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1
0

文字

分享

4
1
0

關於,那些年的八個假設

海苔熊
・2012/02/23 ・9573字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SR值 563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情提要]

「嘿,你會很想去看嗎?」我可以想像她一邊把玩著黃金鼠一邊講電話的樣子。

「也沒有非常想啦。只是覺得,當大家都在聊這個話題自己卻插不上嘴,有點寂寞罷了。如果不去的話,我之後也可以自己買小說來看…」

其實我是很想看的,這樣說一方面是欺騙她,另一方面也是在欺騙自己。我們常以為說服自己一件事情不再如此重要,被拒絕的傷害也會變小--雖然事實上我們很少騙得了自己,而且這樣的防衛方式也常常只會讓自己更痛苦(Murray, Rose, Bellavia, Holmes, & Kusche, 200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我考慮一下吧。晚一點再跟你說。」我和柯景騰一樣是很怕被拒絕的人(High rejection sensitivity),聽到這句話就大概知道,結果可能不太妙。但我還是抱持著一絲絲希望,等待他的考慮…。幾分鐘之後,我從電話的另一端得到了預料中的答案--

「我想了一想,還是把錢存起來…」像是從腦勺後面被敲了一記悶棍一樣,她說的話不知道什麼變得好模糊。

Downey, Freitas, Michaelis, & Khouri (1998)早就告訴過我們,怕被拒絕的人,最終總會實現自己的預言:越怕約不到人,聚會越可能流標;越擔心被排擠,就越可能被討厭;越在意自己的一些缺點被對方發現,這些缺點就越有可能曝露出來…而我在13年後的今天,切身驗證了這個理論。


掛了電話之後,我決定一個人去看電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電影院好像本來就是為情侶或一大群朋友設計的樣子,當我跟長得像銅鑼燒的可愛售票員脫口說出「那些年,一張」的時候,後面排隊等者買票的人好像都以一種鄙夷的眼神看我。當然也可能他們的眼神並沒有這樣的意涵,是我多多慮了。

不過,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確定的,就是銅鑼燒售票員聽到我的回答之後,略皺了一下眉,褐色的長髮大約在胸前停頓了有0.7秒左右,側了頭重新又問了一次:

「請問是一位嗎?」。

如果說世界上最糟糕的感覺是拿薪水的時,還要陪老闆在提款機前排隊領錢(傅天余, 2006),那麼一個人去看愛情片,或許能以第二名的姿態緊追在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這篇文章不是影評,也不在抒發觀後感,但是在開始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某種程度上化解大家對雷爆文章的擔憂。很多還沒看電影的人,都擔心在看了相關的文章後會不小心踩到雷,以致自己真正去看電影的時候,因為已經知道劇情,而失去新鮮感,所以都瞇著眼睛,或摀者耳朵看影評。然而最新一期的《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卻指出,事前先透露劇情反而會讓你更喜歡那部電影(Leavitt & Christenfeld, 2011)。

儘管如此,下面的幾個假設中還是不免涉及到一些劇情,如果你還沒有看電影,上面的文字又說服不了你的話,可以先按左離開。

[正片開始]

一部賣座的電影,或多或少都打中或填補了觀眾心裡的一些什麼東西。可能是一種期待的滿足,幻想的完整,或是真實生活的寫照。

一邊看的時候,一邊思索著這些經典的句子所描述的現象到底是真的,還是只是一種主觀的一般論呢?雖然我們都知道,十年後連log都不知道是什麼 ,的確也可以活的好好的。但是,女孩子永遠比同年齡的男孩子成熟嗎?人生本來就很多事是徒勞無功的嗎?幼稚,才有辨法追一個女孩很久嗎?戀愛最美的部分就是曖昧的時候?為了深愛的人努力讀書甘真正好?綁馬尾的女孩真得比較正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試圖援引一些相關的心理學研究,檢驗有關那些年似是而非的假設[1]。

[假設一] 戀愛最美的部分就是曖昧的時候? 

佳宜:「常常聽到別人說,戀愛最美的部分就是曖昧的時候,等到真正在一起,很多感覺就會消失不見了。當時我想,你不想聽到答案,乾脆就讓你再追我久一點。不然你一旦追到我之後就變懶了,那我不是很虧嗎?所以就忍住,不告訴你答案了。」

按照心理學的習慣,在討論這樣的問題之前總是要先做操作型定義,西方並沒有明確的字表達我們文化中「曖昧」的概念,但若從戀愛發展的歷程來看,其實就是「尚未承諾的關係」(Relationship without commitment)。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幾個特徵是相識(awareness)、吸引(attracted) 、依附(attachment)與自我揭露(self disclosure)(卓紋君, 2000)。人的心是很柔軟的,在曖昧加溫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會讓對方佔具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但又因為有所顧忌(可能是對自己,關係,甚至戀愛沒有信心,或是怕又像以前一樣被拋棄),而還不敢跨出一步和對方在一起。

那麼,沈佳宜說得是真的嗎?

現於各大談話性節目上走跳的吳淡如早在(1998)就出版了一本小品故事集,叫做「愛在曖昧不明時最美麗」,遺憾的是這本書的標題可能跟內容有一些差距:事實上,曖昧並不好受,至少,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美。

(1)首先,當兩人的關係充滿不確定性時,我們心裡會感到很不踏實,焦慮,比較不滿意這段關係,尤其在無法與對方好好溝通,或是僅有肉體上的關係,卻沒有名份的時候(L. K. Knobloch, 2005; Leanne K. Knobloch, 2008)。在兩人關係剛開始的時候,如果我們很在乎對方,就會特別注意對方的一舉一動一字一句(Murstein, 1970),也因為這樣,有些人為愛變得患得患失(Knee, Bush, & Cook, 2008; Sanchez, Moss-Racusin, Phelan, & Crocker, 201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只要他今天沒有打來或沒有送你走到巷口,就可以讓你苦惱一整夜;他不經意地觸碰你的肩膀或跟你共稱一把傘,也足夠讓妳胡思亂想一整天。在這樣的曖昧攻防戰中,我們時時在猜,又老是猜不透;希望被對方接受,又擔心被拒絕,想靠近一點點,又沒有勇氣接近,而越是花時間去想去猜去琢磨,心情的起伏也越大。

「談一場戀愛是很複雜的…有時候想留住對方,往前一步就要粉身碎骨,後退一步卻又委屈痛苦…或許在這進退維谷的過程中,我們都在找尋能夠好好安頓自己的心的人,以及一種平衡的可能…」在這次的華人心理學家研討會中,主持人如是說,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這些曖昧者驛動的心。

現在回頭看看那些年少時青澀的打情罵俏很美,是因為我們總是選擇性記得一些陽光下燦爛的汗水,夏風中徐徐的海邊,以及一起對星空許下的心願,而忘記了那時是如何焦慮地等待對方的邀約,望著手機深怕錯過任何簡訊,或是那些為對方的喜悲輾轉難眠的幾個深夜。畢竟大量的知覺研究發現,記憶總是不如我們想像般可靠(Dalgleish, Yiend, Schweizer, & Dunn, 2009; F. Davis et al., 2011; Rimmele, Davachi, Petrov, Dougal, & Phelps, 2011)。

(2)再來,真的追到手之後會變懶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看你對「懶」的定義。

實驗室的幾筆資料顯示,交往時間與約會頻率沒有關係,也就是說,你們並不會因為認識久了,他就懶得跟你見面了(程威銓, 黃金蘭, 林以正, 王雅鈴, & 鍾函君, 2011)。

如果你擔心的是物質層面,比方說他會不會因為追到我,情人節就不送我東西了?或不用心準備了?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研究指出這項差異。不過,收到禮物之後的開心程度,或是對於禮物的價值評估,可能「你」的影響力還比交往時間更重要一些(Nguyen & Munch, 2011)。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遠距離戀愛。Lydon, Pierce, & Oregan (1997) 悲哀地發現,隨著交往時間與的拉長與距離的隔閡,當初的山盟海誓如今可能都變成道德上的負擔(Moral burden)。這樣看來,佳宜的擔憂可能有些道理,好歹他們也是台北-新竹的遠距離。不過,若以關係的結束(Relationship dissolution)來看,這樣的擔憂或許是多餘的。我們先前收集的台灣資料顯示,距離很遠(>300 km,如台北-高雄)的伴侶只「稍微」比近距離的伴侶容易分手(<30 km,如台北縣市);除了距離之外,還有其他更多重要且影響兩人關係的因子,例如柯騰的依賴、投入程度甚至是情緒管理(Le, Dove, Agnew, Korn, & Mutso, 2010)。

佳宜真正比較需要擔心的,可能是柯騰的身材與美尻。根據Hellenic Medical Association for Obesity的調查顯示,擁有一段穩定關係之後,這些幸福男人過胖的比例,是單身者的兩倍(MAIL-FOREIGN-SERVICE, 2010)。

(3)最後,在眾多的理論中,我覺得最適合用來解釋柯沈曖昧關係的就是「追不到效應」(Hard to get effect,Walster, Walster, Piliavin, & Schmidt, 1973)
人家說越難追到手的女孩,越具吸引力,是真的嗎?Walster早在1973進行了六個實驗,failed to support this hypothesis為什麼呢?因為無法到手的女孩,是不會引起男孩興趣的。

吸引力=女孩個人魅力X男孩知覺自己是否有可能追到

後續實驗的發現是:唯有在「這個女孩對其他人來說是難以到手的,但對你來說是相對簡單可以到手的」時候,才有最大的吸引力!

總之,單戀和單練一樣,是很辛苦的(卓紋君、林芸欣, 2003),而曖昧,也常常像楊丞琳說的一樣讓人受盡委屈。

[假設二] 阿和比較嫉妒柯騰,還是柯騰比較嫉妒阿和?

劇情的鋪陳上,柯騰較屬於有實無名,阿和比較像有名無實。在名與實之間,在牽手散步與電話繾綣之間,究竟是哪一個比較重要?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可以從前幾天的兩岸三地華人心理學家研討會談起。

是的,「那些年」紅的程度蔓延到研討會裡。

那場會議我們討論的議題是有關嫉妒與劈腿因應(張榮富, 陳怡秀, & 吳杭彌, 2011; 張榮富, 嚴莉雯, & 曾艷婷, 2011)。會後主持人(也就是我老闆)問了與沈佳宜同樣來自北教大的報告者一個問題:

「雖然根據演化論,男生會因為競爭者比自己有錢而嫉妒,女生則會因為競爭者長得比自己漂亮而嫉妒。但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對方長得並不怎樣,條件也不太好,卻抱得美人或金龜婿,不是會更恨得牙癢癢的?」

其實,以嫉妒而言,阿和可能更嫉妒柯騰一些,儘管他曾經跟佳宜在一起五個月。研究顯示外貌比較不吸引人,或是權力、支配性較低(你可以回憶片首熱狗那段)的人,在擇偶關係中總是比較弱勢的(B. P. Buunk & Dijkstra, 2001; Rydell, McConnell, & Bringle, 2004)。

「可是,我想嫉妒與否也要看被追求者的心在誰身上吧?如果她對你死心塌地,不管其他人(alternative)的條件如何,你還是很放心的吧?!」(Rydell, et al., 2004)同樣進行多年親密關係研究的陳富美老師舉手說。

的確,我想天燈後面四個字的意義,可能遠遠超過佳宜與阿和牽手的那五個月。

畢竟,在一起的原因百百款,點頭答應的真心卻只有一顆。

而且,在一起不一定保證幸福,但真心接納彼此卻可以(Brunell et al., 2010)。

也唯有在我們真心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才會願意犧牲時間替他出考卷(Kogan et al., 2010)、才會由衷希望他考得比自己好(Lockwood, Dolderman, Sadler, & Gerchak, 2004)。人生最滿足的事情,並不是對自己好,而是對自己愛的人好。

[假設三]是不是命中注定相愛的人總是無法廝守終生?

劇中並沒有具體的提到這個假設,但是讓我感到好奇的是,阿和又胖又無聊,柯騰又帥又高,而且當年沈佳宜也喜歡他,那為什麼佳宜還要與阿和在一起五個月,最後又天殺地跟全聯先生結婚?是不是真愛都要以淒美做為結局,就像仙劍奇俠傳裡的趙靈兒,第一次親密接觸的輕舞飛揚一樣,終將死去分離?

在愛情裡,自己真正能做決定的成份到底又有多少?

研究顯示,我們的感情起伏與抉擇大大地受到朋友是否贊同(Etcheverry, Le, & Charania, 2008)、情境效果(Klein & Milardo, 2000)、身邊的人是否幸福快樂(A. P. Buunk, 2006)、家人的干預(很遺憾的是華人獨有的現象)(Zhang & Kline, 2009)。有時候,甚至只是因為自己一時的意志不堅,就懵懂地接受阿和趁人之危式的「補償性關係」(Rebound relationship)。

當一個人失去了心裡重要的依戀對象,或是知覺到自己即將失去對方的關心(例如爭吵,被拒絕或分手),可會試圖尋求其他依戀對象,來療癒自己受傷的心靈--而且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這種方式可能還滿有效的,尤其是對焦慮依戀的人來說(Spielmann, MacDonald, & Wilson, 2009)。

不過,這個命題很可能是錯的。

也就是說,我們最終並不一定會跟不愛的人在一起。

雖然普遍而言結婚之後關係滿意度會下降(Lavner & Bradbury, 2010; 張思嘉、李雅雯, 2009; 蕭英玲, 2010; 謝雨生與周玉慧, 2010),但這並不是因為你找錯了人,而是戀愛激素隨時間減少(Hanason, 2011; Kross, Berman, Mischel, Smith, & Wager, 2011)以及兩人互動摩擦的結果。

「其實阿,對於結婚這檔事,等到年紀大一點之後,你會發現跟誰結婚其實都沒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只是在找尋一個能陪伴自己的人,來抵抗寂寞」在一次跟實驗室助裡聊天的時候,她悠悠地說。

「我們常常說個性合或不合,其實只是一種幻覺和藉口。」一位來參加會議的大陸學者如是說。事實上,過去研究也發現,人格特質是否契合,與親密關係滿意度幾乎沒有關聯(Morry, Kito, & Ortiz, 2011)。

人類是很善變的,包括對「命中注定」的看法。以為彼此一見鍾情的人,在分手後可能就覺得對方不再如此適合自己了(Sprecher & Metts, 1999);對於沒有得到的東西、沒有追到的女孩,我們也總是保有比較多的想像(Avni-Babad, 2003)--不論她是否真的適合你。

活著的人是無法和美好的回憶或死去的人競爭的。就像《挪威的森林》裡,主角永遠無法取Kizuki在直子記憶中的地位一樣。

所以,或許並不是命中注定相愛的人總是無法廝守終生,相反地,是我們賦予那些無法廝守終生的愛情,一種命中注定的意義--透過這樣的方式、透過重新描述那些不堪,讓自己走出那段遺憾(Pennebaker, 2011)。

[假設四]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事是徒勞無功的啊!

不幸地是,這句聽起來很像很有道理的話很可能是錯的。

(1)首先,根據目前西方相當火紅的自我決定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SDT),當你由衷地想完成一件事情,而且是出於自願的,那麼我們就會覺得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Ryan & Deci, 2000),許多人也能從職業或學業活動中找到意義感(Lent, Brown, & Hackett, 1994)。

你可能會說,可是我們現在的小孩都是為了父母的期待而念書,根本自己想要什麼,這樣還會感覺到有意義嗎?本土的心理學家會告訴你,如果你能打從心裡認同與接納父母的決定,讀書對你來說還是重要的(李宜龍, 2008; 葉光輝, 2009)。

(2)此外,雖然在艋舺一片中,廖該邊幹架時吆喝意義是三小,他還是不能否定人類有一項了不起的技能:再無聊的事情,我們都會賦予它意義,尤其是當我們無法將自己的努力歸因到其它因素的時候。有修過普心或社心的朋友都知道Festinger(1962)進行了一項極其無聊的著名實驗,他請參與者將一盒螺絲鎖到木板上,再把螺絲旋下來,如此重複數次,並在結束後要他們說服參與者這實驗是相當有趣的。結果發現得到1美元的人比起得到20美元的人更喜歡這個實驗--因為他們找不到藉口說服自己,為什麼做這麼沒有意義的事情,只好抬高這個實驗的科學價值。這就是傳說中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不過也因為認知失調理論我必須承認,當我們浪費許多時間在做沒有未來感的事情,又暫時無法找到好的意義賦予上去的時候,九把刀的這句話提供我們一個解釋與說服自己的出口。

姑且不論我們做的事情是否有意義,也不管我們一輩子做的事情究竟是有意義的多或沒有意義的多,至少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是快樂的(Diener & Diener, 1996)。

人類是聰明而富有彈性的,不論是在地震海嘯、颱風淹水、車禍斷腿、或是被劈腿被甩,在事過境遷之後,我們已一個較廣的觀點回首,還是能從中找尋到意義感(C. G. Davis, Nolen-Hoeksema, & Larson, 1998; Hicks & King, 2007)。

所以,意義不是三小,相反地,不論是三小或小三,噩夢春夢或情人節禮物,我們都會給她安上一頂意義的帽子,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才能走出傷痛與分手,讓自己好過一些,並找到繼續前進的動力(Morewedge & Norton, 2009; 魏郁潔 & 江承曉, 2009; 羅子琦 & 賴念華, 2010)。

[假設五]綁馬尾的女生比較漂亮? 

在人妻變得犀利之後,人妻們紛紛去剪了小三頭;在那些年之後,這些年的女孩們紛紛去留了沈佳宜髮型。真的有比較正的髮型嗎?不要再相信這種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了。例如,成功的新娘秘書並不會幫新娘都紮上馬尾,而是依照不同的臉型與彩妝應該搭配不同的髮型設計(周子平 & 王婉馨, 2010)。

所以,陳研希綁起馬尾很正,並不是因為馬尾本身,而是因為綁的人是陳研希。沒有研究顯示,在控制臉蛋之後髮型對吸引力有任何幫助。不過,普遍而言,男孩還是比較喜歡中、長髮的女孩。因為,在演化上長髮需要花比較多時間與資源去維持,也象徵這個女孩的基因是相對健康的(Mesko & Bereczkei, 2004)。

[假設六]說不定你喜歡的,只是你想像中的我?

Yes, But--所有的人都是喜歡「想像中」的另一半,包括幸福的情侶(Murray & Holmes, 1997; Murray, Holmes, & Pinkus, 2010; O’Mara, McNulty, & Karney, 2011)。

古時候我在哲學系念到一個有趣的理論--柏拉圖的《洞喻》(我第一次聽到著名詞的時候,絕對沒有想到色色的事情)。

柏拉圖《理想國》第七卷曾提到一個故事,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就像雙手被綁在椅子上,看著洞穴牆上由泥偶映出來的影子。我們的眼睛看不到事物的本體,以至於所有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愛,都只是建立在我們的知覺當中而已(國立編譯館, 1980)。

在戀愛中,這樣的錯覺可能更為嚴重。

我們眼中的伴侶,可能比他自己或他朋友認為的還要棒(Murray, Holmes, Dolderman, & Griffin, 2000),而當我們「覺得」自己和伴侶很相像、「覺得」伴侶很關心自己的時候,關係也比較幸福美滿(Morry, et al., 2011) --儘管事實上你們可能一點都不像,他也不如你想像中那麼愛你。

不過這些研究都穩定地發現一件事情是:重要的不是他「實際上」的樣子,而是「他在你眼中的樣子」。只要她是an apple in your eye,你們的關係就會變得幸福又可愛--不論事實上她是香蕉、芭樂、或榴槤。

當然,另外一個讓彼此快樂的重要條件,是在與這顆蘋果相處的過程中,你變得更好、更用功讀書、更喜歡你自己。

佳宜:『謝謝你喜歡我』。

柯騰:『我也喜歡當年喜歡著妳的我』。

這段拗口的對白,就是著名的米開朗基羅效應[3]。

「我沒有瞧不起功課不好的人,我是瞧不起那些不認真念書,卻又瞧不起認真念書同學的人!」

一個好的伴侶就像沈佳宜,能讓你充滿熱血去做一些你原先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她與別人不同的是,當大家都唱衰你、當所有教官和鄰居都說你沒出息,唯有她能看見妳的潛力,也唯有她才知道要用什麼方法激勵你,帶你一起前進(Drigotas, 2002; Drigotas, Rusbult, Wieselquist, & Whitton, 1999)。而在這樣努力與改變的過程中,我們也變得更快樂,而愛你的她看到你的成長會比你更快樂--影響與改變一個人是很困難的,有時甚至比改變自己還困難。

[假設七]我就是幼稚才有辦法追你那麼久

有鑑於這題題目的模糊性,以下拆成兩個小題來回答。

(1)就是因為柯騰幼稚,他才願意追沈佳宜這麼久

(2)就是因為柯騰幼稚,沈佳宜「才願意被」他追這麼久。也就是阿和所說的,幼稚的男孩反而受歡迎。

第2小題比較好回答,這個假設完全錯誤。事實上,越成熟、智商越高的男生,越具吸引力(Kanazawa, 2011),一般來說女孩在外表上也比較喜歡粗曠、聲音有磁性(Hodges-Simeon, Gaulin, & Puts, 2011)、可依靠的成熟男生,而不是幼稚的娘娘腔(DeBruine, Jones, Smith, & Little, 2010)。

此外,大量的吸引力研究顯示,又帥身材又好、看起來有社會地位的男孩,比較受女生歡迎(Bryan, Webster, & Mahaffey, 2011; Carmalt, Cawley, Joyner, & Sobal, 2008; Johnston, Hagel, Franklin, Fink, & Grammer, 2001; Law, 2011; Pedersen & Blekesaune, 2003; Udry & Chantala, 2004)。

其實我們不難想像,如果今天幼稚的是矮矮胖胖的郝劭文,成熟的是又高又帥的柯震東,沈佳宜才願意被誰追得更久一些?

至於第一小題也不難,幼稚並不是造成一個人單戀的主因,不對等才是。

Baumeister與Wotman(1992)分析七十一位大學生單戀別人與被單戀的故事發現:單戀的發生主要有兩個原因有二

(A)雙方期待的不對等。有一方在異性朋友的關係中對對方產生愛戀及超乎友誼的期待,而對方仍只願維持單純的友誼而已

(B)雙方吸引力的不對等。有一方深受對方所吸引,但對方卻不以為然(卓紋君、林芸欣, 2003)。

如果是九把刀本人,這兩種因素都可能成立;但是…因為演出的是帥氣的柯震東,這個問題的答案比較可能是(A)--至少,在放天燈之前是如此。

[假設八]成長,最殘酷的部分就是,女生永遠比同年齡的男孩成熟.。女孩的成熟,沒有一個男孩招架得住。

如果從智商的觀點,這句話可能是錯的。長年研究智商與性別差異的Kanazawa等人發現,高中以前的確是男生比較笨,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此性別差異反而變小了(Lynn & Kanazawa, 2011)。

可是,成熟似乎不完全等於智商。但即使從腦容量的觀點,神經研究者的發現也完全與九把刀相反--整體而言,男孩的腦容量比較大,而且在4歲到18歲的發展過程中持續增加,女性則是持平(Reiss, Abrams, Singer, Ross, & Denckla, 1996)。看到這裡,女生可能會準備撩起衣袖大戰性別,幸虧科學家們比大家先揭竿起義,後續的研究發現腦容量的差異可能不是那麼明顯,相對重要的現象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腦中控管知覺的灰質逐漸減少,主導連結的白質逐漸增加,而男生的改變比女生還大(De Bellis et al., 2001)。也就是說,我們變得不再只仰賴訊息本身,而開始懂得組織與計畫--而且這個趨勢,男生是可以趕上女生的。

沒有說服你嗎?是的,這些神經心理學家也沒有說服我。因為我也覺得,那些年的女孩好像都比較成熟聰明,究竟是為什麼?

一種可能是,這些女孩在生涯規劃與決策上,比男孩更了解自己,雖然她們的頭並沒有比較大(關永馨 & 齊隆鯤, 2006)。此外,在大腦發展的過程中,女孩的確對於人際關係、語言表達、情緒知覺、表情理解等等都具有優勢(Hyde & Linn, 1988; McClure, 2000),腦中的胼胝體也比較厚(Time Magazine, Jan. 20, 1992, pp. 36-42; Newsweek Magazine, March 27, 1995, pp. 51),能快速連結不同的訊息。

不幸地是,也有研究者透過FMRI的技術發現,新聞媒體可能誇大了這些差異(Durston et al., 2001; Giedd et al., 1999)。

所以,究竟是那些年的女孩比較成熟,還是那些年的男孩比較成熟?

至少,「女孩的成熟,沒有一個男孩招架得住」這句話是錯的,在生理與大腦的發展上,男生是漸漸追上女生的,並且在某些面向上超過;而雖然有研究指出女性有比較成熟的人際關係與情緒複雜度,但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還是奉勸大家:這些性別差異非常小,甚至比個別差異還小(APA, 2005)[4]。

「你根本不懂這句話的意思!」一個朋友聽了我的對假設八的看法,完全不苟同。跟我不同的是,她的那些年不是一個人,而是與她暗戀多年的學長一起去看的。

「沈佳宜的細膩,沈佳儀的擔心,並不是你這個腦袋不清又裝滿漿糊的憨瓜可以理解地好嗎?那個年齡的女孩,有她們的好奇,她們的顧慮,有她們在乎的人,也有她們必須面對的某些社會期待、必須維持的某些人際平衡。她需要時間去確認,去適應,去比較身邊的柯景騰,究竟只是一時的愛昏頭,還是能給他一段長期而穩定的承諾。這樣的躊躇,這樣的疑惑,可能讓對方沮喪,生氣,甚至放棄了前進的希望,但她就是少了那麼一點點,邁出腳步的勇氣…」

「她好不容易克服了自己的擔憂,眼看就要說出口,膽小的柯騰卻又拜託她不要說…於是,等到時間沖淡了思念,現實逼迫了生活,她最終還是得選擇一個伴她一生的人,儘管這個人是呆呆的全聯先生。然後這樣的遺憾就變成永恆了。在大雨中奔跑,在拳擊中逞勇的柯騰,根本不曾感覺到她的進退維谷的掙扎、爭吵衝突後的失落。這就是,他所說的,無法招架而複雜的,女孩的成熟。」她一口氣說完這段話時 (我只記得大意,希望沒有轉述錯誤),臉頰紅得像憤怒鳥一樣,讓我分不清楚她究竟是太過激動,還是太過入戲了。

或許,正如她所說,女孩的心,有時候複雜到連自己也不能了解,不能了解為什麼自己會深愛一個人愛到失去自我,不能了解為什麼在關鍵的時候沒有勇氣說,更不能了解為什麼明明心裡已經有了喜歡的人,最後還是選擇了了別人。

但也因為這些複雜,遺憾,和成熟,讓男還能漸漸長大,漸漸認識自己,也認識自己所愛的、所要的、所追求的,究竟是什麼。

[謝幕以後]

「對不起,沒有去看那些年,你一定很失望。」隔天我還沒醒,就收到她的簡訊。

「你醒拉?」打電話過去的時候,我故作輕鬆,就像前一天的拒絕未曾發生過一樣。她沉默了一會兒,接著也笑了。

「是阿,誰像你,大懶豬。」

「嗯…那個…那些年阿,我已經自己去看了。」本來想瞎掰一下說哪個正妹陪我一起去看的以維繫我一點點男人的尊嚴,但不知為什麼,就是沒辦法對她說這樣的謊。

「喔,抱歉阿…」她的語氣裡充滿這虧欠與疲憊,讓我一下子就心軟了。

「沒、沒關係啦,呵呵。」我心想,或許,她只是不想跟我見面吧?

「我跟你說喔…」她突然細聲地說,雖然是透過電話,卻像是要湊在耳邊說國家寶藏的秘密一樣。

「我知道你可能會覺得我在躲你,可是與其說是不敢面對你,讓我更害怕的是,面對我自己…我不知道,隔了這麼長時間,我們是不是還能像以前一樣…」

我聽著她說這段話的時候,眼睛閃爍了泫然的光。原來,我們一直都在害怕面對同樣的事情,

都害怕彼此不如往昔,害怕見了面以後就像是碎了的玻璃在也拚湊不回那些美好的記憶。

可是我們都錯了。

就像沒有一滴酒釀需要回到最初的葡萄,沒有人真正需要回到年少,更沒有人需要回到從前(改寫自簡媜, 2003)。

大步勇敢向前或許不一定能得到幸福,但原地怯弱駐足勢必等不到。

如果雙方都在回首,又怎麼不能轉過頭來,看看新的可能?

「沒關係啦,知道你這樣想,還願意將你的想法跟我說,不知道為什麼心理就寬慰了許多…畢竟,我也不太敢面對自己…」我鼻子塞住,只能用蔡秋鳳的聲音說。

「或許我們都是缺乏原諒的勇氣吧?」她說。

「原諒誰?」

「原諒過去的彼此啊!」

「那麼我們從今天起要開始努力的樣子。」說完我幾乎也被自己的堅定給嚇到。

「嗯,一起努力吧!」然後她又呵呵地笑了。

儘管我很悲慘地一個人去看那些年,
但也因為這樣,我才發現,原來「一起」與「都是」,是多麼溫暖的字詞。

>>>本文同步發表於 Hanason ‘s Basket

>>>歡迎推薦,留言或轉錄。

>>>圖片引自這裡

>>>[按這裡看註解,參考文獻,與全文下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4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73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賭博與愛情公式:用數學擬定你的擇偶策略——《數盲、詐騙與偽科學》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_96
・2024/01/06 ・248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理解期望值,有助於分析賭場裡的大部分賭局,以及美國中西部和英國的嘉年華會中,常有人玩、但一般人比較不熟悉的賭法:骰子擲好運(chuck-a-luck)。

招攬人來玩「骰子擲好運」的說詞極具說服力:你從 1 到 6 挑一個號碼,莊家一次擲三顆骰子,如果三個骰子都擲出你挑的號碼,莊家付你 3 美元。要是三個骰子裡出現兩個你挑的號碼,莊家付你 2 美元。

假如三個骰子裡只出現一個你挑的號碼,莊家付你 1 美元。如果你挑的號碼一個也沒有出現,那你要付莊家 1 美元。賽局用三個不同的骰子,你有三次機會贏,而且,有時候你還不只贏 1 美元,最多也不過輸 1 美元。

我們可以套用名主持人瓊安.李維絲(Joan Rivers)的名言(按:她的名言是:「我們能聊一聊嗎?」),問一句:「我們能算一算嗎?」(如果你寧願不算,可以跳過這一節。)不管你選哪個號碼,贏的機率顯然都一樣。不過,為了讓計算更明確易懂,假設你永遠都選 4。骰子是獨立的,三個骰子都出現 4 點的機率是 1/6×1/6×1/6=1/216,你約有 1/216 的機率會贏得 3 美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僅有兩個骰子出現 4 點的機率,會難算一點。但你可以使用第 1 章提到的二項機率分布,我會在這裡再導一遍。三個骰子中出現兩個 4,有三種彼此互斥的情況:X44、4X4 或 44X,其中 X 代表任何非 4 的點數。而第一種的機率是 5/6×1/6×1/6=5/216,第二種和第三種的結果也是這樣。三者相加,可得出三個骰子裡出現兩個 4 點的機率為 15/216,你有這樣的機率會贏得 2 美元。

圖/envato

同樣的,要算出三個骰子裡只出現一個 4 點的機率,也是要將事件分解成三種互斥的情況。得出 4XX 的機率為 1/6×5/6×5/6=25/216,得到 X4X 和 XX4 的機率亦同,三者相加,得出 75/216。這是三個骰子裡僅出現一個 4 點的機率,因此也是你贏得 1 美元的機率。

要計算擲三個骰子都沒有出現 4 點的機率,我們只要算出剩下的機率是多少即可。算法是用 1(或是100%)減去(1/216 +15/216 + 75/216),得出的答案是 125/216。所以,平均而言,你每玩 216 次骰子擲好運,就有 125 次要輸 1 美元。

這樣一來,就可以算出你贏的期望值($3×1/216)+($2×15/216)+($1×75/216)+(–$1×125/216)=$(–17/216)=–$0.08。平均來說,你每玩一次這個看起來很有吸引力的賭局,大概就要輸掉 8 美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尋找愛情,有公式?

面對愛情,有人從感性出發,有人以理性去愛。兩種單獨運作時顯然效果都不太好,但加起來⋯⋯也不是很妙。不過,如果善用兩者,成功的機率可能還是大一些。回想舊愛,憑感性去愛的人很可能悲嘆錯失的良緣,並認為自己以後再也不會這麼愛一個人了。而用比較冷靜的態度去愛的人,很可能會對以下的機率結果感興趣。

在我們的模型中,假設女主角——就叫她香桃吧(按:在希臘神話中,香桃木﹝Myrtle﹞是愛神阿芙蘿黛蒂﹝Aphrodite﹞的代表植物,象徵愛與美)有理由相信,在她的「約會生涯」中,會遇到 N 個可能成為配偶的人。對某些女性來說,N 可能等於 2;對另一些人來說,N 也許是 200。香桃思考的問題是:到了什麼時候我就應該接受X先生,不管在他之後可能有某些追求者比他「更好」?我們也假設她是一次遇見一個人,有能力判斷她遇到的人是否適合她,以及,一旦她拒絕了某個人之後,此人就永遠出局。

為了便於說明,假設香桃到目前為止已經見過 6 位男士,她對這些人的排序如下:3—5—1—6—2—4。這是指,在她約過會的這 6 人中,她對見到的第一人的喜歡程度排第 3 名,對第二人的喜歡程度排第 5 名,最喜歡第三個人,以此類推。如果她見了第七個人,她對此人的喜歡程度超過其他人,但第三人仍穩居寶座,那她的更新排序就會變成 4—6—1—7—3—5—2。每見過一個人,她就更新追求者的相對排序。她在想,到底要用什麼樣的規則擇偶,才能讓她最有機會從預估的 N 位追求者中,選出最好的。

圖/envato

要得出最好的策略,要善用條件機率(我們會在下一章介紹條件機率)和一點微積分,但策略本身講起來很簡單。如果有某個人比過去的對象都好,且讓我們把此人稱為真命天子。如果香桃打算和 N 個人碰面,她大概需要拒絕前面的 37%,之後真命天子出現時(如果有的話),就接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假設香桃不是太有魅力,她很可能只會遇見 4 個合格的追求者。我們進一步假設,這 4 個人與她相見的順序,是 24 種可能性中的任何一種(24=4×3×2×1)。

由於 N=4,37% 策略在這個例子中不夠清楚(無法對應到整數),而 37% 介於 25% 與 50% 之間,因此有兩套對應的最佳策略如下:

(A)拒絕第一個對象(4×25%=1),接受後來最佳的對象。

(B)拒絕前兩名追求者(4×50%=2),接受後來最好的求愛者。

如果採取A策略,香桃會在 24 種可能性中的 11 種,選到最好的追求者。採取 B 策略的話,會在 24 種可能性中的 10 種裡擇偶成功。

以下列出所有序列,如同前述,1 代表香桃最偏好的追求者,2 代表她的次佳選擇,以此類推。因此,3—2—1—4 代表她先遇見第三選擇,再來遇見第二選擇,第三次遇到最佳選擇,最後則遇到下下之選。序列後面標示的 A 或 B,代表在這些情況下,採取 A 策略或 B 策略能讓她選到真命天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234;1243;1324;1342;1423;1432;2134(A);2143(A);2314(A, B);2341(A, B);2413(A, B);2431(A, B);3124(A);3142(A);3214(B);3241(B);3412(A, B);3421;4123(A);4132(A);4213(B);4231(B);4312(B);4321

如果香桃很有魅力,預期可以遇見 25 位追求者,那她的策略是要拒絕前 9 位追求者(25 的 37% 約為 9),接受之後出現的最好對象。我們也可以用類似的表來驗證,但是這個表會變得很龐雜,因此,最好的策略就是接受通用證明。(不用多說,如果要找伴的人是男士而非女士,同樣的分析也成立。)如果 N 的數值很大,那麼,香桃遵循這套 37% 法則擇偶的成功率也約略是 37%。接下來的部分就比較難了:要如何和真命天子相伴相守。話說回來,這個 37% 法則數學模型也衍生出許多版本,其中加上了更合理的戀愛限制條件。

——本書摘自《數盲、詐騙與偽科學》,2023 年 11 月,大牌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_96
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閱讀的大牌不侷限於單一領域, 視野寬廣,知識豐富,思考獨立。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如何增進夫妻感情?答案比你想像中簡單——《怪咖心理學之 59 秒的練習》
azothbooks_96
・2023/06/01 ・3982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怎樣才能讓夫妻的感情加溫且長長久久?研究證實,只要夫妻一起玩障礙競賽就會大有幫助! 

實驗證明:墜入愛河可能比想像中簡單

一九八○年代末期,麻州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的詹姆斯‧萊爾德(James Laird)與同仁刊登廣告,招募自願者參與一項罕見的實驗,探討第六感有沒有可能存在。他們安排互不相識的男女同時抵達實驗室,經歷一段特別的流程。研究人員解釋,兩位受測者做心電感應測試以前,必須先做默契培養練習。研究人員請受測者花點時間凝視對方的眼睛,然後再把他們帶到不同的房間,讓其中一人看幾張簡單的照片,請另一人用感應的方式猜測那些照片的性質。

研究結束後,萊爾德觀察他的資料,發現沒有證據顯示心電感應力。他覺得失望嗎?一點也不。事實上,這個研究和心電感應無關,所謂的心電感應測試只是一個幌子,他們的目的是想做愛情心理研究。

心電感應測驗只是一個幌子,實際上是為了研究人們的「愛情心理」。 圖/envato

很多人認為墜入愛河是很複雜的事,視外表、個性、默契、機會等複雜的因素混合而定。不過,萊爾德有另一番看法,他懷疑這種獨特神祕的感覺可能很直接了當,或許有可能用幾個小心安排的時間點製造出來。他的假設很簡單,從日常生活即可明顯看出,相愛的人會花不少時間凝視彼此的雙眼。萊爾德想知道反過來是否也成立:讓兩人彼此凝視一會兒,是不是也有可能產生愛意?

一般而言,盯著陌生人瞧,頂多讓人覺得很怪或不禮貌,所以萊爾德必須編出可信的理由,讓人可以彼此凝視更久,所以他才會想出用心電感應測試做為幌子。受測者在不知情下凝視彼此的雙眼,那行為看起來就像他們覺得彼此有魅力一樣,萊爾德覺得這樣就足以激發愛意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假心電感應測試結束後,萊爾德請所有受測者評估他們對實驗伙伴有多少愛戀的感覺。驚人的是,資料證明萊爾德想得沒錯,受測者果然對新認識的伙伴有好感,覺得對方有吸引力。

這研究變成了解感情心理的一種創新方式。根據這種觀點, 不僅我們的想法與感覺會影響我們的行動,我們行動的方式也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想法與感覺。

萊爾德發現長時間凝視對方,也有機率增加彼此好感度。 圖/envato

增加新奇感,可以增加對彼此的吸引力

萊爾德不是唯一探索如何用這種方式幫助研究人員更了解人心運作的人,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艾隆與同仁做的另一個研究顯示,同樣的方法也可以讓夫妻變得更親近。感情的發展一開始通常充滿興奮,愛戀的雙方都很享受和新伙伴一起體驗生活的新鮮感。

但是快轉二十年後,往往會出現全然不同的情況,雙方都很熟悉彼此,生活變得平淡無奇。同樣的餐廳、同樣的度假地點、同樣的交談。雖然熟悉感令人放心,也讓人覺得無聊,不太可能讓人再像以往一樣怦然心動。

艾隆心想,如果凝視彼此的雙眼可以讓人產生愛意,讓老夫老妻這麼做,是不是也能讓他們感受到戀愛時期的興奮感,幫他們重燃愛火。也就是說,打破一成不變的婚姻生活,做點新奇好玩的事,也可以讓他們覺得彼此更有吸引嗎?在最初的實驗中,艾隆刊登報紙廣告,徵求夫妻參與實驗,探討「影響婚姻關係的因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何增加生活新奇感?一起玩障礙賽就好!

自願受測者到達實驗室時,他們就請每對夫妻做一份有關婚姻關係的問卷,並隨機把他們分成兩組。之後研究人員搬開所有桌椅,鋪上健身房用的墊子,開始做下一階段的研究。

研究人員給其中一半的夫妻一卷魔鬼氈,告訴他們即將參與一個比較奇怪的遊戲。如果那對夫妻一聽到說明就雙眼為之一亮,會心相視,研究人員就馬上拿走魔鬼氈,請他們離開。至於留下來的人,研究人員用魔鬼氈把一人的右手腕和配偶的左手腕綁在一起,也把他們的左右腳踝綁在一起。

研究人員忍住哼唱萊諾‧李奇〈Stuck On You〉(譯註:直譯是「黏上你」,亦即「戀上你」)一曲的衝動,在房間的中央放一個一米高的泡棉障礙,給每對夫妻一個大枕頭。每對夫妻都必須趴在地上,爬過障礙,到房間的另一端,再轉頭爬回障礙,再次跨過它,回到起點。

為了讓過程更有趣,他們必須隨時把枕頭夾在兩人身體之間(不准用手掌、手臂或牙齒),必須在六十秒內完成。為了不讓任一組失望,研究人員請受測者都拿下手錶(「我們不希望手錶在混亂中刮傷了」),假裝每個人都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們叫另一組的夫妻做比較平常的事,給其中一人一顆球, 請他趴下來,把球滾到房間中央,讓他的配偶在房間的另一邊觀看。球滾到中央時,兩人再交換角色,由另一人把球滾回起點。

研究人員假設多數夫妻不會有很多機會一起爬過泡棉障礙, 所以那經驗應該滿新奇有趣的,那是給他們機會一起達成目標,並從罕見的新觀點觀看彼此。概念上來說,這就像他們初次見面時,比較令人興奮的經驗。相反的,另一組是對照組,他們做的事情比較平凡無奇,也沒有合作效果。

實驗結束後,他們請所有夫妻填寫幾份問卷(其中包括一份名稱很不浪漫的問卷〈浪漫愛情徵狀核對表〉),評估的項目包括配偶讓他們「心動」與「滿心歡喜」的程度。誠如預期,爬過大型泡棉障礙的夫妻對彼此的愛意比完成滾球任務的夫妻還深。只花幾分鐘一起做新奇有趣的活動,似乎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個新奇的體驗(障礙賽),就可以幫助夫妻加深感情。圖/envato

在上述結果的鼓勵下,艾隆與研究團隊又重複了一次實驗, 不過這次他們是以不同的方式衡量婚姻的滿意度。研究結束時, 研究人員拍下每對夫妻閒聊下次假期規畫或如何裝修家裡的影片,然後請另一組研究人員觀察影片,仔細計算影片裡夫妻任一人反對對方的次數。結果顯示,綁魔鬼氈的夫妻做出較多的正面評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艾隆的研究再次證明,我們的行為會大幅影響我們的思考與感覺。就像凝視陌生人可以讓雙方互相產生吸引力一樣,進行和熱戀時期有關的活動,也可以幫人重新點燃過去的熱情。

根據這個研究,想要常保感情的熱度,可能只要靠一卷魔鬼氈、一大塊泡棉障礙和開放的心胸就夠了。

同場加映:了解對方想要什麼

最近我做了一次大規模的網路調查,探討浪漫舉動的心理。我和作家瑞秋‧阿姆斯壯(Rachael Armstrong)合作設計一份問卷,裡面列了許多不同的浪漫敘述,例如「另一半辛苦工作一天後,幫他放滿一盆溫熱的洗澡水」、「對方感到冷時,脫下自己的外套幫他披上」、「突然帶另一半去某個刺激的地方共度週末」。

那份調查總共吸引一千五百多位來自英美的網友完成問卷,研究結果有助於透露浪漫背後不為人知的心理。女人常抱怨男人不夠浪漫,但調查結果也確認她們的懷疑嗎? 

我們請女性閱讀那份清單,指出他們的伴侶多常做那些浪漫舉動,結果頗令人失望。55% 的女性表示,她們辛苦工作一天回家後,另一半從來沒幫她們放過洗澡水。45% 表示她們覺得冷時,另一半從來沒脫下外套讓她們禦寒。53% 表示另一半從來沒有突然帶她們去度意外的週末。這些客觀的數據證實了長久以來女性覺得男性不夠浪漫的抱怨,但是這些失望數據可能是什麼因素造成的? 

在另一部份的調查中,我們請男性受訪者閱讀浪漫清單,用一到十來評分他們做任一舉動時,女性覺得有多浪漫。我們也請女性受訪者用一到十評分,如果另一半做任一浪漫舉動時,她們覺得有多浪漫。結果顯示,連最簡單的舉動男性都會大幅低估它的浪漫程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只有 11% 的男性覺得「告訴她,她是你見過最棒的女人」非常浪漫,但有 25% 的女性覺得那很浪漫。同樣的,只有 8% 的男性覺得「女人辛苦工作一天後,幫她放洗澡水」很浪漫,但有 22% 的女性覺得那很浪漫。幾乎每一項浪漫舉動都得出同樣的結果,這顯示男性不願做浪漫的舉動可能不是因為懶惰或不體貼,而是因為他們低估了女性對浪漫舉動的觀感。

那份調查的結果也透露了女性覺得最浪漫與最不浪漫的舉動,剛好可以為有心求愛的男性提供一點指南。以下列出十大浪漫舉動,以及認為那舉動非常浪漫(給十分)的女性比率: 

1. 蒙上她的眼,給她一個驚喜(40%)。
2. 突然帶她到某個地方共度意外週末(40%)。
3. 為她寫首歌或寫一首詩(28%)。
4. 告訴她,她是你遇過最棒的女人(25%)。
5. 她辛苦工作一天後,幫她放洗澡水(22%)。
6. 傳給她一則浪漫簡訊或電子郵件,或在家裡留一張浪漫的紙條(22%)。
7. 幫她準備床前早餐(22%)。
8. 她感到冷時,脫下外套幫她披上(18%)。
9. 送一大束花或一盒巧克力到她上班的地方(16%)。
10. 幫她把最愛的音樂編集在一起(12%)。

有趣的是,有逃離現實與意外驚喜的舉動最受女性青睞,之後是反映體貼的舉動,明顯偏物質享樂的舉動則殿後。科學證明,關於浪漫,最重要的或許是心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怪咖心理學之 59 秒的練習,靠表情、姿勢和小動作,輕鬆翻轉工作與人生!、社區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2023 年 4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zothbooks_96
55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國家好現代,人民瘋狂愛——國家發展與愛情的關係
胡中行_96
・2023/02/06 ・204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影集《年輕教宗》(The Young Pope)裡,裘德洛飾演的庇護十三世曾經開示:「愛無法用人數統計,只能以強度衡量。」[1][註]2023年元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來自全球45個國家的學者,向世人宣告:他們不僅量化了愛情強度,還比較出各地差異。[2]

參與的國家及城市

該論文的第一兼通訊作者 Piotr Sorokowski 博士,任職於波蘭的弗羅茨瓦夫大學(Uniwersytet Wrocławski);而團隊的研究人員橫跨各洲,從所在地的幾個大城市,招募總共 11,422 名交往中、訂婚或已婚成人,匯集統整其中 9,474 人的資料。【圖 1】橙色圓點標出受測者居住的城市,藍色的區域則為涵蓋的國家,臺灣不在其中。[2]

參與研究的國家(藍色)與城市(橙色)。圖1/參考資料2,Figure 3(CC BY 4.0)

量化愛情

參與研究的美國心理學教授Robert J. Sternberg,曾指出愛情是由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諾(decision/commitment)所組成,即「愛情三元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2, 3]相關的量表羅列了對應的陳述,例如:表示親密的「我與__分享我個人極為私密的資訊」;透露激情的「看到__令我興奮」;以及展現承諾的「我對和__關係的穩定性有自信」。受測者得從「0 完全沒有」至「9 非常強烈」中,選擇評分。除了該理論符合此研究的目的,因此問卷獲得採用,分析時也加入其他項目:[2]

  1. 環境溫度:與親近程度、人際距離、肢體接觸,以及情感表達有關。→參考各國年均溫。[2]
  2. 關係長度:關係的持久與否,會影響愛情的強度。→調查受測者和伴侶在一起多久,並計算出各國的平均值。[2]
  3. 性別:不同性別的人,對愛情的感受相異。→招募受測者時,性別比例必須均衡。[2](原文沒有說明性少數等變因,推測是以順性別異性戀為主。)

同時,為認識現代化與社會類型之於愛情的關係,每個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的程度,以及綜合世界銀行之世界發展指標(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與聯合國統計年鑑(Statistical Yearbook)的世界現代化指數(World Modernization Index)等,都納入考量。[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代化及愛情

研究結果顯示,國家現代化會促進愛情,而且相較於激情,此效果在親密層面更是突出(見【圖 2】);但是現代化超過一定程度時,竟然會造成反效果。[2]比方說,聯合國認為人類發展指數大於 0.8,算是很高度的發展。[4]在此研究中,達到 0.85 以上時,該國的愛情平均值反而從高峰下降(見【圖 3】)。這種自己過得太好,於是不需要伴侶的情形,在動物實驗中也曾得到證實:當必要資源長時間無限制地供應,小鼠就會不想交配和繁殖。[2]

顏色愈深,愛意愈濃。臺灣沒有參加研究。圖2/參考資料2,Figure 1(CC BY 4.0)
縱軸為預測的愛情分數;橫軸則是人類發展指數。藍線-愛情三元論量表;黃線-親密;橙線-激情;灰線-承諾。圖3/參考資料2,Figure 2(CC BY 4.0)

集體主義和愛情

研究得到的另一個重點,是親密與承諾的程度,和一個國家的集體主義傾向,呈現正相關。媒妁婚姻容易出現在集體主義的社會;相對地,個人主義則鼓勵自由戀愛。雖然前者聽起來較難產生愛意,但因為集體社會推崇利他(altruistic)的無私奉獻,而強化了與伴侶的連結。不過,在斟酌受訪者年紀對結果的影響後,這個現象便沒有那麼明顯。[2]

年均溫、關係長度與愛情

各地激情的差異,無法由國家發展或社會類型看出趨勢。在這方面,年均溫倒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高年均溫能催出炙熱的激情,卻也使得親密與承諾的程度相對低落。論文的作者群表示,需要未來的研究深入瞭解,氣候如何干預人類的行為和感受。另外,長久在一起的伴侶,激情與親密的程度較低;但承諾則更為堅定。[2]

不代表國家的愛情

閱讀這份難得的大型愛情研究時,大概多少會引起各國人的比較心態。可是採樣的範圍,其實僅限於大城市,並不能代表國家整體。[2]舉例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數據,源自北京和香港的受測者。這些人填寫愛情量表的答案,基於文化背景迥異,應該會與內蒙、新疆或苗寨人民的想法,有天壤之別。此外,千萬別忘了,感情談到最後,面對其中酸甜苦辣的,還是只有自己和伴侶。互動時的火花或摩擦,主要仍依個體特質而定。就算身處於任何一個參與此研究的城市,也不保證能體驗相同的愛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備註

《年輕教宗》原臺詞,含前後文:「The public squares have been jam-packed, but the hearts have been emptied of God. You can’t measure love with numbers, you can only measure it in terms of intensity. In terms of blind loyalty to the imperative.」。[1]

  1. The Young Pope – Episode 1.5, Quotes. (2016) IMDB.
  2. Sorokowski P, Kowal M, Sternberg RJ, et al. (2023) ‘Modernization, collectivism, and gender equality predict love experiences in 45 countries’. Scientific Reports, 13, 773.
  3. Sternberg RJ. (1997)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triangular love scal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7 (3): 313-335.
  4.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Accessed on 19 JAN 202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7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