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評論 回應:《The End of Oil, Explained》石油盛宴已經結束,賓主何去何從?

《The End of Oil, Explained》石油盛宴已經結束,賓主何去何從?

鄭國威 Portnoy_96
鄭國威 Portnoy ・2022/02/27 ・262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評論由科夥伴自行發表,相關內容遵守會員內容發表規範與責任,此刊登內容泛科學編輯部並未干涉。

石油盛宴已經結束,儘管大多數賓客還流連在門口,難分難捨,欲迎還拒……or really?

The End of Oil, Explained》(石油的盡頭) 是 Vox 與 Netflix 合作的「流行大百科」系列影片之一,屬於第三季 14 集中的一集。 Vox 這家新媒體的專長是能把當下新聞議題裡的知識重點,用簡要又精彩的方式呈現,在長篇紀錄片跟短新聞影片中取得了平衡,是我們泛科編輯部同事很欣賞的典範。

在這集開頭,率先登場的是一位我本來不認識的科學家尤妮絲富特(Eunic Foote),我查了一下維基百科,才得知她是 19 世紀的美國科學家,而且應該是已知第一位對大氣中二氧化碳比例與溫度之間的關係進行實驗,提出論文的人。她的實驗很簡單,就是在兩個試管裡分別裝一般空氣跟二氧化碳,放入溫度計,然後讓太陽曬。她發現裝二氧化碳那一管溫度上升得快、升溫特別高,而且久久不散。

那如果地球這個試管增加了更多二氧化碳呢?現在我們都知道了。

不過就在這場實驗三年後的 1859 年,美國的石油工業誕生於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的第一口油井。然後快轉 100 年到 1959 年,最近常在我讀的書中出現的物理學家愛德華泰勒(原子彈發明人之一)應邀在石油業百年慶祝活動上演講,他當時就建議得開始找另外的燃料來源了,不然溫室效應將融化冰蓋,讓紐約淹在海水裡。

接著在影片中登場的是另一位科學家,凱瑟琳·海霍(Katherine Hayhoe)。海霍是加拿大的大氣科學家,曾被譽為是最佳的氣候變遷科學傳播者。她對鏡頭說,其實在 1965 年,科學家已經有足夠的把握正式警告美國總統暖化的危機,1975 年美國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 (Exxon Mobil) 自己的研究也預測了平均氣溫逐漸上升的趨勢。

凱瑟琳·海霍 2018 (DIG14287-042).jpg

Vox 這樣鋪陳,顯然是要先封住否定論者「以前根本沒有什麼暖化,這些都是科學家最近才掰出來的危言聳聽」的論調。我覺得是蠻好的起手式。

接著出現在鏡頭前的是丹尼爾·耶金(Daniel Yergin),看起來有點年紀,查了一下,耶金現年 75 歲,是美國普立茲獎獲獎作家,專門研究能源跟世界經濟學,看維基介紹是一位務實不激進的能源專家,跟比爾蓋茲立場接近,不過因為沒看過他的書,就先不猜測。雖然他在此議題著作等身,不過在不到半小時的影片中,比較像是一個負責講出需要的台詞的角色。

Daniel Yergin - World Economic Forum Annual Meeting 2012.jpg

「奈及利亞政府愛石油勝過我們的生命」,片頭裡一位黑人面對鏡頭這麼說,看起來背負許多傷痛。他應該代表一般奈及利亞人,後面就沒有再出現畫面了。雖然只是一句沒有脈絡的主觀意見,卻特別沈重。

缺乏的脈絡,就由下一位出場的奈及利亞環境行動者負責填補,他的名字是 Nnimmo Bassey,64歲的他曾經是建築師,從1980年代起便參與人權運動,後來成為奈及利亞乃至於非洲最重要的石油業監督組織 Oilwatch Africa的領導人。回想起小時候他住的尼日河三角洲,河川濕地縱橫交錯,漁產豐富到根本不用認真捕魚,只需要在漲潮時把魚籠放在河裡,退潮再來拿就好。當時他們還不知道,這片土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

Right Livelihood Award 2010-award ceremony-DSC 7916.jpg

年輕時的英國女王出現在影片中,因為在1960年10月之前,奈及利亞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而殼牌石油跟英國石油兩家公司獲得特許探勘,並在1956年發現油源。Bassey 表示當時奈及利亞人期待著石油事業能改善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是教育、收入、健康等。

石油一開始首先用在戰爭上,英國海軍艦隊利用這種能量密度極高的液態燃料獲得優勢。Samantha Gross 說這成為同盟國終結一次世界大戰的關鍵因素,隨後石油成為建立當代世界的動力,然而就像魔戒一樣,英國、美國曾為控制石油使過許多骯髒手段,例如推翻伊朗民選領袖(然後把政權交給親西方的沙王)、與奈及利亞政府一起武力壓制封鎖尋求獨立的比亞法拉(只因其位於石油產地),百萬人民因而餓死。談到那那段時期,身為未竟之國比亞法拉人的 Bassey 依舊歷歷在目。1970 年比亞法拉投降,隔年奈及利亞加入 OPEC 石油輸出國組織。

接著在 1970 年代到 1980 年初發生了兩次石油危機,第一次是因為OPEC要打擊以色列以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四本、荷蘭等。第二次是伊朗革命推翻沙王,重奪石油控制權。那段時間石油國跟石油商都發大財,奈及利亞也不例外,但在危機解除後,石油價格暴跌,奈及利亞經濟因「資源詛咒」又掉入谷底。

一方面,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讓國家有恃無恐,在其他方面進步遲緩甚至倒退;另一方面,當石油收入一大部分被跨國公司拿走,另一大半則被監管與經營權不分的國有公司控制,貪污腐敗不在話下,也危害了國家治理。

超過 50 年的漏油,則讓尼日河三角洲成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地方,溢出的天然氣 24 小時燃燒著,當地人預期壽命只有 41 歲,孩子在滿佈原油的水中游泳、捕魚,畫面觸目驚心。

數十年來人類對石油上癮,加速了全球氣候變遷,苦果已經由數百萬最弱勢的人民承受,破紀錄的野火、洪水、海平面升高、饑荒、乾旱,乘著每年排放入大氣的 500 噸溫室氣體,讓情況從糟糕變得無法理解。

影片談到,隨著多國提出碳定價、風光水核等電廠增加、發電成本下降、碳捕捉跟環境再造、電動化跟電池科技快速發展,加上美國本土的頁岩油/氣,美國已經從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變成生產國,排碳量也從峰值逐年下降,歐洲降得更多,但全球排碳量仍因發展中國家加速排碳而飆升。難道為了在 2050 年之前達到淨零碳排目標,非洲人要等到有完美解決方案才能開始用跟美國人一樣多的能源、過上充實且尊嚴的生活嗎?

這樣的說法對 Damilola Ogunbiyi 來說,是很難接受的。Ogunbiyi 也是奈及利亞人,她是 Sustainable Energy for All 這個組織的 CEO,也是聯合國能源組織的共同理事長。她雖然支持再生能源,但也強調不能奢望非洲人民在缺乏金援跟時間的前提下就「蛙跳」(跨越式發展)到已開發國家現階段的進度,像是開起昂貴的電動車、24小時用著各種電器。

Vox 影片顯示,富裕國家在 2015 的巴黎氣候峰會上雖然承諾在 2020 年前提供 1000 億美元支持非洲進行能源轉型,但實際投入數字少了 900 億。而且,雖然富國多少是有投資再生能源,卻也投入更多倍的錢於非洲開發化石能源、建造燃煤電廠。奈及利亞人開著富國淘汰的二手油車,雖然出產石油,但卻沒有堪用的煉油廠,只能再從荷蘭或比利時進口油品,而且是那些品質較差、污染較多的。例如進口柴油中的硫含量是歐洲廢氣排放規定標準值的 204 倍。

據估計(資料來自 Rystad Energy Ucube, 2020),2030 年全球石油業會生產比現在更多的石油,而如今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石油跟天然氣產量由國營企業控制,例如奈及利亞、中國、俄羅斯、伊朗、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公司。這些國家會盡所能延續自己取得低成本能源的優勢,代表轉型速度會因此延緩。問題是,這次能源轉型人類沒有幾百年可以慢慢來。

相關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