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動物世界
・2014/06/20
很多人都看過在連續大雨後的清晨有許多蚯蚓奄奄一息的在地表蠕動爬行能力大減的樣子,且有部分個體已經死亡。在達爾文的書《The formation of vegetable mould through the action of worms, with observation of their habits》中有很生動的描述,也讓人好奇的想問:蚯蚓為什麼要在雨後的清晨爬出來?為什麼它們會死在地表上?
太空天文
・2014/06/20
磁星(magnetar)是密度極大的超新星爆炸殘核,也是宇宙中磁場最強的天體,天文學家首度發現磁星的伴星,這個結果或許可以解開磁星形成的謎團,也可了解為何這種星體不會直接塌縮為黑洞。天文學家提出假設,認為磁星是由兩顆極大質量的恆星所組成的密近雙星系統中形成的,主星體積膨脹超過兩星的重力勢力界線,使質量轉移原本較輕的伴星上,加速伴星自轉速度,又讓伴星新獲得的物質像外溢出,這個物質交換的過程,讓伴星質量減低到可以形成磁星、又不致於塌縮成黑洞的程度,提高的自轉速度也給予超強磁場的性質。
來自台灣
・2014/06/19
季節帶來的氣候變化是眾所皆知的自然現象,冬冷夏熱也被視為理所當然,然而炎夏的熱浪和颱風,嚴冬的寒潮,有時卻讓數以萬計的性命就此消逝。為了更加了解寒暑災,我們邀請了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的賈新興總監,帶領我們一同面對台灣夏季以及冬季面臨的災害。
來自台灣
・2014/06/19
「都市熱島」想必大家並不陌生。不過都市熱島真正的成因有哪些?我們如何量測一座都市的熱島強度?都市越來越熱,我們該怎麼辦?為了認識這些問題,我們邀請了台大大氣系柳中明教授為我們解惑,一探究竟是那些因素正在讓我們賴以維生的城市成為火爐!
活得科學
・2014/06/19
氣候變遷的加劇同時,也推動傳染病的擴張和轉變,究竟推動傳染病空間擴散的機制為何?未來在空間分布上又呈現什麼趨勢?是世界各國面對傳染病風險管理的挑戰。台大地理系溫在弘教授是計量科學的專家,也致力於傳染疾病的空間流行病學研究,本專題以「如何驗證通勤與登革熱傳播關係」為題,看看溫在弘如何藉由一篇精彩的學術研究解答這個問題。
環境生態
・2014/06/19
嚴寒也常造成我國漁業的重大損失,尤其是養殖漁業,如虱目魚等。身為澎湖子弟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鄭明修博士,對漁業與海洋懷有濃厚的情感,他除了介紹漁民如何防範寒害,如搭棚、鑿「越冬溝」,更從漁業永續發展的角度,提出促進海洋保育的防災治本之道。
植物王國
・2014/06/19
中國文化大學依傍在大屯山群間,陳守泓教授坐在研究室,窗外就是紗帽山、七星山和大屯山,儘管如此,作為地理系新進老師的他並不清閒,每個星期要教授集水區分析、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航測概論、環境永續發展、氣候學、土壤學等課程,他開玩笑的說,有點懷念以前在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當助理研究員的日子,那時他專心一意的研究「作物生長環境要素」。從陳守泓的談吐與課表,散發著自然地理的魅力,本專題邀請陳守泓暢談氣象因素對農作物生長影響。
科學傳播
・2014/06/19
面對癌症應該要積極搶救還是放棄治療?自稱癌症專家的日本放射科醫生進藤誠發表了理論和著作,主張癌症的診斷和治療都是無效的,建議社會大眾不需要對癌症採取任何手段,由於一般民眾對癌症的無知和對化療的恐懼,真的有病患在發現早期罹癌後選擇放棄治療,這樣的影響讓日本醫界大老勃然大怒,紛紛跳出來反駁進藤的理論,揪出他論點的謬誤並批判他殘害國人健康的罪行,呼籲民眾不要因為不真實的言論丟了自己的性命,而媒體也有傳播真實訊息、不引起無謂恐慌的社會責任。
地球脈動
・2014/06/19
根據WMO(世界氣象組織)在2013年7月發布的《2001-2010 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報告》,地球已進入酷暑與嚴寒的極端氣候型態,並因而造成許多損失。天氣冷熱的變化劇烈,其成因究竟是什麼?
文明足跡
・2014/06/19
《紙之路》以中國絲路為起點,循著「紙」走過的路,探索紙的古今中外的一切!一路幌到烏茲別克、義大利、法國、日本、印度、加拿大、俄羅斯、瑞典、葡萄牙、印尼、 巴西,四處遊歷。他重溫了當年木材工人如何在急淌的河流上引渡砍下的木材順河而下送到工廠、拜見了世界僅存的「人間國寶」的手工製和紙、參觀了以高科技管 理的三億公傾人造林地、見識了戒備森嚴地為各地150個央行訂製紙鈔的廠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