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水星逆行又來了,膩不膩啊?

TingWei
・2016/09/01 ・203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69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水星逆行,諸事不宜

地鐵過站,電腦當機

「水逆」是個最近太常出現的占星/天文術語,用於解釋生活中的種種不順遂異常好用,小至公車過站忘了帶錢,大至戀人吵架電腦當機老闆抓狂大小症頭都適用,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在嚷嚷著「都是水逆的錯」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水星逆行。

「逆行」之前,先有「順行」

不管是星星月亮還是太陽,或者是等等要另外介紹的八大行星們,天體在空中移動的軌跡,主要是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造成。地球以日為周期的自轉,造成了我們在地表看到天體(如月亮)固定東升西落的運行;而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周期為一年,公轉加自轉的變化讓星星會比前一晚提早約四分鐘出現,四季出現的星座也因此而有變化。

但有一小群星體偏偏和其他的星座移動有所不同,這些星體不像其他星星(在整個天球中的相對)位置固定,古代的希臘人已經觀察到它們的位置會有些當時無法解釋的變化,他們將這些星體稱為「漫遊者」(asteres planetai)。「漫遊者」包括了當時的人們可以用肉眼認出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五個較為明亮的天體,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行星(planet)。現代行星的定義其實是相當近期才確立下來的[註],但為了行文順暢,接下來不管年代還是使用行星稱之。

如何知道一個行星的位置變化?就跟我們看動畫片一樣,其實是依據主角旁邊的背景往哪個方向移動。每天記錄行星的軌跡,就會發現這些行星與天空其他星星的相對位置,多數時候會由西向東移動,也就是所謂的「順行」;但在某些時候,這些行星與其他星星的相對位置會改變,讓我們看起來它換成由東向西移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逆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retrogrademars_tezel_big
在地球上觀察火星逆行的軌跡。圖/NASA
Apparent_retrograde_motion_of_Mars_in_2003
從地球上觀察火星在2003年的逆行運動。圖/由Eugene Alvin Villar (seav) , CC 3.0, wikimedia commons.

「逆行」是怎麼發生的呢?

行星的逆行在以地心說為唯一解釋的年代,非常難以解釋。

當時托勒密的天文學模型之所以加上很複雜的「周轉圓」系統來解釋行星的移動,主要就是由於恆星逆行的現象。雖然對於我們來說,周轉圓系統真的很不直覺,但在當時卻已某種程度上為這樣的現象做了描述。

915px-Cassini_apparent
周轉圓系統雖然在我們現代看來很不直覺,卻有一定的解釋能力了。圖/wikimedia commons

中學階段我們學過哥白尼的日心說以及克普勒的行星三大定律,不記得也沒關係,總之講到太陽系的行星軌道,大家應該可以很自然地想到以下圖片:

640px-Solar_sys8

想像行星在軌道上移動,加上克普勒的行星定律告訴我們的,內圈會走得比外圈快。畫面有沒有很像一群人在操場上跑步?只是圈子很大、人很少、移動速度很快;當內圈的人超過外圈的人時,由於視角的變化緣故,不管是哪方在超車的前後時刻都會有個「錯覺」,認為對方正在與自己並肩跑步、甚至向後跑;即使實際上從客觀的角度來判斷時所有人都向同個方向移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20px-Retrograde_Motion.bjb.svg
藍色為地球,紅色為火星,兩者以逆時針方向繞著軌道運行,當在較內圈的地球超越了火星的過程,在地球的我們會短暫看到類似火星「倒退跑」的錯覺。圖/By Brian Brondel – Own work,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所謂的「逆行」就是內圈的星球超車外圈的星球:水星、金星超過地球,或是地球超過火星、木星,在這段「超車」的時間裡出現短暫的視差角改變。從地球的視角,原本向東移動的星球會先停下來,逆行一小段時間,之後當超車的星球完全超過,移動視角又恢復為順行。

不只發生在水星的逆行

有沒有注意到,我們在談「逆行」時,這件事情不只會發生在水星?水星平均每隔 94 天逆行 22 天(每年基本上會有 3 ~ 4 次水逆);火星每隔 25.6 個月逆行 72 天,木星每隔 13.1 個月逆行 121 天,土星每隔 12.4 個月逆行 138 天。行星逆行的頻率其實蠻高的,而且實際上逆行也不只發生會在行星,太陽系內的其他天體包括彗星、小行星等都有機會發生逆行的情況,所以想請假以茲避難的同胞們恐怕要失望了。

古代的中國人有個占星用語稱為「熒惑守心」,就是火星(熒惑)逆行停留在天蠍座主星心宿二附近,由於這兩顆星體都是紅色的,接近在一起常被古人視為極端不祥徵兆,會引起戰爭、皇帝死掉,是個奪朝竄位的良好時機。熒惑守心是個實在太好用的不祥之兆,因此中國史上有記載的往往都是假的。

星星不會逆著走,但人的生活總是有起起伏伏有賺有賠,有時候這些起伏無關努力與否、聰明與否,甚至難以解釋。這大概就是「水星逆行」可以帶來的撫慰吧!因為不管現在是如何的不順遂,我們總是可以預期接下來總有一天,水星會恢復為順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註:現行的行星科學定義是由國際天文聯合會直到 2006 年才提出,過程中也充滿爭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TingWei
13 篇文章 ・ 15 位粉絲
據說一生科科的生科中人,不務正業嗜好以書櫃堆滿房間,努力養活雙貓為近期的主要人生目標。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伺服器過熱危機!液冷與 3D VC 技術如何拯救高效運算?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4/11 ・319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高柏科技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我們談論能擊敗輝達(NVIDIA)、Google、微軟,甚至是 Meta 的存在,究竟是什麼?答案或許並非更強大的 AI,也不是更高速的晶片,而是你看不見、卻能瞬間讓伺服器崩潰的「熱」。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搭載 Blackwell 晶片的輝達伺服器接連遭遇過熱危機,傳聞 Meta、Google、微軟的訂單也因此受到影響。儘管輝達已經透過調整機櫃設計來解決問題,但這場「科技 vs. 熱」的對決,才剛剛開始。 

不僅僅是輝達,微軟甚至嘗試將伺服器完全埋入海水中,希望藉由洋流降溫;而更激進的做法,則是直接將伺服器浸泡在冷卻液中,來一場「浸沒式冷卻」的實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安全嗎?從大型數據中心到你手上的手機,散熱已經成為科技業最棘手的難題。本文將帶各位跟著全球散熱專家 高柏科技,一同看看如何用科學破解這場高溫危機!

運算=發熱?為何電腦必然會發熱?

為什麼電腦在運算時溫度會升高呢? 圖/unsplash

這並非新問題,1961年物理學家蘭道爾在任職於IBM時,就提出了「蘭道爾原理」(Landauer Principle),他根據熱力學提出,當進行計算或訊息處理時,即便是理論上最有效率的電腦,還是會產生某些形式的能量損耗。因為在計算時只要有訊息流失,系統的熵就會上升,而隨著熵的增加,也會產生熱能。

換句話說,當計算是不可逆的時候,就像產品無法回收再利用,而是進到垃圾場燒掉一樣,會產生許多廢熱。

要解決問題,得用科學方法。在一個系統中,我們通常以「熱設計功耗」(TDP,Thermal Design Power)來衡量電子元件在正常運行條件下產生的熱量。一般來說,TDP 指的是一個處理器或晶片運作時可能會產生的最大熱量,通常以瓦特(W)為單位。也就是說,TDP 應該作為這個系統散熱的最低標準。每個廠商都會公布自家產品的 TDP,例如AMD的CPU 9950X,TDP是170W,GeForce RTX 5090則高達575W,伺服器用的晶片,則可能動輒千瓦以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散熱不僅是AI伺服器的問題,電動車、儲能設備、甚至低軌衛星,都需要高效散熱技術,這正是高柏科技的專長。

「導熱介面材料(TIM)」:提升散熱效率的關鍵角色

在電腦世界裡,散熱的關鍵就是把熱量「交給」導熱效率高的材料,而這個角色通常是金屬散熱片。但散熱並不是簡單地把金屬片貼在晶片上就能搞定。

現實中,晶片表面和散熱片之間並不會完美貼合,表面多少會有細微間隙,而這些縫隙如果藏了空氣,就會變成「隔熱層」,阻礙熱傳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種關鍵材料,導熱介面材料(TIM,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它的任務就是填補這些縫隙,讓熱可以更加順暢傳遞出去。可以把TIM想像成散熱高速公路的「匝道」,即使主線有再多車道,如果匝道堵住了,車流還是無法順利進入高速公路。同樣地,如果 TIM 的導熱效果不好,熱量就會卡在晶片與散熱片之間,導致散熱效率下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要怎麼提升 TIM 的效能呢?很直覺的做法是增加導熱金屬粉的比例。目前最常見且穩定的選擇是氧化鋅或氧化鋁,若要更高效的散熱材料,則有氮化鋁、六方氮化硼、立方氮化硼等更高級的選項。

典型的 TIM 是由兩個成分組成:高導熱粉末(如金屬或陶瓷粉末)與聚合物基質。大部分散熱膏的特點是流動性好,盡可能地貼合表面、填補縫隙。但也因為太「軟」了,受熱受力後容易向外「溢流」。或是造成基質和熱源過分接觸,高分子在高溫下發生熱裂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導熱膏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乾裂或表面變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高柏科技推出了凝膠狀的「導熱凝膠」,說是凝膠,但感覺起來更像黏土。保留了可塑性、但更有彈性、更像固體。因此不容易被擠壓成超薄,比較不會熱裂解、壽命也比較長。

OK,到這裡,「匝道」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的問題是:這條散熱高速公路該怎麼設計?你會選擇氣冷、水冷,還是更先進的浸沒式散熱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液冷與 3D VC 散熱技術:未來高效散熱方案解析

除了風扇之外,目前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電腦快速散熱呢?圖/unsplash

傳統的散熱方式是透過風扇帶動空氣經過散熱片來移除熱量,也就是所謂的「氣冷」。但單純的氣冷已經達到散熱效率的極限,因此現在的散熱技術有兩大發展方向。

其中一個方向是液冷,熱量在經過 TIM 後進入水冷頭,水冷頭內的不斷流動的液體能迅速帶走熱量。這種散熱方式效率好,且增加的體積不大。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萬一元件損壞,可能會因為漏液而損害其他元件,且系統的成本較高。如果你對成本有顧慮,可以考慮另一種方案,「3D VC」。

3D VC 的原理很像是氣冷加液冷的結合。3D VC 顧名思義,就是把均溫板層層疊起來,變成3D結構。雖然均溫板長得也像是一塊金屬板,原理其實跟散熱片不太一樣。如果看英文原文的「Vapor Chamber」,直接翻譯是「蒸氣腔室」。

在均溫板中,會放入容易汽化的工作流體,當流體在熱源處吸收熱量後就會汽化,當熱量被帶走,汽化的流體會被冷卻成液體並回流。這種利用液體、氣體兩種不同狀態進行熱交換的方法,最大的特點是:導熱速度甚至比金屬的熱傳導還要更快、熱量的分配也更均勻,不會有熱都聚集在入口(熱源處)的情況,能更有效降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整個 3DVC 的設計,是包含垂直的熱導管和水平均溫板的 3D 結構。熱導管和均溫板都是採用氣、液兩向轉換的方式傳遞熱量。導熱管是電梯,能快速把散熱工作帶到每一層。均溫板再接手將所有熱量消化掉。最後當空氣通過 3DVC,就能用最高的效率帶走熱量。3DVC 跟水冷最大的差異是,工作流體移動的過程經過設計,因此不用插電,成本僅有水冷的十分之一。但相對的,因為是被動式散熱,其散熱模組的體積相對水冷會更大。

從 TIM 到 3D VC,高柏科技一直致力於不斷創新,並多次獲得國際專利。為了進一步提升 3D VC 的散熱效率並縮小模組體積,高柏科技開發了6項專利技術,涵蓋系統設計、材料改良及結構技術等方面。經過設計強化後,均溫板不僅保有高導熱性,還增強了結構強度,顯著提升均溫速度及耐用性。

隨著散熱技術不斷進步,有人提出將整個晶片組或伺服器浸泡在冷卻液中的「浸沒式冷卻」技術,將主機板和零件完全泡在不導電的特殊液體中,許多冷卻液會選擇沸點較低的物質,因此就像均溫板一樣,可以透過汽化來吸收掉大量的熱,形成泡泡向上浮,達到快速散熱的效果。

然而,因為水會導電,因此替代方案之一是氟化物。雖然效率差了一些,但至少可以用。然而氟化物的生產或廢棄時,很容易產生全氟/多氟烷基物質 PFAS,這是一種永久污染物,會對環境產生長時間影響。目前各家廠商都還在試驗新的冷卻液,例如礦物油、其他油品,又或是在既有的液體中添加奈米碳管等特殊材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把整個主機都泡在液體裡面的散熱邏輯也與原本的方式大相逕庭。如何重新設計液體對流的路線、如何讓氣泡可以順利上浮、甚至是研究氣泡的出現會不會影響元件壽命等等,都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高柏科技目前已將自家產品提供給各大廠商進行相容性驗證,相信很快就能推出更強大的散熱模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3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又水逆!你悲慘的人生,都是水星逆行惹的禍?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2017/03/04 ・5143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524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新聞解剖室-案件編號 22

案情

前陣子解剖員的手機不知發生什麼事,突然像是中風一樣跑得很慢,果不其然,過了不久之後就一命嗚呼,壽終正寢了。此時,赫然看見〈「水逆期間用3C易故障?」 唐立淇公開破解方法〉這一篇報導,透過唐老師的開釋,似乎暗示解剖員就是沒有聽老師的話,所以才會讓自己的荷包失血,因為文中就明確地指出:

…每到水星逆行期間,總是會讓星座迷相當惶恐,影響範圍包括溝通、交通、旅遊、3C產品,都會出現不順或故障情況…

老師原本就已經警告要多注意水逆期間3C產品的「躁動」,偏偏不信邪,所以吃虧果然橫在眼前。除此之外,〈水逆進入第三周 工作有重大改變或決定〉這篇報導裡面,老師也已一一指出了在水逆期間各種不同星座的人所應該注意事項,例如「白羊座:內在失衡影響情緒,要好好調理」,所以如果各種星座的人都乖乖把話聽進去,似乎就可以預先避掉許多厄運。

由於這些水逆訊息所刊載得地方也都是某些名媒正報的平台,時不時地就會跑出即時訊息來提醒讀者,所以讓解剖員很難等閒視之。但是面對星座老師的好意,解剖員還是有許多不解的地方,例如:如果水逆期間3C容易躁動,那麼是不是從電信業者的相關統計資料就可以印證這件事?因為這個時候如果推出舊機換新機的促銷活動,應該會業績長紅才對;又如果水逆期間白羊座會內在失衡影響情緒,那麼那陣子內政部的統計資料應該要能看出白羊座的工作者最容易被公司炒魷魚?而且似乎不管你是有修養的白羊、沒修養的白羊、科技業的白羊、餐飲業的白羊,都會有類似的下場?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手機失血雖然傷心,但是解剖員對於這類報導的疑惑實在很難止歇,因為如果水星會逆行,那麼其他星星不會嗎?水星如果會逆行,那它會順行嗎?由於一些媒體對於這類星座運勢的刊載是如此的稀鬆平常,星座老師的口吻上又好像是全世界都知道這些公認的真理,不禁讓解剖員懷疑「水逆」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歡迎收看:星座專家 說話之道

一、「水星逆行」是什麼?那有順行的時候嗎?

透過「科學新聞解剖室」裡一位天文學專長解剖員的解析,他幫我們解答了幾個主要的疑問。原來我們常常聽到水星的逆行(簡稱水逆),其實是天文學上經常發生的自然現象,千百年來,天上的恆星總會出現在每個晴朗無雲的夜晚,除了每天東升西落的恆星,還有一些明亮星體,也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然而,這些星體的運動,卻不像恆星、太陽、月亮有固定的運動方向。這些星體的運動,時而前進,時而後退,有的時候還會固定不動,就好像在恆星之間漫遊一樣,無論是中文的「行星」或是英文的「planet」,都有類似的意義。相對於天球上位置固定不動的恆星來說,行星就像是個「漫遊者」。

早在希臘時代,黃金聖鬥士還在燃燒小宇宙的時候,天文學家就已經觀察到行星的順行和逆行現象了,說穿了其實有沒有什麼太特別的地方。大家一定都有在操場跑步的經驗,內圈的人跑得比較快,外圈的人跑得比較慢,而你跑在中間,但是大家都向著同一個方向跑。當你從後面追過外圈的跑者,你們的距離逐漸縮短,超越之後,距離逐漸增加,領先超過半圈之後,你們之間的距離再次縮短。同樣的,內圈的跑者追上你的時候,兩人之間的距離逐漸減少,超越你之後,你們的距離越來越大,等到內圈的跑者領先超過半圈之後,距離再次縮短。這個距離的變化,其實就是順行與逆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換句話說,行星的逆行和順行,不過就是圓周運動投影之後的視覺效應。底下這張圖就是說明行星逆行的示意圖,很顯然,行星在繞著太陽運動得時候,並沒有「倒退嚕」,仍然向著同一個方向運動,只不過投影到天上之後,從地球上看起來,行星好像倒退了!

藍色為地球,紅色為火星,兩者以逆時針方向繞著軌道運行,當在較內圈的地球超越了火星的過程,在地球會短暫看到類似火星「倒退跑」的錯覺。圖/By Brian Brondel – Own work,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在地球的軌道裡面有水星和金星,在外面有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根據前面的解釋,其實很容易就可以知道,不管是哪一個行星,一定都有順行和逆行的現象,並且和軌道週期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經常聽到水星的逆行其實是天文學上經常發生的現象,主要是因為水星的公轉週期約88天,跟地球的會合週期是116天,也就是每116天水星就會「追過」地球,順便發生一次逆行。這樣算起來,一年大約會發生三次水星逆行,大約每四個月就會有一次,實在是稀鬆平常的現象。

說穿了,水星逆行的「現象」不過就是星球間相對位置改變下所自然發生的錯位情形,甚至搆不上是什麼天文奇景的等級,媒體把這樣幾乎是司空見慣的情景炒作得像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命中注定,會不會有點大驚小怪?

二、為什麼專挑水星?水星有比較時尚嗎?

「水星逆行,諸事不宜。」股災,水逆的錯;衛星失聯,水逆的錯!電腦故障,水逆的錯!甚至政黨支持度下降,也是水逆的錯!大事小事、千錯萬錯都是水星的錯!為什麼在眾多的星星裡面,水星會特別地受到這種不符合比例原則的青睞呢?

我們先來看看在占星學上,水星代表的意涵。搜尋「星座命盤」,只要輸入出生年月日、時間、出生地點,幾秒的時間,網頁就會告訴你專屬的星座命盤,除了大家熟知的十二星座外,還有各行星落在哪個星座,例如金星在水瓶座、火星在牡羊座、上升星座在巨蟹座,每個行星都掌管了部份的人事,透過這些命盤,就能大致暸解自己的外在、內在、喜好、擅長、工作、愛情觀等各方面屬性。在這些命盤的分工中,水星掌管人的思維、溝通、知識等能力,因此,當水星有不正常運動時(逆行),就會被認為是失去行星原本該有的力量,如果對應到人事上,就會發生諸多不順、諸事不宜的現象。

不過,如果順著這樣的邏輯,在占星領域中,除了水星之外,星座命盤裡還有金星、木星、火星、土星、天王星、冥王星,也都會有逆行的時候,也都會對人事造成一些影響,例如火星主宰行動力,當火星逆行時,就會減緩行動力,出現衝動、焦慮等現象。此外,每個行星逆行的週期都不同[1],從下面的表格可以發現,水星是最常發生逆行的行星且逆行的天數最短,也是最利於操作話題的主角。

試想,如果現在是「火星逆行」(火逆)的時期,我們可能持續兩個月都在同一個事件上出現問題嗎?例如手機一直壞、政黨支持度一直下降、股災一直發生,如果星座專家每天都重複說這樣的話,說了兩個月,你不會覺得疲乏嗎?所以如果把水星換成火星,似乎媒體效果就沒有那麼好,如果換成冥王星(逆行天數五個半月),那大家應該早早就洗洗睡了。所以如果從引導議題、製造新鮮感的角度來看,那麼「水星」真的不愧是占星界裡面最耀眼的一顆星。因此,我們經常聽到水逆,不是因為其他行星都沒有逆行現象,而是週期太長、配合度太低的緣故。

此外,我們的媒體似乎也在這件事情上表現出崇洋媚外,多以西方占星學影響的「水逆」來比擬人事的吉凶禍福,如果從東方的占星史來看,中國古代的「火逆」可是佔有更高的地位,更經常是政治操作上的推手。例如史書中記載得「熒惑守心」,就被認為是可能危及天子的兇惡天象[2],其中熒惑指的就是古代火星的名稱,和疾病、飢餓、災難都有關,但是顯然現代的媒體對於火逆就興趣缺缺。

水逆的現象不是只有台灣瘋迷,國外媒體也熱衷報導水逆來臨時的各種生存法則,只是從前述這些橫跨古今、東西的案例來看,可以發現「水逆」之所以成為現在媒體運勢報導的寵兒,有它的理由,只是這個理由似乎不在於它確實擁有過人的關鍵預測力,而是它最符合這個時代媒體報導的調性,所以說水星無疑也是現代媒體裡面最時尚的一顆星。只是你要多麼嚴肅地看這件事呢?引用一位大氣科學家在《華盛頓郵報》裡討論水逆文章的最後一句話:這裡面確實有許多美妙的物理學,但我可以保證,任何行星的逆行並不會搞砸你的人生。

三、真的是「星星知我心」嗎?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解剖員的電腦就時常會自動跳出一些星座運勢的提醒,後來才發現這些提醒來自於某大新聞平台上的「星座運勢」專欄。這些專欄很厲害,經常幫大家整理許多好用的生活指南,例如:〈「什麼時候要結婚?」過年時,最能應付長輩逼問的3個星座是…快跟他們學!〉〈星座育兒篇!牡羊爸媽要溫柔 雙子父母比小孩淘氣〉,甚至有為星座迷量身打造的12星座送禮指南。但是,為什麼天上這麼遙遠的星星卻可以用它們來預測地表上我們這些芸芸眾生的日常呢?尤其是這顆萬眾矚目的水星,它到底是如何聯繫起這套邏輯關連性呢?

推算最早有關占星的說法,多數會追溯自古老的巴比倫人對於星象的觀察,整體的占卜體系其實有個隱而不宣的假設,就是:自己出生那一刻的各種星座位置,決定了自己一輩子的運勢。這也可以解釋得很科學,因為出生那一瞬間太陽、月亮及各種星球之間的磁場、電場、氣場…各種場都不同,所以每個人都在那一剎那被決定,即便是雙胞胎也不是同一剎那,所以不會有相同的運勢。那為何全世界就只有一個賈伯斯?這是因為不會有同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剎那被生出來,因為就算差一點點,那些「場」還是會差很多。

這樣的說法看似合理,但是如果你去問問著名的奧地利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他可能就不這麼認為。波普主張能遵循「否證論」的才是科學,簡單說就是:能被否定的就是科學,無法被否定的就不是科學。例如,當你去算命的時候,算命仙掐指一算,斷定你今天需要向北發展才會順遂,於是你就一路靠北而行,但卻遇上劫難。於是你跑去找算命仙翻桌理論,這時算命仙就會說:「你怎麼沒告訴我你今天穿的是紅色內褲?因為紅色會與OOXX相剋,這樣就需要向南發展才行」,所以算命仙永遠不會錯,錯的永遠是你沒有把條件跟前提說清楚。

所以科學哲學家就說「天文學」(astronomy)與「占星學」(astrology)不是只有字尾差一點點,而是如果預測100次,但是錯了其中一次,人們會記得「錯的那一次」,這個過程就是天文學;反過來,如果預測100次,但是對了其中一次,人們也就記得「對的那一次」,這個過程就是占星學。所以占星學從一個看似合理的假設出發,但是後續整體的預測體系卻是欠缺事實及邏輯依據的。

所以唐老師在針對「水逆期間用3C易故障」的開釋文中就說:

水星逆行的奧義其實是製造破壞、強迫人們離開舒適圈,但也創造了新的體驗與改變,和對錯好壞無關,反而是更加了解無常的意義,水星逆行是水星相關現象影響最明顯的時候,她點出,人如果想要群居順利,就無法跳脫水星議題,建議大家應該是學著如何不被負面事物制約,試著去『大量開發』的自我。…

真的是感恩老師,讚嘆老師,透過水逆帶給我們這些永遠無法反駁的大道理。如果水逆期間3C沒有故障,那一定是你平時修好德於是扭轉了運勢;如果你的3C故障了,也不要難過,那是水逆要創造給你一個人生的新體驗,妙哉妙哉!所以星星真的知我心嗎?或許是唐老師與媒體知我心,他們知道在這一個混沌與繁忙的時代中,每個人都有一顆空虛、癱軟、想趨吉避凶、不想多求甚解…以及時時需要被簡單撫慰的心。

解剖總結

從上述我們可以確認一件事,水星逆行是常態,一年都會發生個幾次,沒什麼大不了的,至於這些現象跟你悲慘的人生有關嗎?橫豎八竿子打不著。當這些似是而非的訊息變成是媒體的喜好時,一方面提供了源源不絕的閒嗑牙題材,另一方面確實也影響許多人的想法。我們瞭解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整體,並不是光靠科學就可以擁有全然幸福的人生,所以包括藝術、信仰、文化等感性因素也都在每個人的生活上扮演重要角色,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部分綜藝咖用沒有邏輯、缺乏理智的方式所代言的占星學,我們就可以姑且接受。

每次解剖員看見占星達人煞有介事地向大家開運鑑定時,總是擔心有不少人認真地在看待這些訊息,甚至把這些緣由當作是自己逃避不順時的藉口,長期下來無法對於自己的人生及世界進行理智的思考,危害頗大。對於這系列報導中,媒體這種只求追逐短暫利益及效果,卻不審慎篩選及評估的作法,本解剖室給予以下評價(12顆骷髏頭):

參考資料

(策劃/寫作:黃俊儒、顏吉鴻、賴雁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37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科學新聞解剖室」是由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這個平台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解剖專家及義工,以台灣科學新聞最容易犯下的10種錯誤類型作為基礎,要讓「科學偽新聞」無所遁形。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有關10種錯誤的內涵,請參見《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