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低頭族眼症 ─「Smart Phone」衍生的新視力問題

PanSci_96
・2016/02/21 ・337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23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篇文章由台灣之星贊助,泛科學策畫執行。

文/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 陳瑩山醫師

王小姐今年 24 歲,近視度數 350 度,眼睛健康沒有不適,從來沒看過醫生。最近卻覺得眼睛痠麻脹痛,視力有時清楚有時模糊,近視度數增加至 450 度,隔了兩週又變成 550 度,平時笑稱公司「計劃趕不上變化」,現在是自己「眼鏡的更換趕不上度數的變化」。就醫後發現,因為這半年來每天醒著都隨時注視手機,眼睛負擔過重,才會不舒服,假性近視也增加,醫師建議她縮短手機的使用時間。

王小姐納悶:「難道使用手機太厲害也會造成眼病?可是現在沒有手機我快活不下去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裡,我們看到了一位典型的「低頭族眼症」患者。現在有太多人使用智慧型手機,這類手機已跳脫單純打電話的功能,深入日常生活各個面向,也成為生活中倍感依賴的工具。越來越多人表示沒有手機不只生活不方便,內心也有不安全感,形成現在到處都是低頭族,可說是現代蔚為奇觀的「手機成癮症」。

二十一世紀的文明病:低頭族眼症

70 年代開始陸續出現電視、電腦,醫學界也因此誕生了二十世紀的新視力問題「電腦視覺症候群」(CVS, Computer Vision Syndrome),指電腦或電視螢幕看久了,產生眼睛不適的症狀,包含乾澀、痠脹、假性近視增加,甚至眼睛痛、頭痛;另外也會造成肩頸及手部肌肉的僵硬、痠痛。這種狀況隨著校園電腦普及化,及網路遊戲侵入網咖達到最嚴重的地步。

到了 90 年代手機誕生,不過這項發明並沒有使眼睛不適的比例提高,推究原因,是手機發展初期主要仍在「聽與說」,用到耳朵與嘴巴,眼睛的使用並不高。

近年來,科技巧妙將手機與電腦結合,成功演變成 smart phone,為現代人打造更方便的生活,卻也使因眼睛不適就診的人數明顯增加。這一群青壯年族群,因為重度使用智慧型手機而就醫,其主訴除了眼睛痠澀脹痛外,還常有霧霧看不清楚、視力不穩定,甚至頭昏頭痛、心悸、噁心想吐,狀況琳瑯滿目。近來低頭族就醫人數已經「喧賓奪主」,取代小兒近視及老年人的白內障青光眼,成為眼科就醫族群的大宗,佔了我們平時門診量的三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4814788436_ac2bdeae28_o
科技帶來便利也造成許多新視力問題 (photo via FaceMePLS@flickr, CC License)

那麼,「低頭族眼症」就是「電腦視覺症候群」嗎?我們可以說二者的症狀類似,但前者對眼睛的傷害更為嚴重。

螢幕變小,光線更危險了!

要了解「低頭族眼症」與「電腦視覺症候群」的差異,首先我們必須闡明智慧型手機與一般電視、電腦有何不同。歸究起來,智慧型手機擴充了很多「智慧的功能」,使得它能以手機的大小,融入大部份電腦的功能,包含建構社群網站,玩遊戲、收集資料、收信、看電影,由於打電話只是其中一部分,使手機又回到電腦電視時代,以眼睛為主操控的模式,如此當然會就加重眼睛的負擔。

但智慧型手機終究不是電視或電腦,它們最主要的區別如下:

1. 螢幕小
影像也變小、字體更小,要看清楚字體或影像,眼睛當然加倍吃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 距離近
在一般的使用狀況下,我們與電視距離約 2 公尺、電腦 50 公分、報紙 30 公分,而智慧型手機必須近至 15 到 20 公分。這時雙眼內聚力更要密合、對焦更加強,造成眼睛睫狀肌過度使用,衍生疲勞與傷害。

3. 使用時間過長
很多人將手機當電腦或電視使用、社群聊天,時常不知不覺超時使用。

4. 使用不當
不像電腦與電視必須放置在桌上,手機小巧輕便、開關機快速,便利性使我們在吃飯、搭捷運、公車、騎機車,甚至在床上都「埋頭苦玩」。我們知道,閱讀需要黃斑部的「固視功能」,人們或許沒有感覺到手機螢幕的些微振動,但是長時間下來,會增加眼睛對焦固視的負擔,進而造成對焦微動調節的疲勞。

L_13744754057f
黃斑部的固視功能讓我們能夠閱讀(圖片來源:陳瑩山醫師)

5. 手機光線太亮
這是最嚴重、也最容易被輕忽的問題。單純以手機光線照度而言,當然比電腦、電視來得低,但卻會因其特性與使用方式造成傷害。以電視來說,螢幕大、與人眼距離也遠,光線容易外散,直射光到達黃斑部的比例較少,因此我們會覺得電視螢幕大卻柔和;相較之下,智慧型手機螢幕小、距離短,由手機射出的光線尚未充分發散,就已直射入人眼,這樣毫無偏折「直達」黃斑部的直射光,距離最短、能量又高,易造成黃斑部的傷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臨床上,低頭族有哪些常見的眼部疾病呢?

1. 流行性乾眼症

注意!這是指「流行使用手機」所造成的乾眼症,而不是病菌造成的流行病喔(XD)。過去,約四成的一般人會因為居住環境的溫度、濕度變異不同,有程度不等的淚液分泌過少問題。可是,現代人太專心看手機,「捨不得」眨眼,乾眼症的罹患率已高達八成,可說是時尚流行的手機使用所造成的「流行性乾眼症」。

2. 假性近視成人化

所謂假性近視是指看太久電視及電腦,睫狀肌使用過度所造成,通常好發於國中、國小學童。但現在三四十歲的成人也常有這個現象,尤其出現眼痠、眼脹的症狀時,往往超過一半的人合併假性近視,病人會有視力不穩定,眼鏡愈配愈深的困擾,本篇文章開頭的王小姐就是一個例子。

但這方面的症狀,往往與「隱藏性青光眼」(又稱低壓性青光眼)難以區別,更有很多年輕人是兼具低頭族眼病與青光眼,如果一開始疏忽沒做檢查,後果不堪設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假性近視開始成人化(圖片來源:陳瑩山醫師)
假性近視開始成人化(圖片來源:陳瑩山醫師)

3. 老花眼年輕化

光線進入眼底前,水晶體會吸收紫外光及可見光中能量較高的「藍光」,預防它們造成眼底黃斑部傷害;若在工作及生活上是所謂的「heavy light user」,或本身近視度數深、抵抗光線能力差,就會提早讓水晶體混濁。

這時,水晶體彈性差,看近物時對焦能力降低,造成眼部睫狀肌疼痛,便是老花眼年輕化的由來。以往我們稱老化是「自然的文明病」,在正常狀況下,約四十歲才會有看近的視力困難現象,但是現在約有三成 35 歲的人出現了「近距離視力模糊」現象,並伴隨睫狀肌僵硬、看近視力困難或遠近調適困難的典型老花眼症狀。

4. 視網膜上膜的形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水晶體吸收的紫外線,大部分可見光仍可自由進入眼底、形成影像。如果慢性「過度」使用手機,會因為直射光照射,使黃斑部受不了氧化壓力的傷害,讓自由基的四處亂竄,進而周邊組織發炎!產生的發炎物質會滲入玻璃體,最終在黃斑部上形成薄膜 ─ 黃斑部蓋被子。病人看出去眼睛好像蓋了一個半透明的紙,暗暗的、解像力變差。視力 1.0 卻不清楚,影響了視覺品質及生活品質,這樣的患者越來越多,佔了青壯年就診人數的三成。

L_137447547211
慢性過度使用手機,容易造成黃斑部病變(圖片來源:陳瑩山醫師)

5. 自發性黃斑部病變出血

自發性黃斑部病變的患者近視度數並不深,年齡也不大,可以說是因為體質上受不了光線的傷害而病變。輕者造成眼底視網膜上膜,重者會因為病變出血。常見症狀包含發現眼睛正中央有暗影、想看什麼就看不到什麼;更會因為出血而造成急性視力下降。目前我們已有年僅高中的病患,且不只一例。

我們能怎麼做?吃對的食物、控制三高

我想,如何減輕智慧型手機的使用,並不是我要討論的課題,因為就趨勢而言,人們一定會愈來愈依賴智慧型手機,眼睛的角色只會更加吃重!在此,只是要強調這類手機對眼睛潛在的不利因素,及如何避免傷害產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眼睛的最佳抗光物質其實不難獲得,如綠色植物所含的葉黃素便可中和強光,並發揮消炎作用;而魚類身上的 Omega-3 脂肪酸所含之 DHA,也會包覆在感光細胞的細胞膜上,就像一件「防曬衣」,防止細胞因為光線太強過熱而凋亡。

5612099123_8f757969a4_b
葉黃素能中和強光,並發揮消炎作用(photo via Vinoth Chandar@flickr, CC License)

除了「防曬衣」,眼睛還有自己的「涼感衣」─ 脈絡膜。它是眼內的血管層,血流快速,會帶走因照光升高的熱量,這就是為什麼手機用久會發燙,眼睛卻不會有過熱的現象。如果全身性的血糖、血壓與膽固醇控制不良,眼部血液速度變慢,便會減低我們對熱量的運輸與自由基的消除作用,黃斑部也不易在照光後維持恆溫狀態,因此,三高的控制也非常重要!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但也考驗人性

智慧型手機中包山包海的應用程式無所不能,已充分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使大家能「一機在手、世界跟我走」,然而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卻也考驗人性,請大家好好保護眼睛!(爹娘我押韻啦!)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95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長者與糖友注意!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糖尿病黃斑部水腫恐失明,自我檢測及早治療
careonline_96
・2023/09/08 ・251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師,我的右眼看電線桿好像會變形。」60 多歲的陳女士說。

「經過檢查確認是黃斑部病變症狀,建議要透過眼內注射控制。」醫師問。

「眼內注射?!醫生我不敢!想到一兩個月就要施打一次我真的頭皮發麻!」陳女士驚恐表示。

「別擔心!今日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已經有多元的治療選擇,可以雙管齊下抑制血管不正常的增生,快速減少視網膜積液、血液滲漏,達到『速乾』的成效,有望將療程頻率拉長至 16 週、也就是近 4 個月一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眼科王元聖醫師指出,黃斑部是視網膜中敏感的感光區域,是讓人感受到色彩的重要關鍵。隨著黃斑部功能衰退,我們的靈魂之窗可能會變得暗淡無色。造成原因可能和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nAMD )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 )有關。

前者致病原因與年齡增長有關,源於脈絡膜不正常的增生血管,這些生長不全的血管,因為細胞間不夠緊密,水分、血液容易從血管中滲漏出,造成水腫、出血,引起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後者與糖尿病有關,源於血糖過高造成視網膜病變,進而導致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根據統計,每十位糖友約有一位發生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1],是糖尿病患者不容忽視的併發症。

王元聖醫師說,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初期病程進展緩慢,且未必兩眼同時出問題,症狀不明顯,容易延誤就醫。提醒長輩與糖尿病患者,可以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檢測工具,初步判斷自身是否出現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症狀。

先遮住單隻眼睛,再注視表格中心的圓點,若左眼或右眼觀看方格中的線條,發現有所扭曲、變形、暗影,那可能就是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的症狀,建議盡快至眼科檢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0 歲以上民眾[2]、糖尿病患者、有黃斑部病變的家族病史等高風險族群,都要記得定期檢測,才能及早發現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症狀」,王元聖醫師強調,「黃斑部病變會損害視力,拖越久、治療效果越差。若等到黃斑部已經萎縮、結痂,便難以恢復視力,對生活造成很大的衝擊。」    

及早治療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才有機會挽救惡視力

過去對於黃斑部病變缺乏有效的治療方式,患者可能漸漸失明。王元聖醫師說,漸漸有研究發現,我們可以利用雷射去處理那些不正常的血管,控制出血與滲液。但是雷射治療本身有破壞性,所以患者的視力不太會進步,甚至可能會退步。

大概在 20 年前,抗血管新生藥物被用來治療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王元聖醫師解釋,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能夠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長,幫助患者視力維持穩定,甚至有部分患者的視力可以獲得進步,所以成為主流的治療方式。針對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都會建議使用這項治療。

因為要將藥物注入眼球,必須在無菌的環境下進行,利用很細的針從眼白注射藥物。王元聖醫師說,雖然過程很快,但是過往需要每一、兩個月注射一次,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的患者,仍有一定壓力,所以新開發的藥物都希望能夠拉長治療的間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元聖醫師鼓勵,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的治療選擇日益多元,不僅有 1 至 2 個月施打一次的傳統藥物,可以抑制血管增生;也有新型藥物,可雙管齊下抑制血管增生再加上穩定血管,快速減少視網膜內積液、血液,治療很快就會見效。

穩定控制後,最長可約 4 個月注射一次,可減少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患者回診的次數,不僅接受眼內注射的壓力減少了,患者與其照護者,也不需要密集往返醫院,大大減少了交通的時間、金錢成本。患者可以依據自身對治療的想法,主動與醫師討論,以利打造個人化療程,只要治療更加穩定,患者的治療成效也有機會增加。

貼心小提醒

王元聖醫師說,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會嚴重損害視力,甚至造成失明,患者一定要及早察覺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症狀,掌握治療先機。也鼓勵民眾主動與醫師討論治療的選擇,針對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的治療,已有可以雙管齊下抑制血管增生並提升眼內血管穩定度的治療選擇,幫助維持視力。

且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新型藥物有機會延長治療的間隔,最長約4個月注射一次,能夠減輕接受治療的壓力。定期檢查、及早治療,才能避免惡視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羅氏公益夥伴

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台灣病人安全資訊網 2022/6/17 《我有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病變,該接受何種治療?》
  2.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2023/4/6 《What Is Macular Degeneration?》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鑑識故事系列:飛鏢射豬眼,證明傷不淺
胡中行_96
・2023/08/17 ・217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聖誕市集是德國自 14 世紀以來的傳統:寒冬裡,露天攤販聚集,銷售應景美食、裝飾和手工藝品,周遭或許還歌舞喧騰。[1]有個去享受年節氣氛的 16 歲少女,坐在市集的金屬圍籬上。附近 3 名年輕人正把玩著從酒吧偷來,尖端有塑膠鏢頭的飛鏢。他們原想閃避旁人,以策安全,直接往泥土裡扔;但不知怎地飛鏢竟朝少女而去……。[2]

德國聖誕市集示意圖。圖/LH DD/Dittrich on 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眼睛創傷

根據統計,平均每 10 萬人,就有 810 人眼睛創傷需要治療。兒童與青少年是眼睛最容易受傷的年齡層,約佔該器官穿刺傷患者總數的 25%。不過有別於此案,傷患以男性居多。過去的文獻討論過魚鉤、榴槤及飛鏢等,各種物品導致眼球部份穿刺傷的案例。飛鏢的結構,分為 4 個部位:鏢頭、鏢身、鏢桿和鏢翼。大多數的傷害,都是由鏢頭或鏢翼所致。[2]

鏢頭(point)、鏢身(barrel)、鏢桿(shaft)和鏢翼(flight)。圖/Jihei on Wikimedia Commons(GFDL-1.2)

眼睛的構造

眼睛的外層結構,包括眼睫毛眼瞼肌肉腺體淚膜(tear film)和結膜(conjunctiva)等,功能是保護內層;內層由外而內,則可大略分為3個部份:[3]

  1. 鞏膜(sclera)與角膜(cornea):兩者都由膠原蛋白所構成,排列方向不規則處呈白色,所以鞏膜亦稱眼白;相對地,角膜是透明無色,負責2/3的光線折射。[3]
  2. 葡萄膜(uvea):又細分成以顏色擋光,確保光線只進入中央瞳孔的虹膜(iris);控制水晶體形狀的睫狀體(ciliary body);以及佈滿血管,為水晶體供給養分的脈絡膜(choroid)。[3]
  3. 水晶體(lens)、玻璃體(vitreous body)和視網膜(retina):除了上述的角膜,另外 1/3 的光線折射,是由水晶體擔當。穿透它們的光,會通過黏稠的玻璃體,聚集於視網膜,再透過神經把訊號送去腦部。[3]
角膜(cornea)、鞏膜(sclera)、虹膜(iris)、睫狀體(ciliary body)、脈絡膜(choroid)、水晶體(lens)、玻璃體(vitreous body)和視網膜(retina)。圖/Cenveo on AnatomyTOOL(CC BY 4.0)

眼科證詞

少女的眼球 12 至 4 點鐘方向範圍內,鞏膜穿孔,虹膜脫垂。治療前,沒有拍照存證。手術出院後,視力只剩 1%。法庭上,2 位該醫院的眼科醫師表示,這種傷害應該與飛鏢的鏢頭無關,時機不可能那麼湊巧。他們還說,除非少女被東西以 100 公里的時速打到,不然就是自己跌撞桌邊。可是後面這個假設若屬實,受到衝擊的大概不只眼球,更何況少女堅稱沒有摔倒。[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飛鏢射豬眼

輪到美茵茲大學(Johannes Gutenberg-Universität Mainz)的法醫提供專業意見時,他們決定實測。首先,要準備飛鏢和眼珠。同為射擊類的「玩具」,軟氣槍(softair gun)產生的動能介於 0.5 至 7.5 焦耳之間,≥ 0.5 焦耳在德國就會被當作武器管制。相對地,飛鏢雖能超過此門檻,卻完全不受限制,所以購買與持有均無問題。[2]至於眼珠的部份,基於倫理、成本、相似程度和取得的難易度,鑑識科學時常用豬作為人體替代品。[4]

(上)塑膠標頭的飛鏢,以及(下)正常與磨損的塑膠標頭。圖/參考資料 2,Figure 1(CC BY 4.0)

材料備齊後,法醫在 10 公尺高的落管(drop tube)底部,放置屠宰場廢棄的豬眼,讓飛鏢從中墜落。他們發現用金屬鏢頭的話,會穿破眼球;塑膠鏢頭則輕微傷害角膜。再來,他們手持鋼鐵鏢頭、塑膠鏢頭,以及塑膠鏢頭磨損的飛鏢,朝豬眼射去。大概是經驗不足,嘗試了超過 50 次,非常漏氣地僅有少數幾次擊中。最後總算有一次,在射擲塑膠標頭磨損的飛鏢時,造成與少女眼珠雷同的傷害。整體而言,從 5 公尺外射擊,鏢頭的動能可以達到 0.84 焦耳,具有軟氣槍的殺傷力;而鏢翼不會穿刺豬眼,頂多劃壞角膜表面。[2]

塑膠標頭磨損的飛鏢,在豬眼上造成的傷害。圖/參考資料 2,Figure 2(CC BY 4.0)

指控駁回

法醫大費周章的實驗,證明亂擲飛鏢的確有釀禍的機會;然而眼科醫師與少女的說辭大相逕庭,警方當時在聖誕市集又沒找到證物。因此,少女的指控終究遭法院駁回。結案之後,法醫團隊在期刊上發表個案報告,比較飛鏢和軟氣槍的動能,並以英國強制使用安全帶後,眼部創傷數減少 11.1% 為例,強調預防性法規的重要性。[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Wilson A. (30 NOV 2018) ‘A brief history of Christmas markets’. The Guardian, Australia.
  2. Germerott T, Mann N, Axmann S. (2021) ‘Penetrating eye injury by da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135, 573–576.
  3. Pradeep T, Mehra D, Le PH. (01 MAY 2023) ‘Histology, Eye’.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4. Matuszewski S, Hall MJR, Moreau G, et al. (2020) ‘Pigs vs people: the use of pigs as analogues for humans in forensic entomology and taphonomy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134, 793–810.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2

3
2

文字

分享

2
3
2
近視是一種疾病!——認識近視及日常保健懶人包
careonline_96
・2022/08/11 ・2768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吳佩昌 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眼科教授暨近視防治中心主任、教育部國教署學童視力保健計畫主持人

一、什麼是近視?

近視主要原因是眼軸拉長,導致遠方的影像無法聚焦成像在視網膜上。近視是遠方的景物焦點落在視網膜前方,而非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模糊影像;因看遠處會較模糊、看不清楚;看近處會較清楚,故稱為「近視」。

大部分近視眼都是眼軸拉長所致。眼軸是從眼球前表面一直到視網膜表面的這段距離,也稱為眼球前後直徑。眼球是一個水球,一旦拉長時,眼睛組織變薄,體積和重量變大,對眼球的壓力及衝擊力變大,就容易產生病變。

近視後不只是配眼鏡矯正視力,大多數人認為戴上眼鏡看清楚就沒事了,但是不知道的是眼鏡只能做為輔助工具,卻無法控制近視度數加深,並忽略了近視會惡化危害眼睛健康和導致許多併發症。

目前國際臨床上,針對近視的照護標準已進展到控制度數,也就是透過醫療處置來延緩加深度數,維持眼睛的健康,而非單純佩戴近視眼鏡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視眼度數越深表示眼軸得越長,眼球的病變風險越高。近視 500 度的高度近視患者,比沒近視者,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增為 41 倍,視網膜剝離風險增為 9 倍,白內障風險增為 3 倍;如果是近視 800 度的高度近視患者,比沒近視者,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增為 126 倍,視網膜剝離風險增為 21 倍,白內障風險增為 5 倍。

二、近視是一種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近視達 500 度有失明風險的警告,2050 年將會有近 50 億人口近視,其中 10 億人會因高度近視(>500 度以上)而有失明風險。

近視 500 度以上可能導致多種併發症:

  • 眼睛提早老化,導致視力變差,視野受損,甚至提高失明的機會。
  • 易罹患青光眼導致周邊視野受損。
  • 易罹患黃斑部病變導致中心視野受損。
  • 易提早白內障導致視力模糊。
  • 易罹患視網膜剝離導致視野缺損、視力受損,甚至失明。

近年來,不只是高齡族群發生視網膜剝離,20~29 歲年輕人數也持續攀升中。高雄長庚眼科近視防治中心吳佩昌主任指出,國人視網膜剝離發生率為各國之冠,隨著 3C 世代來臨,民眾自我保健意識也要跟著抬頭,才能避免近視相關併發症發生,進而維護大家的視力健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近視自我保健這樣做

(一)每年至少一次定期至醫院視力檢查留下檢查紀錄,若發現問題可以提早治療。

  1. 散瞳檢查:定期散瞳檢查眼底視網膜。
  2. 眼軸測量:正常為 24 毫米以內。
  3. 眼壓及視神經盤檢查。

(二)症狀自我察覺:飛蚊症是否突然變多、出現布幕般黑影或是有閃電的症狀。

(三)閱讀時要有適度光線,及正確姿勢,保持 30~45 公分的距離。

(四)減少過度用眼:用眼 30 分鐘,宜休息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五)戶外活動預防近視:研究指出每周戶外活動 11 小時,一年平均可減少 55% 近視機率。戶外活動不僅可以減少眼睛肌肉緊張,也增加視網膜多巴胺分泌量,進而抑制眼軸拉長,降低視網膜剝離機率。

(六)營養要均衡,並多吃綠色蔬菜及富含葉黃素的食物。

四、雷射近視手術能夠治癒近視嗎?

在認識雷射近視手術前,我們先來認識眼睛的構造。

  • 角膜(Cornea):角膜為透明組織,可讓光線進入眼球的主要屈光表面,避免外在環境傷害。
  • 鞏膜(Sclera):為眼球壁,可保護眼球內部及維持眼球形狀。
  • 水晶體(Lens):是眼球的主要屈光結構之一,也是唯一有調節能力的屈光間質。
  • 虹膜(Iris):虹膜中間的洞形成瞳孔,可讓光線通過。虹膜有環狀肌及放射肌,收縮和放鬆時改變瞳孔大小,虹膜上的色素細胞多寡會決定虹彩顏色。
  • 視網膜(Retina):為眼球壁內層,佈滿感光細胞及神經纖維。視網膜中心區稱為黃斑部,為視力最重要的地方。
  • 睫狀肌(Ciliary muscle):是位於眼球中層(血管層)的一圈平滑肌,它能控制和調節水晶體形狀,以便看清近物、遠物以及正在移動的物體。
  • 視神經(Optic nerve):視神經具有能傳導神經訊號的功能,可將視覺傳導到大腦。

雷射近視手術是以雷射光點將角膜磨平,透過改變角膜的厚度來改變屈光率,讓影像可以聚焦在近視眼較長的眼球之視網膜上,達到矯正近視的效果。但是眼球依舊有眼軸拉長問題,且有易出現各種近視併發症的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五、日常保養重點

  • 定期就醫視力檢查:每年應進行 1~2 次眼科醫師檢查 ,以及配合學校護理人員進行學生視力保健的健康管理。
  • 天天戶外活動 2 小時:力行「天天戶外遠眺 2 小時」,每天戶外活動時間加總 2 小時。
  • 力行規律用眼 3010:進行近距離用眼時,一定要遵守「規律用眼」,近距離用眼 3C 或讀書 30 分鐘遠眺休息 10 分鐘。
  • 睡眠時間是充足:充足睡眠可讓眼球肌肉休息和組織修復。
  • 正確飲食健康五蔬果:攝取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飲食,特別是深色多葉蔬菜,例如菠菜、羽衣甘藍,對維持眼睛健康也很重要。
  • 指導單位:教育部
  • 執行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照護線上
  • 諮詢專家: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眼科教授暨近視防治中心主任、教育部國教署學童視力保健計畫主持人吳佩昌醫師
  • 諮詢單位:衛生福利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
所有討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