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
3

文字

分享

2
1
3

莉澤.邁特納──散發人性光輝的核子物理學家

科學大抖宅_96
・2016/11/07 ・7867字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SR值 537 ・八年級

二十世紀初期,原子核物理獲得飛躍性進展,從確立原子結構、發現同位素、 到核分裂的研究等等,再再改變人類對世界的理解。雖然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當時極為罕見,她們的身影依然在近代物理史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其中,有個名字常跟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1]相提並論。

原本無法就讀大學而打算當法語老師的她,幾經掙扎,獲得物理大師波茲曼[2]和普朗克[3]指導,逐漸成為獨當一面的科學家,卻連續多年沒有工作和薪水,連出入研究室都因性別身分備受限制;當事業如日中天,又因猶太人血統必須捨棄一切。她在陌生國度做出畢生最大貢獻,卻因緣際會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同時,她好相處、與人為善、愛好和平,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拒絕參與原子彈研發的核物理專家──這就是核子物理學先驅莉澤.邁特納(Lise Meitner)。

莉澤.邁特納(圖片來源)
莉澤.邁特納(圖片來源

開明家庭和貧乏的教育

在1878年11月7日[4]的維也納,莉澤.邁特納出生於關係親密、作風開明的小康家庭裡,在八個小孩中排行老三。她的父親雖是律師,但興趣廣泛,家裡也常常聚集各色各樣的訪客,好比議員、作家、棋士和律師等;莉澤和兄弟姊妹們,就在這樣多元豐富的家庭環境下長大。雖然莉澤的父母均為猶太裔,但他們從不強加猶太傳統信仰在子女身上,對子女的教育亦十分注重。

莉澤八歲就表現出對數理的愛好,然而在十九世紀末的奧地利,給女孩的學校教育只到國中為止,相當貧乏,不僅無法和大學課程銜接,當時大學也不讓女性入學。即使莉澤展現了科學天賦,也不可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因此,莉澤原本打算畢業後安分當個法文老師。

幸得名師

從1897年起,奧地利大學逐一敞開各學院的大門,女性只要通過高中同等學力測驗便可入學。莉澤為彌補遺漏的課業,接受了兩年密集家教;很幸運地,數學和物理老師正巧是維也納大學講師,有時會將大學裡的實驗器材拿來展示──這不但是難得的機會,也在莉澤心中留下深刻印象。1901年,23歲的莉澤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奧地利稀有的女大生。

莉澤大二的時候,曾一度擔任維也納大學教授的知名物理學家波茲曼回到維也納授課,聽眾擠爆會場,連報社都派了記者出席。莉澤事後回憶:「他的講座是我聽過最傑出、最激勵人心的。他對教給我們的一切,都抱持相當大的熱情,每次我們聽完離開都感覺到全新、驚奇的世界就展現在眼前。」

到1906年波茲曼悲劇的自縊[5]為止,莉澤足足有四年時間得以面對面感受這傑出物理學家對科學的熱愛。她深深受到波茲曼影響,終其一生都將科學事業視為追尋真理的艱苦奮鬥;甚至,因為波茲曼助理的啟發,讓莉澤選擇了原子核物理的道路。

波茲曼(圖片來源)
波茲曼(圖片來源

柏林的良師益友

1906年,莉澤得到博士學位。當時,她唯一的出路只有中小學老師一途,但那不是她想要的──她希望更深入地理解物理學。隔年,莉澤來到柏林進修,除了溝通方便、以及波茲曼長年旅居德國的因素之外,更為了大名鼎鼎的普朗克。

德國的大學雖然不收女學生,但普朗克慷慨答應了莉澤旁聽的請求,心中卻也不禁懷疑這個小女生的能耐。莉澤在回憶錄裡表示:「他很親切地接納了我,不久後還邀請我到他家。第一次前往拜訪時,他對我說:『但妳已經是博士了!妳還希冀什麼呢?』我回覆,希望能更真確理解物理,他只講了些場面話,沒有繼續深入話題。我自然認為他對女學生沒有太高評價,而在當時,人們大概也是這麼想。」[6]

普朗克對女性發展物理專業雖然有所保留,卻很歡迎莉澤拜訪。尤其,普朗克音樂造詣極佳,一群人往往在普朗克家辦起小型音樂會;普朗克彈鋼琴,訪客們拉小提琴──愛因斯坦也是這社交活動的常客兼合奏者。

普朗克是繼波茲曼之後,對莉澤產生重要影響的物理學家,後來亦成為她的良師益友。莉澤在柏林的艱困生活,幸得普朗克溫暖支持;此外,她也和普朗克兩個女兒發展出極佳的友誼。莉澤雖本性含蓄,對交友卻很有一套;她在柏林認識了一群年輕物理學家,都喜好音樂和戶外活動,並成為終生的朋友,例如日後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法蘭克[7]和馮.勞厄[8]。馮.勞厄曾經表示,因為莉澤的善良和體貼,才讓他從某些無法原諒自己的情緒裡釋放出來;他不但珍視和莉澤的友誼,在納粹統治德國期間,也常和莉澤互相支持、打氣。

普朗克(圖片來源)
普朗克(圖片來源

研究夥伴和性別限制

在普朗克的私人音樂會裡,還有另一位參加者──1906年才離開拉塞福[9]研究團隊回到德國的奧托.哈恩(Otto Hahn)[10]。他熱愛交際、不拘禮數,沒想太多就邀莉澤一起進行放射性研究。剛來到陌生國度的莉澤,在人際關係上顯得相當害羞,但她很快就發現哈恩會是未來寶貴的同事兼朋友,她說:「哈恩和我年紀相仿、非常不拘小節。我察覺,不管自己需要知道什麼都能夠盡情詢問他。更何況,他在放射性領域聲譽卓著;我相信他能教我很多。」

這一對化學家和物理學家的組合就這樣開始了;他們在同一研究所合作了31年。然而,他們之間從未有過愛情火花,不會一起吃飯、散步,整整有十六年都以「哈恩先生」和「邁特納小姐」尊稱對方。

合作關係中的兩人,地位相當不對等。哈恩在柏林大學化學研究所擔任助理,莉澤卻連建築物大門都進不去──研究所所長費歇爾[11]擔心長髮容易引發火災,嚴格禁止女性出入。在哈恩苦心勸說下,費歇爾才勉為其難讓莉澤在地下室、有獨立出入口的房間工作;莉澤不但無法踏足其他地方,連研究所的廁所都不得使用,只能到街上餐廳借廁所。對化學研究所而言,莉澤只是個不存在的人;一直要到1909年德國開放女性就讀大學,莉澤才得以自由出入,化學研究所也才終於有了女廁。

從谷底翻身

莉澤待在柏林的頭五年,發表將近20篇論文(大多是和哈恩合作撰寫),這段期間她不但沒有職位,也沒有薪水,僅靠父母的微薄資助過活。1912年,柏林近郊的威廉大帝化學研究所[12]成立,哈恩受聘為研究人員,並擔任放射性小組的組長。直到這時莉澤才終於得到第一份有薪水的工作──擔任普朗克的助手,給學生考卷打分數。此時的莉澤,仍處在學術巨塔的最底層。

隔年,莉澤獲聘為威廉大帝化學研究所正式員工後,又得到布拉格的工作(還有升遷的機會)。研究所主管費歇爾從普朗克那兒獲悉此事,以薪水加倍慰留莉澤;儘管如此,職稱和哈恩相同的莉澤,薪水卻還是比哈恩低了許多。無論如何,莉澤終於開始步上軌道,她在給朋友的信中寫到:「我全心全意喜愛著物理,我無法想像它不在我的生活中。」

發現鏷與建立聲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哈恩被軍隊的研發單位徵召,莉澤則志願擔任奧地利軍操作X光的護士,照料在前線嚴重受傷的士兵。1916年,莉澤回到柏林繼續研究工作,並在隔年得以組織自己的團隊;如果不計入哈恩的結婚加給,現在她和哈恩是同一薪水等級了。

戰爭期間,哈恩只能偶爾休假返回柏林,所以基本上,大多時候莉澤都是獨自工作。皇天不負苦心人,努力最終得到回報──他們成功分離並辨識出新元素「鏷」[13],並在1918年的論文中發表這項成就。

1920年代,莉澤另闢途徑,將研究重心轉向蓬勃發展的核子物理領域,跟哈恩專長的放射性化學區分開來。雖然這個選擇是基於科學考量,但對她的專業也有好處:少了哈恩的光芒,莉澤才得以樹立自己獨立科學家的身分。這段期間,莉澤靠著自己的研究工作,逐漸躋身世界一流科學家之列。因為她和哈恩的貢獻,使得威廉大帝化學研究所受到全世界的廣泛認可。

莉澤敲開了女性參與科學界的大門,先是獲聘研究所教授一職,又於1922年得到柏林大學特許任教資格,是最早的女性編外講師[14]之一;1926年,她擔任柏林大學兼任物理教授,成為全德國屈指可數的女教授。

1920年在柏林舉辦的「小人物論壇」(Das bonzenfreie Kolloquium )合影。相片中人包括哈恩和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莉澤,未來幾乎都是赫赫有名的科學家 。(圖片來源)
1920年在柏林舉辦的「小人物論壇」(Das bonzenfreie Kolloquium[15])合影。相片中人包括哈恩和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莉澤,未來幾乎都是赫赫有名的科學家[16]。(圖片來源

逃離德國

納粹在1933年掌權後,莉澤旋即被柏林大學免職,連柏林大學舉辦的學術會議都不得參加;雖然研究所的工作保住了,但全德國風聲鶴唳,許多猶太科學家都被迫去職,莉澤也不由得開始思考離開德國的可能。只不過,莉澤從德國白手起家至今二十餘年,好不容易有了一點成就,並建立自己的團隊;五十幾歲的她,想到要離開團隊和合作無間的夥伴,再次到陌生國度從頭來過,怎麼樣都下不了決心:「我的小組是從無到有、自己一磚一瓦成立的,可說是我畢生心血。對我來說,要拋棄它是格外地困難。」

莉澤是奧地利公民,加上普朗克、馮.勞厄和哈恩是反對納粹的,某種程度上還能保護她,但隨著1938年3月德奧合併,她被解僱是遲早的事了。哈恩因為莉澤,長期遭到納粹支持者攻擊,這下子他也無法再承擔那股壓力,不得不要求莉澤離開。「他可說是把我拋開了。」莉澤在日記寫著。

莉澤和哈恩,攝於1935年左右(圖片來源)
莉澤和哈恩,攝於1935年左右(圖片來源

莉澤被迫離開,卻連可用的護照都沒有;納粹也早已發布禁令,禁止任何技術/學術人員離開德國。她的國外朋友們想方設法運用各種管道,要將莉澤救援出來。為了莉澤的逃亡計畫,研究所所長德拜[17]用暗語寫了訊息給荷蘭物理學家科斯特(Dirk Coster),請他火速趕來柏林;七月,莉澤草草收拾細軟,只帶了兩個小行李箱和十馬克、以及哈恩在道別時塞給她作盤纏的鑽戒,與科斯特到達荷蘭與德國交界──科斯特早已將邊境守衛打點好,解決了出入境的難題。

諾貝爾物理研究所

雖然莉澤暫時安全了,事情卻未塵埃落定;一旦德軍攻占荷蘭,逃亡情節就要再度上演。在大名鼎鼎的丹麥物理學家波耳安排下,1938年8月1日,莉澤赴任由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物理研究所倉促安排的職位。

負責接待莉澤的是物理學家西格巴恩[18]。因為研究領域相近,莉澤原本以為西格巴恩會歡迎她的到來;怎知,比莉澤年輕八歲的西格巴恩,研究風格與莉澤迥異,既沒有邀請莉澤加入研究團隊,也沒有任何資源給她──對西格巴恩而言,莉澤可能不是很有價值的合作者。莉澤雖然擁有自己的實驗室,但沒有人手、沒有設備、沒有技術支援、甚至連鑰匙都不齊全──情況跟她當初在德國地下室的時期像極了。

瑞典學院(Svenska Akademien)支付給莉澤的薪水相當微薄,她在德國的帳戶也被凍結,無法提領。莉澤只能借錢度日,並和哈恩密集通信,一方面討論研究,另一方面互吐苦水。

核分裂的誕生

同年稍晚,哈恩和才加入化學研究所沒幾年的史特勞斯曼(Fritz Strassmann)以中子撞擊鈾,得到了鋇(Barium)──這下子讓哈恩傷透了腦筋。根據當時理論,若以中子撞擊鈾原子核,頂多使鈾原子核釋出少數質子,並變成較輕一點的元素(例如鐳),沒想到卻出現比鈾要輕太多的鋇!似乎鈾原子核被中子撞得分裂了,這怎麼可能?哈恩就像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轉而詢問莉澤是否有辦法解開謎團。

1938年12月,莉澤和同為物理學家的外甥傅里胥(Otto Frisch)來到瑞典西海岸渡假。在雪地裡,莉澤緊跟著滑雪的傅里胥,邊走邊思考哈恩的實驗結果,想法也逐漸成形。理出頭緒後,他們就地坐在樹下,利用手邊的小紙條做計算,檢驗他們的想法。

沒幾年前,年輕物理學家伽莫夫(George Gamow)提出液滴模型(Liquid Drop Model)[19],將原子核形容成水滴;如同水滴靠表面張力凝聚,原子核內部也存在某種內聚力,能夠將質子和中子結合在一起。莉澤和傅里胥發現,鈾原子核內部的電磁斥力相當強大,幾乎足以將凝聚原子核的力全數抵銷──鈾原子核就像極度不穩定的水滴,只要稍微受到一點刺激就可能分裂。

事情還沒結束。莉澤計算了原子核分裂前後的質量差異,發現生成物的質量總和將比原來的鈾原子核稍輕一些;這少掉的質量用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互換公式E=mc2換算,正好跟新生成原子核的運動能量相符!一切都天衣無縫地接上了!當傅里胥回到哥本哈根,將熱騰騰的研究成果告知波耳,只見波耳敲著自己的額頭:「喔!我們是有多蠢呀!喔!這太美妙了!」

莉澤和傅里胥合著了這篇革命性論文,並借用生物學裡細胞分裂的概念,將此過程取名fission。從此,核分裂(nuclear fission)的概念誕生了。

史特勞斯曼日後回憶,當初多虧莉澤的強烈要求,他跟哈恩才完成驚天動地的核分裂實驗。可惜的是,莉澤身為研究合作者,卻被逼得逃離德國,無法親身參與實驗;不僅如此,因為德國政治的肅殺氣氛,哈恩可能擔心莉澤的猶太人身分太過敏感,在論文中不但沒有將莉澤列為共同作者,也沒有感謝莉澤的貢獻。為此,莉澤雖然參與了實驗前、中期工作,卻沒有得到回饋;哈恩則在1944年因為發現核分裂獨得諾貝爾化學獎──況且,核分裂理論還是莉澤跟傅里胥提出來的!

中子撞擊鈾的核分裂示意圖(圖片來源)
中子撞擊鈾的核分裂示意圖(圖片來源

抗拒研發原子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人們很快意識到可以利用核分裂製作炸彈。德國以海森堡[20]為首,召集一批科學家(包括哈恩)研發原子彈[21]。1943年,莉澤接到同盟國研發核武的邀請,卻斷然拒絕了──她也是唯一拒絕參與研發原子彈的核物理學家。雖然這是個離開瑞典,並跟其他物理學家朋友一起工作的機會,「我絕不會和炸彈扯上關係。」她這麼宣稱。

戰爭結束後,一些人將莉澤形容為原子彈的猶太母親,讓莉澤頗為苦惱;好萊塢甚至根據以訛傳訛的故事寫了電影劇本,將莉澤描繪成冒著風險將原子彈機密從德國偷渡到瑞典的核物理學家。「從頭到尾都在胡鬧。」她向傅里胥這麼表示;莉澤拒絕就拍攝電影一事幫忙,「我還寧願赤身裸體走百老匯大道。」

遺珠之憾

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單獨頒給哈恩,許多物理學家,包括莉澤的朋友,都對此相當不解。何以莉澤和傅里胥的貢獻完全沒被考慮進去?雖然莉澤不是實驗論文的共同作者,但確實和哈恩以及史特勞斯曼一起參與了研究;更何況,她還和傅里胥完美地解釋了核分裂的理論機制。

即使抱著些許遺憾,當哈恩到斯德哥爾摩領取諾貝爾獎時,莉澤還是當起地陪接待老夥伴。在她寫給朋友的信件中,沮喪之情顯露無遺:「當發現哈恩在訪談中完全沒提起我,也沒講到我們合作三十年的事,讓我相當難受。」儘管如此,他們的友誼仍持續了一輩子。

雖然沒有得到諾貝爾獎,莉澤的貢獻卻毋庸置疑。戰後,她獲得數不清的獎項與邀請,人們歡迎她,就像歡迎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那般。

柏林的莉澤.邁特納紀念雕像(圖片來源)
柏林的莉澤.邁特納紀念雕像(圖片來源

從未失去人性的物理學家

1947年,莉澤離開諾貝爾物理研究所,但仍持續在其他單位進行研究,包括協助瑞典研發第一座實驗性核子反應爐。她從未結婚、也沒有子女,在瑞典待了二十幾年後,1960年搬到英國劍橋,和傅里胥一家就近互相照應。1968 年10月27日,莉澤與世長辭,葬在英國鄉間的教堂庭院裡,享年八十九歲。

莉澤.邁特納一生幾乎都為物理而活。她受到波茲曼啟發,展現對物理的熱情,隻身前往德國打拼;在普朗克的照顧和哈恩幫忙下,她逐漸培養出獨當一面的能力。莉澤為人友善、受歡迎,是最佳的交友對象;納粹掌權期間,她更是靠許多朋友伸出援手,才能順利逃離德國;即使因為諾貝爾獎和多年夥伴哈恩產生矛盾,她也從不說對方的壞話。莉澤支持和平使用原子能,堅決反對利用其製作殺人武器;她在晚年曾說,因為自己的工作間接幫助了核武的誕生,使她對物理無條件的愛降低了。

在科學成就上,莉澤曾獲得46次諾貝爾獎提名(其中一次正是哈恩提名的),超過哈恩的39次;為了紀念她,元素䥑(Meitnerium)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她生前曾說:「我常常感到自責,但作為物理學家,我沒有一丁點愧對良心的地方。」她的墓志銘如同呼應一般,寫著:「莉澤.邁特納:從未失去人性的物理學家。」

奧地利和德國都曾發行莉澤.邁特納紀念郵票。
奧地利和德國都曾發行莉澤.邁特納紀念郵票。

參考資料

  • Nina Byers and Gary Williams(2010), Out of the Shadows: Contributions of Twentieth-Century Women to 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William H. Cropper(2004), Great Physicists: The Life and Times of Leading Physicists from Galileo to Hawk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Charles S. Chiu(2008), Women in the Shadows, Peter Lang Inc.
  • Ruth Lewin Sime(1997), Lise Meitner: A Life in Phys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Lise Meitner(1964), Looking Back,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Volume 20, Issue 9.

註釋

  • [1] 即大家熟知的居禮夫人。
  • [2] 路德維希.波茲曼(Ludwig Boltzmann),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在多數物理學家都還不相信原子、分子確實存在的時候,以微觀尺度的分子運動詮釋熱力學第二定律。
  • [3] 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德國理論物理學家,因黑體輻射研究而提出能量量子化的概念,為量子力學奠基者。
  • [4] 根據出生紀錄,莉澤.邁特納生於11月17日,但是不知為何,其後文件紀錄均記載生日為11月7日,而且本人亦這麼認知。
  • [5] 波茲曼晚年因為生活和專業(學說不被接受)上的挫折,精神狀況不佳,鬱鬱寡歡。
  • [6] 歷史文獻也證實莉澤對普朗克的觀察沒錯。
  • [7] 詹姆斯.法蘭克(James Franck,1882-1964),192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 [8] 馬克斯.馮.勞厄(Max von Laue,1879-1960),191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 [9] 歐內斯特.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物理學家。最知名的事蹟乃根據散射實驗結果確立了拉塞福原子模型;也是質子(proton)的命名者。
  • [10] 德國放射化學家。
  • [11] 赫爾曼.埃米爾.費歇爾(Hermann Emil Fischer,1852-1919),19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12] 威廉大帝化學研究所(Kaiser-Wilhelm-Institut für Chemie)現為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 für Chemie),亦稱奧托.哈恩研究所(Otto Hahn Institute)。
  • [13] 1913年,鏷234(protactinium-234)由法揚斯(Kasimir Fajans)和格林(Oswald Helmuth Göhring)首次發現,並被命名為Brevium。哈恩和莉澤.邁特納於1918年的論文裡提出的,是比鏷234更穩定的同位素鏷231,命名為Protoactinium。最後,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在1949年正式命名其為「鏷(Protactinium)」,並確認奧托.哈恩和莉澤.邁特納為發現者。
  • [14] 編外講師(女性為Privatdozentin,男性為Privatdozent)指的是德語系國家裡,通過認證可以就特定領域在大學授課、指導學生者。
  • [15] 原文的bonzenfreie意指沒有大人物。
  • [16] 例如194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斯特恩(Otto Stern)、19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法蘭克(James Franck)、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波耳(Niels Bohr),194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德海韋西(Georg de Hevesy)、進行拉塞福散射實驗並發明蓋格計數器的蓋格(Hans Geiger)、19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赫茲(Gustav Hertz)。
  • [17] 彼得.德拜(Peter Debye,1884-1966),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18] 曼內.西格巴恩(Manne Siegbahn,1886-1978),192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 [19] 波耳和惠勒(John Wheeler,1911-2008)也將此模型做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 [20] 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193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量子力學創立者之一。
  • [21] 相關故事可參考王道還老師的文章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科學大抖宅_96
36 篇文章 ・ 1361 位粉絲
在此先聲明,這是本名。小時動漫宅,長大科學宅,故稱大抖宅。物理系博士後研究員,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人文社會議題鍵盤鄉民。人生格言:「我要成為阿宅王!」科普工作相關邀約請至 https://otakuphysics.blogspot.com/

1

2
0

文字

分享

1
2
0
七十多年前轟炸日本的原子彈,直到現在都還影響著臺灣的我們
科學大抖宅_96
・2022/12/15 ・6053字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1945年,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造成約二十萬人死亡,也終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的臺灣,尚在日本統治之下,自然地,原子彈爆炸(原爆)的犧牲者中,也有在日本本土生活的臺灣人。然而,原子彈對臺灣的影響,並不僅止於此,也不只是促成臺灣統治權的更替而已。在那之後,原子彈的巨大威力,和對人類文明的衝擊,以多樣的形式留存於臺灣社會;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可以看見其痕跡。

其一:跨越七十多年的遺物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收藏品,就記述著因原爆喪生的臺灣人歷史。

1921年生的新竹人蘇百齡,從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今國立新竹高級中學)畢業後,前往日本就讀長崎醫科大學附屬藥學專門部,並於1942年繼續就讀長崎醫科大學。

蘇百齡就讀長崎醫科大學附屬藥學專門部時照片(照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蘇百齡長崎醫科大學入學許可通知(照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1945年,原本打算隔年學成回臺的蘇百齡,卻在即將畢業前夕,因為長崎原爆而身亡;一位原本大有可為的醫生,生命就這麼永遠停留於24歲。

當然,蘇百齡不是唯一因原爆犧牲的臺灣人,但要感謝其家族後人細心保存遺物,並將之捐贈,我們才得以一窺當時罹難者的部分生活面貌。

長崎警察署發放之蘇百齡死亡證明書(照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而在喪失性命的人之外,也有一些臺灣人不但親身經歷原爆,還能對後世講述親眼所見,如出生於高雄美濃的陳新賜醫師(1914~2016),和出身嘉義的王文其醫師(1918~2015)。當時二人均在距離原爆中心僅700公尺的長崎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服務,雖然也在爆炸中受傷,但奇蹟似地存活下來。這段故事,由李展平撰寫成《長崎原爆:台灣醫生陳新賜.王文其歷險記》,於2012年出版。

原爆後的長崎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相片來源:長崎原爆資料館

曾經參選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的彭明敏(1923~2022),在長崎原爆當下也正於長崎的長兄家療養:其不久前才因為搭乘的船隻受美軍轟炸,被送往長崎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治療,並接受截肢手術;陳新賜醫師即為手術醫師之一。

在彭明敏所著《自由的滋味》裡,是這麼描述長崎原爆:

我在室內看報紙,聽到頭頂飛機嗡嗡之聲。突然間,有炫目的亮光,好像房裡按下巨大的鎂光燈。差不多同時,有金屬性的巨響,彷彿整個地球被一把巨大的鎚子擊中了。房子劇烈地搖動。……有些水泥建築物仍屹立著,但是,裡面所有木料和其他易燃物都在頃刻間化為烏有。

據說在學校教室內,從整齊排列的白灰燼所在可以看出在死亡瞬間正坐在書桌旁的每一個學生。熱度竟有那樣強烈。大部分的醫科學生都罹難,其中包括四位曾經慷慨輸血給我的台灣留學生。他們有用的生命被消滅,我卻仍活著,這真是悲劇的命運。

……不久這座死亡的城市散發出令人不能忍受的臭氣。善後工作,對於當事人是一種異常的考驗。……幾天之內,又有新的恐怖發生。許多生存者忽然開始由口鼻出血,毛髮脫落,不久便死亡了。

無論如何,雖然原爆說不上是臺灣人的集體經歷,但確實為日治時期的部分臺灣家族或個人,帶來難以抹滅的深刻記憶。

臺灣客籍女詩人杜潘芳格(1927~2016)為長崎原爆犧牲者著作哀悼之詩(圖片來源:文化部典藏網

其二:臺灣的原子彈部署

臺灣這塊土地跟原子彈的連結並未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而終止。戰後,臺灣統治權被移交給中華民國政府,其於1949年又因為內戰失利撤退到臺灣。自此,中華民國政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分別位於臺灣海峽兩岸,處於敵對緊張關係。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隔海砲擊金門,引發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史稱八二三砲戰。在短短約一個半月的時間內,金門遭受了數十萬發的砲彈打擊。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金門的砲擊行動,斷斷續續了21年,直到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建交為止。

在這樣嚴峻的大環境下,當時仍協防臺灣的美國軍方,從1958年到1962年,於臺南機場部署了配備核彈頭的屠牛士(Matador)地對地巡弋飛彈。此外,從1960年1月到1974年7月,亦於臺南機場布置了可搭載在戰鬥機上的戰術型核彈。

根據美國於2008年解密的文件,當金門砲戰最慘烈的時候,美國軍方曾考慮在廈門投擲原子彈,以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攻勢。雖然這件事沒有成真,但無論如何,在臺灣的核彈部署,讓臺灣和關島、南韓、日本沖繩並列,成為當時西太平洋的核武基地。

1959年,美國空軍第868戰術導彈中隊於臺南空軍基地試射可搭載核彈頭的屠牛士TM-61C飛彈(相片來源:wiki

其三:中華民國的原子彈研發計畫

鑑於原子彈的超凡威力,不少國家均力圖發展相關技術。暨美國之後,蘇聯於1949年首度成功試爆原子彈,英國和法國也相繼研發成功。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樣是野心勃勃,並於1964年在新疆測試了第一顆原子彈。毛澤東曾表示:「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至於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 自然也明白核武的重要性。1963年,當時的蔣介石總統,和以色列核武計畫之父伯格曼(Ernst David Bergmann)私下會面,表達研發核武的決心。在伯格曼的支持與建議下,1968年「新竹計畫」啟動,以清華大學為中心,重點工作項目在培養人才,並建立研發原子彈所需的相關硬體設施。只不過,包括當時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委吳大猷,以及曾參與美國曼哈頓計畫的女性核物理學家吳健雄,都對臺灣發展核武表達反對意見。在各方壓力之下,蔣介石最後不得不將新竹計畫束之高閣。

1950年代末期至1960年代初期,蔣介石以茶會款待海外回國學人,右四即為吳健雄(照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然而,臺灣的核武研發並未因此中止。蔣介石政府在吸取新竹計畫的教訓之後,規劃了以和平研究用途做包裝的「桃園計畫」。1969年,中山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原子能委員會則與加拿大簽約,在桃園龍潭的中科院核能研究所興建重水式核子反應爐,稱為台灣研究用反應器(Taiwan Research Reactor,簡稱TRR)。

在鈾元素中,約有99.264%都是屬於鈾-238,而核能發電常用到的鈾-235只佔了0.72%。提煉出來的鈾元素,必須先經過處理,將鈾-235的濃度提升到3%~5%,才能在商業核能發電使用。如果要製造原子彈,則必須將鈾-235的濃度提高到90%以上。因為事涉敏感,鈾濃縮相關技術與活動都受到監管,非核武國家若要靠自行研發,獲得武器級的高濃縮鈾相當不容易。

基於上述原因,製造核武的替代方案,是利用以低濃縮鈾當燃料的重水反應爐;在其中,鈾-238會吸收鈾-235分裂後產出的中子,成為鈾-239,然後再衰變成鈽-239,而鈽-239也能拿來製作原子彈。這樣的方式,在技術門檻和成本上,比製造高濃縮鈾要低得多。

原子彈「胖子」在長崎市上空503公尺爆炸後所造成的蘑菇雲。該原子彈即為使用鈽-239製作。(照片來源:wiki

在1975年蔣介石去世後,桃園計畫雖仍持續進行,但此時美國抱持聯中制俄戰略,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洽談建交多年,以中華民國制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想法也慢慢轉變,反對臺灣發展核武的態度益發明顯。在美國壓力下,臺灣的原子彈研發計畫在繼任的蔣經國總統支持下,轉以更機密的方式運作。

1973年中央社報導。已經可見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正常化正進行中。(圖片來源: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

到了1988年,臺灣的核武計畫已經接近成功邊緣,預估再要不了多久即可製造出原子彈。只不過,時任中科院核能研究所副所長的張憲義早已被中情局吸收,臺灣的核武發展進度一切都在美國掌握之中。1月9日,張憲義使用假護照投奔美國,對整個計畫帶來毀滅性打擊,而生命已到末期的蔣經國,也在數天後去世。沒過幾天,美國和國際原子能總署的官員,直接帶領水泥攪拌車進入中科院,將重水式核子反應爐封存,再用水泥灌入重要設施和實驗室,以確保臺灣再也無法重啟爐灶。另一方面,新上任的李登輝總統也不支持相關研究。臺灣的核武研發,戛然而止。

至於張憲義,儘管一度被通緝,但至2000年已期滿撤銷。他的行為,究竟是讓臺灣少了重要的戰略武器,還是避免了潛在的核戰呢?是功是過,只能留給後人評價。

其四:桃園的輻射外洩事件

在台灣的核武研究中斷後,核能研究所內放置的核燃料棒也被要求運回美國。然而,燃料棒護套因年久劣化,導致水氣進入並與燃料棒作用,產生氫氣。於是,從 1988 年到 1991 年間,當所內人員嘗試把燃料棒從乾式貯存槽取出時,曾多次引起氫氣爆炸,最後一次更發生火災。

遺憾的是,事件發生當下,並沒有什麼人多加留意輻射外洩的可能。要等到 1992 年,核研所從事例行偵測時,才發現事態嚴重,不但核研所排水口附近的泥土,放射性強度大幅超標,下游的土地也受到污染。這起事件是在 6 月 25 日提報原能會,所以被定名為「核研所六二五輻射汙染事件」。

因為氫氣爆炸而污染了乾式貯存場的放射性物質,據推測,很可能就是在工作人員沖水清理以及滅火的過程中,隨著水流進入集水池,再經由排水口被釋放到環境之中,也就是鄰近的大漢溪和下游的國有地。

事後,國有財產局將2.3公頃的污染區用圍籬圍住,依原能會規定將土地挖除2公尺,再覆蓋新土。在1997年清理完畢後,當地輻射已恢復到正常範圍。而挖除的一萬四千立方公尺污染土壤,則跟一萬多桶低階核廢料,和破損的數十支高階核廢料等等,一同放置於核研所。

這起臺灣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輻射外洩事件,至今已30年,造成了多大影響難以切實評估,卻是臺灣與原子彈的連結中,無法迴避的一段過往,也是對妥善管理核廢料的安全性提醒。

其五:原子與我們同在

原子彈不只威力驚人,其對社會文化的衝擊亦不在話下。因為原子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運用,許多人才首度聽到「原子」這個詞彙。一時之間,原子一詞蔚為風尚,成了時髦的代表、新科技的代稱;許多新發明、新事物,便這麼被冠上「原子」二字,類似現代一堆有著「量子」稱號,但其實跟量子力學沾不上邊的商品。

出生於台北艋舺的著名女畫家謝招治(1929~2014),創作過一幅名為《原子燙》的畫作。她曾表示:

「以前婦女燙頭髮是用電來燙,後來臺灣光復後才用化學藥劑來燙頭髮,大家也不知道該叫什麼燙,就叫它原子燙吧!『原子』這兩個字是由日本廣島遭美國的原子彈轟炸後第一次聽到的新名詞,在當時是很時髦的形容詞,還有現在的絲襪以前也叫原子襪呢。」

謝招治《原子燙》,直幅、水彩畫,繪於1997年10月29日。(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而謝招治對自己的另一幅作品《補襪》,是這麼解說的:

「玻璃絲襪在光復後才出現,是大家之前都沒見過的新玩意兒,當時常常把沒看過的東西全都加一個「原子」來叫它,所以就叫它『原子絲襪』了。這一種襪子是由船員走私進口,或有親友從國外偷偷帶回來才有的。

我的姑姑出國二十幾年,第一次由日本回臺探親的時候,雙腳套了十幾雙玻璃絲襪,回來送給親友的,我看她一雙雙的脫下來送給我們的時候,覺得很感動,又好笑。在市面上原子襪有人賣,但是價錢很貴,它是新的產品,品質很差,大家穿破了捨不得丟,就拿去給補絲襪的補一補再拿來穿的。」

謝招治《補襪》,直幅、水彩畫,繪於2005年7月(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除了原子燙、原子襪這兩個現在已不怎麼使用的名詞之外,我們常會用到的「原子筆」,其名稱來由的說法之一,就是廠商把原子筆引進香港時,因為尚無中文名稱,故使用「原子」這樣有高科技意象的名詞稱之。雖然原子筆跟原子彈並沒有任何關係,但無論如何,「原子筆」從此成為臺灣人廣泛運用的詞彙,流傳至今。

總結

自1945年原子彈出現在戰場之後,其巨大的威力撼動了全世界,也震懾了人心。從此,原子彈就跟全球政經局勢和個別國家的發展野心脫離不了關係。儘管當年轟炸日本的原子彈和台灣這塊土地並沒有直接關連,但其影響力仍以各樣的方式,留存在臺灣、或臺灣人的歷史和文化裡。不論我們如何看待它,正面或負面,這些連結與時代的記憶都將不會消逝。

參考資料:

所有討論 1
科學大抖宅_96
36 篇文章 ・ 1361 位粉絲
在此先聲明,這是本名。小時動漫宅,長大科學宅,故稱大抖宅。物理系博士後研究員,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人文社會議題鍵盤鄉民。人生格言:「我要成為阿宅王!」科普工作相關邀約請至 https://otakuphysics.blogspot.com/

0

2
4

文字

分享

0
2
4
核物理學家看核能議題:理性判斷、不要盲目──《林清凉回憶錄》
天下文化_96
・2022/06/05 ・207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作者/歐柏昇
    原載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時空》雜誌34期「物理人如『核』面對社會議題?」
  • 編者/陳丕燊

正當我們苦惱著核能議題的訪問對象時,忽然靈光一閃,想到近在咫尺之處,系館四樓的會客室旁,就有一位核物理專家。那就是經常深夜還在系館工作的退休教授林清凉。

教授聽到我要訪問關於核能的問題時,即大呼我問對人了。環視教授的辦公室,整齊堆放的書籍、手寫的字帖之間,牆上則張貼著一幅原子衰變圖,保存著二十世紀物理光輝的風範。

身為核物理學家,林清凉教授對於核能的社會議題感觸相當深刻,說得慷慨激昂。當外界眾人議論紛紛的時候,教授很清楚地告訴我們:「物理系學生應該瞭解什麼是核能!」教授不斷強調,我們學物理的,具有一些關於原子核、E = mc2 的基本知識,並懂得理性判斷,講話不要盲目跟著別人。

面對核能議題,眾人議論紛紛之時,更應該理性地判斷。圖/envato

核物理與核能技術的發展背景

林清凉教授向我們介紹,量子力學在1928年就差不多定案了,開始應用到各個領域。以原子核物理來說,在1935年到1938年完成核分裂的理論。從1938 年到現在,技術已經發展得很成熟,而且可以控制得很好。關於詳細的發展史,可參考林清凉教授著作的《近代物理II》

所謂的「核分裂」,是原子核 (nucleus) 的分裂。新聞中經常寫錯為核子 (nucleon) 的分裂,但事實上核子是不會分裂的。核分裂最令人擔心的是放射 (emission) ,尤其是屬於強子、不帶電的中子 (neutron) ,碰到東西就會把它的「質」改變。(教授補充說明,放射帶有靜止質量,不同於「輻射」。)

林清凉:《近代物理II—原子核物理學簡介、基本粒子物理學簡介》,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2010年。
(引自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時空》雜誌34期)

【核能發電】根據林清凉教授的著作,原子能的利用,要符合兩項條件:「能連續地產生能量」、「能依所需而有效地取出能量」。要達到以上條件,必須能有效控制核分裂的連鎖反應。由於入射中子能En 與捕獲中子的截面積 \( \sigma \)有此關係式:

\begin{equation} \sigma =\frac{1}{\sqrt{En}}\end{equation}

且截面積愈大則核分裂概率愈高,所以把快速中子減速為熱中子是重要的課題。一般原子爐的冷卻系統使用水,一面減速中子,一面吸收熱能拿去發電。此外,為維持穩定的連鎖反應,利用棒狀的鎘吸收多餘的中子。因此原子爐有兩大機能:「有控制中子數能力」、「能迅速運走核反應時產生的龐大能量」。核能發電裝置的冷卻系統將熱能運到爐外來旋轉發電機渦輪。

核能的非和平與和平用途

林清凉教授要我們釐清核能的用途。目前使用的核分裂,如果用在非和平用途,拿來打仗,就是製作原子彈。二次大戰之後,愛因斯坦為首的一些物理學家,呼籲將核能轉為和平用途。

針對核能的和平與否,教授批判美國的立場:「你不准別人製造原子彈,怎麼會指使日本人這麼做?」她質疑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核災的實情:「你大概沒有注意到日本大地震之後,美國軍艦馬上送來重水,我是研究原子核的,看到這個馬上就疑問—這是在製造原子炸彈嗎?」她說,果然有一本書提到這件事。

核能的和平用途則造福了人類的生活,那就是核能發電。因為能量是守恆的,可將核分裂的能量轉為電能。它很便宜,現在也可以控制得很好,所以很多國家都在使用。核能發電最厲害的是法國,法國有75%的電力都來自核能,「那他們國家為什麼老百姓不會吵?也沒有發生核能發電廠引起的害?」

法國電力供應分布。 圖/wikipedia
臺灣電力供應分布。 圖/wikipedia

核能發電完善運作的三個要點

林清凉教授認為,一個國家核能發電的完善運作,必須有三件事情配合:

  • 第一,按照專業方法來蓋核電廠。核能發電廠的技術相當成熟,而關鍵在於人們是否按照這些規範去做。
  • 第二,選擇安全的地點。選的地點是不是好的地帶、地震地帶?就算在地震帶附近,有沒有比較好的地方?沒有斷層經過的地方?
  • 第三,給予專業人才充分的待遇。必須給他們足夠高的薪水,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保障他們生活沒有顧慮,他們才能專心守護我們的核電廠。

——本文摘自《不廢江河萬古流:林清凉回憶錄》,2022 年 4 月,天下文化

天下文化_96
129 篇文章 ・ 610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0

35
1

文字

分享

0
35
1
原子彈的發明原理,從一個被說荒謬的假設開始(下)——《科學大師的失誤》
時報出版_96
・2021/05/02 ・250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80 ・五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 作者 / 楊建鄴

本文接續上一篇:原子彈的發明原理,從一個被說荒謬的假設開始(上)——《科學大師的失誤》

上一篇文章中,雖然諾達克與伊雷娜皆提出 93 號元素可分裂的假設,但當時的分析化學權威哈恩與大部分的科學家都認為,費米真的發現新元素,可再分裂是個「謬論」。哈恩更以私人名義寫了一封信給伊雷娜,但伊雷娜沒有聽他的勸告,讓哈恩氣說再也不會閱讀伊雷娜的文章。

哈恩的話說過了頭,因為幾個月以後,他不得不仔細讀這位「法國太太」的文章。

過了幾個月,秋天來了。這時,哈恩的親密夥伴邁特納女士逃出了德國,因為她是一個猶太人。當希特勒開始迫害猶太人時,邁特納因為是奧地利人,所以一時還不會受到迫害。但到 1938 年希特勒吞併了奧地利以後,邁特納馬上陷入了危險之中,她甚至連一份出國簽證都弄不到。幸虧同事想辦法,她才裝扮成外國的旅行者逃到丹麥。

邁特納在同事的幫忙下才裝扮成外國的旅行者逃到丹麥。圖/Pexels

邁特納一走,哈恩失去了一個有力的幫手,心中非常煩惱,脾氣也大了許多。有一天,哈恩正在辦公室抽雪茄,忽然斯特拉斯曼激動地跑進辦公室,對哈恩大聲說:「你一定要讀這篇報告。」

哈恩一時給弄糊塗了:「什麼報告呀?」

斯特拉斯曼把一份刊物遞給哈恩:「伊雷娜教授又發表了第三篇文章,肯定了她前兩篇文章的結果……」

哈恩不耐煩地打斷斯特拉斯曼的話:「我對這位法國太太最近寫的東西,一點兒也不感興趣!」

斯特拉斯曼毫不退讓,說:「我可以肯定,她沒有犯任何錯誤,是我們錯啦!」

「不可能的!」哈恩生氣地大聲說。

「你耐心點,聽我講;如果你聽完了再發脾氣,我就不作聲了,行吧?」

哈恩只好耐著性子聽。聽著聽著,哈恩震驚了。斯特拉斯曼說對了,伊雷娜沒錯,是自己堅持錯誤好幾年!

哈恩拉發現伊倫娜沒錯,是自己堅持錯誤好幾年!圖/GIPHY

斯特拉斯曼還沒說完,哈恩大叫一聲:「走,快到實驗室去!」

雖然這消息對哈恩猶如晴天霹靂,但哈恩終於不愧是優秀的科學家,他一旦明白自己錯了,就會馬上承認,並盡一切力量弄明白自己為什麼錯了。這就是一個偉大科學家所應該具備的品質。也正是由於他承認了錯誤,才接著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經過幾天艱苦的實驗,哈恩不得不承認,伊雷娜的實驗報告完全正確,用中子轟擊鈾以後,在反應產物中的確多了一種比鈾輕得多的元素。但到底是什麼元素呢?伊雷娜沒有最終確定,只是說大概是什麼。哈恩決心弄個一清二楚,他是歐洲最有名氣的化學分析能手,這個艱巨的任務,真是非他莫屬了!

哈恩到底是真正的權威,他很快就明確指出,伊雷娜沒弄清楚的神祕產物是鋇 (Ba)。鋇的原子量是 137 多一點,而鈾的原子量是 238 多一點,這就是說鋇的原子量只是鈾的一半左右。鈾原子核真的被中子撞得「分裂」了!這真是讓人們無法想像的事情。哈恩不禁非常慚愧,諾達克幾年前提出過這種設想,而自己一口否定,還嘲笑過她!

哈恩完全相信,在化學分析上他絕對不會錯,可是在物理解釋上,他可是一點把握都沒有。如果邁特納沒有走,那就馬上可以問她,可惜她走了。儘管如此,哈恩知道他們做出了偉大發現,必須一方面寫信徵求邁特納的意見,一方面儘快把自己的發現發表出去。他急忙告訴《自然》雜誌的主編,請他務必留一個空白版面,「我有重要發現要發表」。主編同意,但「12 月 22 日以前必須將稿件寄來」。

12 月 22 日,哈恩終於把文章寫好,寄給了《自然》。寄走之後,哈恩又有點後悔,邁特納還沒回信,還不知道物理上能否說得過去。如果物理上毫無可能實現這種「分裂反應」,那怎麼辦?也許……後來,哈恩曾對人說:當文章送往郵局之後,我又覺得分裂反應完全不可能,以致想把文章從信箱裡取回來。

再說邁特納。她收到哈恩的信以後,開始她也不相信。她還記得前幾年諾達克的假設,當時她也堅決拒絕接受諾達克的假設,並勸人們把這種「荒謬的假設扔到廢紙簍裡去」。現在,哈恩卻不可置疑地證明了諾達克的假設是對的,這怎麼不使她感到震驚和不解呢?但她相信哈恩一定不會錯。

經過緊張的思考和計算,她終於發現,對於很重的原子核(例如鈾),中子是可以把它們撞成兩半,分裂開來。邁特納是怎樣思考和計算的呢?這兒不多講,她只是很快計算得出這一反應完全符合愛因斯坦的質能守恆方程式 E=mc2。這就足夠了!

邁特納計算得出這一反應完全符合愛因斯坦的質能守恆方程式 E=mc2。圖/Pexels

邁特納很快回信給哈恩,信上寫道:我們已經詳細地讀過你的大作,並認為從能量角度上看,像鈾這樣的重核是有可能分裂的。

偉大的波耳不久也知道了邁特納的證明,他立即用手敲他自己前額,喊叫道:「啊,我們過去都是一群笨蛋!肯定是這樣,真是太妙了!」

不久,哈恩的偉大發現震動了全世界。當時正值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期,科學家馬上意識到,哈恩的發現可以使希特勒生產一種威力極為巨大的爆炸武器──原子彈。如果這個戰爭瘋子有了原子彈,那整個世界就會陷入毀滅性災難!於是一群由德國、奧地利、義大利等歐洲國家逃亡到美國的科學家,積極呼籲:「美國必須搶先研製出原子彈,否則希特勒會讓原子彈在美國爆炸。」

羅斯福總統接受了製造原子彈的建議。經過 3 年多的努力,原子彈終於在美國製造出來。1945 年 8 月 6 日,人類製出的第一顆原子彈,在日本廣島上空爆炸。

——本文摘自《科學大師的失誤》,2021年4月,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_96
156 篇文章 ・ 30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