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後,受到世界多國制裁,蒲亭立刻把核武拿到檯面上威脅,牽制美、英、法、德等國的軍事行動。像我這樣,對冷戰時期核武緊張情勢沒有什麼印象的人,也不禁心慌。
慌,來自於知識太少,那就利用這動機來多學習吧!
本週要介紹的影片是 Netflix 上的獨家科學節目《大數據時代》,英文名稱為「Connected」。這個節目由 Latif Nasser 這位黎巴嫩裔加拿大科學史研究者主持,他主持過廣播節目與 Podcast,風格活潑生動,講話聲音也很好聽,頂著爆炸頭、戴著眼鏡的他有點像是印度版李明璁。
《大數據時代》2020 年推出第一季,共有 6 集。如同英文 Connected的意思,在每一集節目中,他會帶著觀眾從核心主題挖掘那些超乎想像卻緊密相連的科學,但跟「大數據」或「時代」這兩個詞,其實都沒什麼關係,我得說中文譯名是個錯誤選擇。
這個節目的特色是介紹那些會讓你覺得「蛤?」的科學故事。科學發現或許循著「觀察-提出假說-實驗-結論」的順序,但其實過程都有許多「蛤?」的時刻。在第 6 集《核彈》中,他以核彈與核試的歷史為軸,介紹了許多「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科學發現,只不過這裡的柳是核子武器。
節目一開始,他回到 1945 年 7/16 第一顆核彈「Trinity」(三位一體)在新墨西哥的試爆原點。他跟一位核武歷史專家進入管制區,在裡頭尋找「玻璃石」(Trinitite) ,這種石頭誕生於試爆時,巨大火球將沙子吸到上空,融化後如綠色的雨,落至地面而形成。
看起來毫不起眼的玻璃石,卻能幫助科學家解開月球起源之謎。
主流的「大撞擊理論」認為在地球形成早期,有一顆火星那麼大的小行星 Theia (忒伊亞) 撞到地球,產生超級爆炸,然後噴出的碎屑(來自小行星跟地球)才形成月球,詳細說明可見台北天文館的介紹。
但在地球上要怎麼複製這麼大的爆炸來驗證理論呢?對喔,有核子試爆。當然,沒有要特地來一發,科學家是拿月球上的岩石來跟玻璃石比較,科學家發現兩者之間的共通點很多,特別是缺乏揮發性元素如鋅,這就成為了支持月球是大爆炸產物的證據,甚至可以估計月岩形成當時的溫度跟狀況。
第一次試爆後,原子彈很快降落在廣島(8 月 6 號)跟長崎(8 月 9 號),節目裡,物理學史家說核彈之父歐本海默原以為只會殺死兩萬人,結果死了 20 萬人。另外,當時沒有人知道核彈會對(沒死的)人造成什麼影響,因此投在日本的兩顆核彈也可說是最殘忍的試爆。
Nasser 拜訪了日裔美籍的大里傑克老先生,他還小的時候,在二戰初期跟父親回到日本。那時戰場主要在歐洲,美國對日裔的警覺或監控還不高,傑克跟父親覺得沒什麼。然而珍珠港事變爆發後,美國參戰,無法回美的傑克只好待在廣島親戚家,幸運也不幸地,成為原爆倖存者之一。
為了解核爆對人體的影響,科學家不斷尋找倖存者,追蹤了數千人包括其子孫的身體狀況,長達 50 多年,是期間最長的健康研究計畫。研究的結果,讓科學家更有根據判斷人類承受放射線的範圍,讓核電廠員工、鈾礦礦工、需要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等能獲得保障。傑克說,他之所以加入研究,50 多年來不間斷接受調查,就是希望能幫助未來的世代,讓這樣的慘痛不再發生。
E=MC² 的威力驚人,Nasser 說廣島核彈中,轉化成能量的鈾只有 0.7 克,跟一顆芝麻一樣大。後來美國進行了許多次試爆,蘇聯跟其他國家跟進,在冷戰期間,每九天就有一起試爆。全球從地底海洋到太空都被炸了又炸。根據維基百科,核武持有國進行了 2000 多次試爆,其中一半是美國炸的,將近一半是蘇聯,剩下則來自英、法、中、印、巴基斯坦、朝鮮等。
雖然這些試爆讓當時的人心驚肉跳,但每次試爆留下的影像紀錄,現在被用來研究不同核彈對真實世界造成的破壞,以及輻射強度跟散佈範圍。科學家用最新影像技術從老膠卷中發現,過去紀錄誤差很大,核試的威力時常比預估的更巨大 20-40%。要是後來沒有好好研究,就可能造成誤判,後果嚴重。
在大氣中試爆,產生的輻射塵當然不是好東西,卻也有用途,例如藝術品鑑定,這就得先介紹一下放射性碳定年法。簡單來說,核彈爆炸後射出高速的中子,重擊空氣裡的氮原子,把氮變成了碳。但不是一般的碳12,而是碳14,有些微的放射性,進入大氣層,經過光合作用進入棉花,被紡成紗,或是進入亞麻的種子,被榨成油畫用的油。若作品是在核試高峰 1960 年代後完成的,鑒定師便可以利用作品裡的碳 14 比例,精準定出年份範圍至 1-4 年內。例如若某人收藏了一幅文藝復興時代的作品,但鑑定後發現畫布是西元 2000 年後的纖維,這臉就疼了。
除此之外,用碳14定年也可以鑑定很多其他東西的年紀,例如脂肪細胞。Nasser 提到,由於過重已經是全球公衛重點課題,科學家想知道為什麼減肥那麼難、瘦下來之後很難維持?便有科學家問了一個基本問題:肥胖者瘦下來之後,脂肪細胞怎麼了?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沒人知道。關鍵在於,科學家得確定細胞到底活了多久,才能知道肥胖者瘦下來之後,脂肪細胞是消失了、還是換了一批、還是怎麼了。
碳 14 此時又登場救援,因為我們吃下了含有碳14的植物跟肉,所以只要測量 DNA 中的碳 14 含量,就可以知道細胞的年紀。科學家發現,脂肪細胞平均可以活 9-10 年,原來減肥只是讓脂肪細胞變小,而不是消失,而且瘦身後,身體還是會繼續製造一樣多比例的脂肪細胞,幫助我們儲存能量。這個發現的重大啟示就是:如果小時候胖,身體就是會製造那麼多的脂肪細胞,長大之後要瘦比較難,也容易復胖。身為家長得當心。
當細胞的年紀能被精準確定,這資訊還可以用在很多其他研究課題上,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自行了解囉。然而,隨著核試幾乎不再發生,大氣層中的碳 14 含量已回到核試高峰前,因此這麼精準的定年法,也將告終。除非……(抖)
1996 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但這個條約其實尚未生效,因為還有許多國家沒有簽署或批准,包括中國、美國、印度、伊朗、以色列等。除了幾個肯定有核武的國家以外,有些國家不簽署,像是一種表演性的威嚇,要讓其他人「懷疑我有核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聯合國網站。
儘管如此,聯合國還是先建構了「國際監測系統」,來確認地球上是否有核子試爆發生,不管在任何地方。這規模巨大的監測網絡分佈在全球 89 國,有 337 個測站,時刻追蹤震波、放射性粒子、海底的聲波、以及低頻聲波。例如在美國阿布奎基某處地下三十層(驚),就有一個測站。而整個系統的數據中心位於奧地利維也納。
看起來在這裡工作很閒?但在監測核爆的同時,科學家也發現許多其他東西。例如偏遠地區的火山噴發、因過熱而裂開的冰山、隕石墜落的地點,空難的位置,鯨群的遷徙等。
正如 Connected 這個節目名的含義,當初科學家在製造這種威力驚人的殺人武器時,並沒有想那麼多,他們不知道融化的玻璃石可以用來替月球起源理論作證、不知道倖存者的健康情況可以幫助其他人衡量輻射威脅、不知道試爆影像紀錄在多年後可以糾正當時的錯誤紀錄、不知道在大氣層中突然增加的碳 14可以用來防藝術詐騙、減少兒童肥胖問題,也不知道為了監測試爆,那麼多國家的人能攜手合作,而得到的資料可以知道那麼多其他事情,例如了解新的全球威脅如氣候危機、海洋生態破壞等。
儘管介紹了那麼多,Nasser 最後強調:我們從核武學到很多,但別感謝核彈。他希望大家帶走的訊息是:「當我們正視人類最殘酷的一刻,最黑暗的衝動,會發現在裡頭,還是有光明,也就是我們想互相照料、想更了解我們共同家園的一股衝動。」
評分: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