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評論 回應:飛上雲端算雲端!《大數據時代》 / S1 E5 / Netflix

飛上雲端算雲端!《大數據時代》 / S1 E5 / Netflix

鄭國威 Portnoy_96
鄭國威 Portnoy ・2022/04/23 ・166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本評論由科夥伴自行發表,相關內容遵守會員內容發表規範與責任,此刊登內容泛科學編輯部並未干涉。

橫看成嶺側成峰,許多事物之間的連結存與不存,就在於觀看角度不同。天上的雲跟雲端伺服器,就有這樣的連結。

在 Netflix 《大數據時代》(Connected) 第一季的〈雲端〉這一集裡,掛著阿芙蘿頭的主持人拉提夫・納瑟從 19 世紀英國的皇家憲章號開始談起。這艘滿載貴重貨物的鐵殼船從澳洲航往利物浦,遇上超強颶風而沈沒,造成450 人過世,同時還有另外 100 多艘船同樣受災,這消息令前海軍艦長、曾帶著達爾文到小獵犬島的羅勃・費茲洛伊痛心不已,他認為如果能提前通知船隻天氣情形,就不會再發生這樣的事了,所以他啟動了當代第一次天氣預報,透過剛發明不久的電報,從英國各地收集氣象資料。我想或許在西方、與近代做法相似的預報,費茲傑羅是第一人,但要說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天氣預報者就有點……

尷尬的是,費茲洛伊的天氣預報不受歡迎,科學界認為他的做法不準確,而且常常出錯,漁民也不知道該不該信,於是五年後他精疲力竭了,決定自殺。他死後,過去刊登他預報多年的報紙刊出一段話:「以後再也沒有值得信賴的科學家敢預報天氣了」。

當然,結果完全相反,天氣預報變得越來越必要,而且需要越來越強的電腦才能辦到。英國的氣象局預報正確率高達 90%,靠得是「每秒完成一萬四千兆次運算」的超級電腦,納瑟認為這數字根本像假的,受訪的專家也知道這數字很扯,但超級運算已經是如今天氣預報的現況。

現在的天氣預報專家會將地圖切分成很多小方格,這點子其實來自於數學家路易斯・弗萊・理查森。一次大戰時身為救護兵的他在戰場上想到:如果要能預報某地天氣,就得知道周遭的天氣,以此類推,要知道英國的天氣,就得知道全球的天氣。於是他擘畫出一個需要 6.4 萬名「計算員」(computer) 的架構。當時的計算員大多數是女性,她們扮演的角色就像是現在電腦的核心,核心越多,算得越快。

理查森預言了雲端運算,但後來的變化當然超出他的想像。在 NASA 的位於美國馬里蘭州的一處研究中心,科學家研究衛星數據跟地面數據,將傳染病疫情(例如裂谷熱,一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爆發的情形連結起來。科學家發現「裂谷熱爆發都在聖嬰現象發生時」,中介變因就是雨量增加帶來的淹水與積水,與隨後的蚊子大幅繁殖,知道這件事實之後,政府就可以介入改善,也已有顯著成效。如果沒有雲端科技,這一切都無法實現。

接著納瑟介紹愛沙尼亞建立在雲端上的數位政府。這部分我覺得其實台灣不會差太多(除了沒有統一的數位身分證以外),就不多介紹囉。

不過我們常講「雲端」、「上雲端」,彷彿資料在天上,但真實的物理網路其實是由數億公尺長、防鯊魚咬的海底光纖電纜串連而成的。資訊以光速傳來傳去,整體運作起來也很耗能,納瑟說每一次 Google 搜尋,都會用掉可讓一個一般 LED 電燈泡亮三分鐘的能源。全球每年有 2% 的電量就用在雲端上,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跟航空產業一致。

我們用在雲端的電越來越多,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造成的氣候不穩定回過頭來又將影響海底電纜、雲端系統,而真實的雲甚至可能正因為氣候變遷而消失中。納瑟跟NASA JPL 資深研究員討論到一個可能:層積雲要是消失了該怎麼辦?

這不是美國人憂天,研究員認為隨著層積雲上方的溫室氣體變得更厚重,層積雲可能會開始消失,要是這件事發生,這會造成「另外 8度 C」的氣溫上升。所謂的另外,就是在原本的 2 度 C 之上再加上的,到了那一天,大部分地區都將熱到無法使用。「雲的末日」,聽起來很難想像吧。

最後納瑟乘坐人工增雨的小飛機上天,在機上強忍嘔吐感,在雲端做了很生動的結論。人工增雨的專家認為在美國德州,因為農地將太多乾燥的沙塵送上天,使得水氣不足,旱災連連,雲層宛如便秘了。因此得透過人工施放碘化銀來降低水氣溫度,結成小冰塊,讓水氣往下掉。

從150年前預報天氣之始,到利用雲端科技來預測天氣,人類走了很遠,但也有點把自己逼上絕路。雖然納瑟努力帶給觀眾的正向感受,我還是偏向擔憂。

總之,〈雲端〉這集跟上次我看的〈核彈〉敘事套路一致,巧妙且機智,知識滿滿又有實景感受,真的很認真。但誠實比較一下,核彈那集各個小單元的連結,還是比雲端扣得更緊一些。

評分:9.0/10

相關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