冷氣、照明和各種電器。

當然,讓大家集體關燈停用電器「躺平」來拯救地球,顯然不切實際。既然完全不消耗能源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尋找更現實的解決方案。

現在就來看看全球七棟零碳建築之一——成大的「綠色魔法學校」,臺灣首座淨零建築,如何運用建築技術,成為當代永續建築的典範。這些技巧中,有哪些能應用到你我家中呢?

綠色魔法學校。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為了省電要把煙囪塗黑、吸收更多太陽光?

都市裡,我們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夏天的高溫,水泥建築群在陽光的烘烤下,變成一個個巨大的窯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綠色魔法學校在國際會議廳裝了一個煙囪,不過這不是為了讓窯爐更熱,而是用來降溫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煙囪為什麼都都要蓋的那麼高?原來煙囪越高,上下的溫差越大。熱空氣因為密度低而向上移動,產生熱對流。溫差越大,這個熱對流就越強烈,這就是所謂的「煙囪效應」。在要幫室內降溫的情況下,我們的目的是產生更強的煙囪效應,抽走熱空氣,讓室溫下降。但這棟建築裡沒有火爐,而溫差不夠大時,這效應會變得微弱,那該怎麼辦?

綠色魔法學校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解法:在煙囪南面下半部改裝透明玻璃窗,並將煙囪內部塗成黑色,還加裝了黑色烤漆鋁板,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陽光。每當艷陽高照,這個不插電的的「自然通風系統」就能自動啟動,創造局部的熱對流,帶動整根煙囪的熱氣向上移動,為室內降溫,達到節能效果。以熱制熱,完全反常識。

綠色魔法學校的特殊煙囪設計,玻璃引入太陽光。圖 / 泛科學攝影畫面截圖

幫室內降溫的最大原則是:通風。

實際上,不是人人家裡都有煙囪。但如果建築的高處沒有任何窗戶或通風設備,熱空氣就是會從屋頂一路往下蓄積在室內。因此,你也一定在許多工廠或民宅的屋頂看過一個不斷旋轉的小風扇,它們也是有異曲同工的效用。雖然不是高聳的煙囪,但特殊的渦輪構造,風吹過就會開始轉動,並連帶空氣排出室外。是個不用插電的通風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綠色魔法學校館內動畫-室內通風排熱補冷。圖 / 泛科學攝影畫面截圖

綠色魔法學校的煙囪就是個效能更強的換氣機,足以讓 300 人大型會議廳的換氣次數,高達每小時 5 到 8 次,甚至能在室內颳起風速每秒 0.5 公尺的微風,是最舒適的環境。這些利用熱氣密度的差異來改善室內溫度的方法,又稱為「浮力通風」。

為了把通風貫徹到底,綠色魔法學校在建築的兩面裝設大量窗戶以及吊扇,來讓水平也能通風。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裝置,其實才是關鍵。靠吊扇的一點點電力讓自然風可以自由進出,耗費的能源,遠比冷氣還要少得多。

幫空調省電的最後一招,就是微環境控制。

綠色魔法學校透過屋頂植栽與造林改善微氣候。圖 / 綠色魔法學校

實際上魔法學校內還是找的到空調設備,並不是完全拔除不用。除了選用最高效率的主機,以及把室內循環做到最好以外,降低周遭環境溫度才能減低冷氣的負擔。要降低水泥叢林的熱島效應,需要植被與水體來做溫度調適。

在太陽照射下,水泥屋頂表面最高可以達到攝氏 70 度,如果屋頂有種植植栽,室內頂層樓板的表面溫度就可以維持在攝氏32 度以下。不用開電就先幫室內降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水也是關鍵的一環。一是水的比熱高,想打破水分子之間的氫鍵,需要大量的熱量,要讓一千克水的溫度升高一攝氏度,需要 4,200 焦耳的熱量,這可以避免溫度因為烈陽就快速上升。二是當溫度真的過高,水也會透過蒸發帶走熱量,讓溫度不至於向上飆。

魔法學校的屋頂花園使用水庫淤泥,研磨後燒製成的再生陶粒,裡頭混合了稻穀,結構極細,不會像有機土一樣分解消失,可以涵養水源,還不用動不動補土壤,不只降低屋頂植被的澆水次數,還能達到降溫效果。地面也採用透水鋪面,讓每一滴水都不浪費。

綠色魔法學校本名是成功大學的「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

2013 年被英國知名出版社羅德里其評為「世界最綠的建築」,並獲選為聯合國全球七棟零碳建築之一。

除了表彰之外,在認證上也確實取得了臺灣最高等級的「鑽石級綠建築」認證,以及美國最高級的「白金級綠建築」兩個綠建築認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讓相同的成效可以陸續在全臺的所有建築上實現,臺灣在既有的綠建築標章體系上,擬定出了「建築能效評估系統 BERS」,針對關鍵的空調、照明、插座電器的用電狀況訂出明確的耗電密度指標得分。簡單來說,就是每平方公尺的面積上,每年平均的用電量。

建築能效標示。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要打造一棟淨零建築,需要設計與材料硬體的相互配合。在日常用電這最大耗能項目上,能透過前面的淨零設計與智慧能源管理來減低能耗。而我們還沒提到的最後一塊拼圖,則是回到建築的建材本身。這部分減碳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將傳統施作工法改為在工廠就完成模組化建材製造的「預鑄工法」,減少現場搭建鷹架、施工的步驟,達成減碳。又或是將部分建材更換為木、竹等負碳建材,甚至使用零廢棄物、能「循環使用」的建材。例如 2018 年亮相的臺中花博荷蘭館、或是 2021 年台糖在沙崙啟用的循環聚落。

建築物能夠完全不用電嗎?……電從哪裡來?

沒錯,連全球最綠的建築——綠色魔法學校,也無法做到完全不使用電力。正如前面提到的,建築的最大能源消耗來自日常使用,而這所「魔法學校」的成就,是成功將日常能源消耗降低,讓溫室氣體排放減少超過 50%。

這就是關鍵,減少一半後,剩下的部分就靠周邊的造林、太陽能和風能等綠色能源來補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 年 3 月,國發會公佈了 2050 淨零排放的路徑圖,參考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制定了 2050 年達成淨零建築的目標。

這條路徑包含兩個核心目標:第一,所有建築物要在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中達到 1 級節能,甚至進一步達到「1+ 級」近零碳建築的標準,減少至少 50% 的能源消耗。第二,同步發展再生能源,讓這些近零碳建築朝淨零邁進。

淨零建築路徑。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這個目標比你想像的要容易實現。比如,2023 年 12 月,台達電的瑞光大樓 II 就成功取得了「1+ 級」近零碳建築認證,並符合 0 級淨零建築規範。而在 2024 年 7 月,國泰人壽在臺中烏日的商辦大樓經過改造後,也達到 0 級淨零建築標準。這些案例證明了綠色魔法學校的成功經驗可以複製,不論是新建築還是舊建築,都能達成甚至超越淨零目標。

圖 / 台達電瑞光大樓 II
圖 / 國泰人壽臺中烏日商辦大樓

為了不讓每一年的夏天都是你我餘生最涼的夏天,碳排歸零是必須要實現的目標。現在你知道,這個任務的關鍵就掌握在你我手中。就像選擇能源標章電器一樣,只要選擇符合 BERS 能效標準的建築,我們不僅能降低冷氣的依賴,也能節省電費,讓地球和你的荷包都雙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0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