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史密松恩天文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天文學家Igor Lovchinsky等人從錢卓和XMM-Newton兩架X射線觀測衛星的觀測資料,在G350.1-0.3中發現一個緻密天體(compact object),可能是發生這場超新星爆炸的恆星原來的緻密核心部分。從資料來看,這個緻密天體很可能是顆中子星,但詭異的是,這個天體並不是位在超新星殘骸X射線輻射影像的中央,反而是在離中央有點遠的地方。如果這場超新星爆炸發生在X射線輻射影像的中央處,那麼這顆中子星可能是因為受到超新星爆炸時的猛擊而被踢到一邊去。
G350.1-0.3另一個讓天文學家疑惑的特徵就是它獨特的形狀。絕大多數超新星爆炸殘骸幾近圓形,但G350.1-0.3的錢卓X射線影像卻相當不對稱(金色),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紅外影像(淺藍色)也顯現這樣的不對稱外形特徵。Lovchinsky等人認為這種怪異的形狀肇因於爆炸殘骸膨脹過程中,遭遇一片太空中的低溫分子雲所致。
根據廣義相對論的計算,一旦有重力波經過,不同脈衝星訊號之間的相關性與脈衝星在天球上的夾角會滿足一條特定的曲線,稱為 HD 曲線(Hellings-Downs curv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家以兩顆脈衝星為一組觀測單位,藉由觀測多組脈衝星的訊號、計算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再比較這些數據是否符合 HD 曲線,就能夠進一步推斷低頻重力波是否存在。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重力波訊號非常微弱,用來作為陣列的脈衝星必須有非常穩定的計時條件,因此一般會選擇自轉週期在毫秒(ms)級別的毫秒脈衝星作為觀測對象。
NANOGrav 在今年 6 月發布的觀測結果就是利用位於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已於 2020 年因結構老舊而退役)、美國的綠堤望遠鏡(Robert C. Byrd Green Bank Telescope)和甚大天線陣(Very Large Array, VLA)觀測 68 顆毫秒脈衝星。
他們分析了長達 15 年的觀測數據後,發現這些脈衝星訊號的相關性與 HD 曲線相當吻合,證實了低頻重力波確實存在於我們的宇宙中。
哈佛史密松恩天文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天文學家Igor Lovchinsky等人從錢卓和XMM-Newton兩架X射線觀測衛星的觀測資料,在G350.1-0.3中發現一個緻密天體(compact object),可能是發生這場超新星爆炸的恆星原來的緻密核心部分。從資料來看,這個緻密天體很可能是顆中子星,但詭異的是,這個天體並不是位在超新星殘骸X射線輻射影像的中央,反而是在離中央有點遠的地方。如果這場超新星爆炸發生在X射線輻射影像的中央處,那麼這顆中子星可能是因為受到超新星爆炸時的猛擊而被踢到一邊去。
G350.1-0.3另一個讓天文學家疑惑的特徵就是它獨特的形狀。絕大多數超新星爆炸殘骸幾近圓形,但G350.1-0.3的錢卓X射線影像卻相當不對稱(金色),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紅外影像(淺藍色)也顯現這樣的不對稱外形特徵。Lovchinsky等人認為這種怪異的形狀肇因於爆炸殘骸膨脹過程中,遭遇一片太空中的低溫分子雲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