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太空天文
・2015/10/04
1957年的今天,一具蘇聯的火箭悄悄發射升空,成功將一顆約莫海灘球大小(直徑58公分),有著四根細長天線的小圓球送上五百多公里高的軌道,為夜空增添一顆閃爍的星星。它就是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Sputnik 1)
來自台灣
・2015/10/03
科學,和我們這一代眼前出現的時候,是這麼美麗 -- 是無窮星空、是遠古恐龍、是細胞分子、是天邊彩虹。科學,人們說她心地極為仁慈,她為人醫治疾病,她極為善心,照料我們的衣食住行。科學,人們說她有無窮潛力,她可以在世間創造天堂。科學,我們這一代,多少人為她著迷,多少人想成為她情侶。從小就有自然課,我們以為,自然課中我們會和科學相遇,相愛,然後永遠在一起。現在回想,自然課到底是讓我們和科學相遇,還是讓我們永遠別離?
人體解析
・2015/10/03
有「熱帶醫學之父」美譽的英國醫生萬巴德,竟然曾在台灣行醫、當過國父孫中山的老師,還救了他一命?
文明足跡
・2015/10/02
明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歷經兩年兩個月,「三保太監」鄭和率著龐大艦隊返國,完成七次下西洋中的首次航行。此次航程包括越南、蘇門答臘、麻六甲、錫蘭,乃至印度西南岸的古里(Calicut);未來他還將遍訪三十幾個國家,最遠抵達中東的麥加、非洲東岸的索馬利亞與肯亞。而哥倫布要到1492年才橫越大西洋,抵達美洲。
來自台灣
・2015/10/02
台灣每年平均受3~4個颱風侵襲,颱風幾乎是台灣對夏天的共同記憶之一,颱風增強或減弱與海洋上層一兩百公尺厚的水溫結構相當密切,但在颱風來襲前開著研究船到海上觀測太瘋狂了,衛星遙測又只能觀測海洋表層一兩公尺,因此,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自力研發海上氣象浮標,蒐集颱風過境時的氣象資訊。
好書搶先看
・2015/10/01
縱使未曾親眼目睹,但是看完這些關於潮吹、洩精的論述,我們應該可以相信部分女性在性高潮時的確會釋放某種液體。緊接而來的問題就是:「那是什麼液體?」 回想一下那幾則禁毀小說的片段,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的「潮吹」似乎有兩種型態:一種的量很大,會「如大水沖破閘口」、「濕透被褥」;另一種的量較少,僅會讓人「腿間溫滑」。 咱們先來討論「大量的潮吹」。
科學史上的今天
・2015/10/01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獲頒諾貝爾物理獎,自諾貝爾獎設立超過半世紀以來,華人長期缺席的局面終於由他們打破。他們打破的還包括三十年來科學家普遍相信的宇稱守恆原則。
活動紀實
・2015/09/30
臺灣四周環海,因此住著許多靠海吃飯的人們。吃討海這口飯的漁人,和大海搏鬥對他們來說是日常戰爭,卻也找到了人與海
0
0
人體解析
・2015/09/30
1984 年中,年輕的澳洲醫師馬歇爾凝視著手中的試管──約莫 50 毫升的混濁肉汁裏混著某種細菌。他終於下定決心,呼出一口氣,仰頭一飲而盡;再來就是看何時發作了。不,他並非想不開要尋短見,而是要「以身試菌」,證明此一後來被命名為「幽門螺旋桿菌」的細菌會導致胃潰瘍。
社會群體
・2015/09/29
究竟是個人的交友選擇或是臉書的演算法,造成臉書用戶看到同質化內容的影響較大呢? Science期刊五月份登出一篇臉書研究的論文,主要目的是探討用戶曝露在同質或異質意識型態內容之情況,進而比較前述兩者的效應。這是少數能刊登在Science上的社會科學研究結果,特別是使用了一般研究者難以取得的臉書大數據(big data),因而引起許多人關注與討論。本文主要是說明這類研究的困難與研究發現之價值。